不过李义府倒霉是后话了,在当时,李义府和许敬宗等政坛新星正熠熠生辉。武则天不会忘,养狗是为了抓猎物,这个猎物,就是最强敌人——长孙无忌。
自从武则天立为皇后,长孙无忌好像就销声匿迹了,他干什么呢?
他可能是想韬光养晦,便开始干起了兼职——修国史去了。
武则天整顿朝臣的日子,也是长孙无忌潜心修国史的日子。从武则天当上皇后到显庆四年(659年)四月,他一共编写了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梁、陈、周、齐、隋《五代史志》三十卷和《显庆新礼》一百三十卷。唐朝建立了史馆,开创了宰相领衔修史的传统。有唐一朝一共修了八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李治和武则天去洛阳巡游这一年,长孙无忌也在埋头修国史,因为他们压根就没带他出去玩。
武则天从洛阳回京后,一直在寻找机会除掉长孙无忌。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她终于找到了机会。但在机会来临之前,她建议李治对宰相班子进行了重组,重组的宰相班子一共有六位:太尉长孙无忌(仍是首席宰相)、司空李勣、太子太师于志宁、侍中辛茂将、中书令许敬宗和黄门侍郎许圉师。
但是,长孙无忌毕竟是皇帝的舅父,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权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武则天是一个果断的人,但是她并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时候,她非常有耐心。
动手整治当朝宰相,这得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以这个理由为突破口,武则天的行动才名正言顺,动起手来才会又快又准又狠。那么,突破口在哪里呢?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老奸巨猾,他的把柄可不是那么好抓的。不用急,当初王皇后怎么倒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久,韦季方案发生了。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洛阳人李奉节控告太子洗马(太子宫掌管文件图书资料的官)韦季方、监察御吏李巢有搞朋党之嫌,搞朋党就是意欲谋反。高宗令许敬宗和辛茂将审理此案。
这本来是一个很小的案子,可许敬宗是怎么审案的呢?他大搞逼供,严刑拷打韦季方和李巢,让他们招供自己结交的权贵是谁。另一方面,许敬宗暗示这两个人,只要他们供出长孙无忌,事情就好办了。可是韦季方是个老实人,他哪里敢诬告国舅啊,坚决不承认。最后,韦季方受不了刑讯逼供,想去撞墙一死了之。
但是,他连死的权利都没有,又被救活了。而且自杀可帮了许敬宗的大忙,他解释道:韦季方是长孙无忌的门生,他们一起陷害忠臣,伺机谋反。韦季方是怕把背后的人挖出来,才选择自杀的。韦季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百口难辩,只好任由许敬宗摆布。
搞定了韦季方,许敬宗马上向唐高宗汇报案情进展。他说,案子已经调查出眉目来了,韦季方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结党营私,这里面涉及一个阴谋,他是想和长孙无忌合谋,上下勾结,陷害忠臣和贵戚,试图谋反。现在,韦季方看到阴谋败露,只好畏罪自杀。
许敬宗在台前蹦得欢,其实他体现的是武则天的心愿。因为在做这件事情之前,他肯定和武则天通过气,武则天也会教他如此这般。
试想,如果没有武则天的打气,他许敬宗敢向三朝元老、国舅、太尉长孙无忌下手吗?看看这迅猛的手段,完全可以揭露一个问题:长孙无忌被整治的过程,史书中一次未涉及武则天,就是说她和高宗、长孙氏的特殊关系,她绝不能让高宗知悉她的参与。长孙氏的最后倒台,是因其阴谋作乱,要夺取唐朝皇权,只能是这个大罪才能让他倒台。而长孙氏也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诬诌过多起大臣“谋反”,武则天是在以牙还牙。
长孙无忌是如何在武则天幕后指挥下,被一步步推上断头台的,唐高宗是如何一步步被逼着同意处置他的舅父长孙无忌的?
唐高宗听了汇报之后,他怎么反应的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他说了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唐高宗并没有质疑长孙无忌是否应该被牵扯进这个案子里,甚至也没有深究长孙无忌怎么会脑子进水,和几个小小的文官谋反。他只是说:舅父被小人挑拨离间,心里对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么至于到谋反这一步呢?
许敬宗马上就说:“臣始末推究,反状已露,陛下犹以为疑,恐非社稷之福。”他说陛下您怎么可以再怀疑呢,这就是谋反啊!
唐高宗听了以后长叹一声,眼泪随之滚滚而下,说:“真是家门不幸啊,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现在连老舅也谋反了,我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之人啊!如果舅父谋反之事是真的,让我怎么办啊?”
许敬宗见高宗思想动摇了,马上顺着他的思路上奏:“房遗爱只是个乳臭小儿,与一个女子谋反,成得气候吗?长孙无忌就不同了,以前他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人都佩服他的谋略智慧。他做宰相三十年,天下人都惧怕他的威势。如果他哪一天阴谋发动造了反,陛下派谁去能抵挡得了呢?今天幸亏老天有眼,天上老君显灵,因为审理一个小案子,却审出了大奸大恶之人的阴谋来,这真是天下之大幸啊!臣害怕长孙无忌知道韦季方自杀的事,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发动叛乱。他举手一呼,众恶云集,那可就成了宗庙社稷的大祸患了!臣昔年未见宇文化及和他的父亲宇文述为隋炀帝信任,结成儿女姻亲,委以朝政。宇文述死后,禁军归宇文化及统领。一夜之间在江都作乱,先杀死不附和他的人,臣的家就是那时被他毁了的。于是,连大臣苏威、裴矩等都急忙服从。等天黎明时分,隋朝江山就垮了。这是不久前才发生的事,望陛下快快决定啊!”
高宗听说后,心里慌乱无主意了,只得令他再细致查一查。
许敬宗明白好饭要趁热吃的道理,第二天,马上又来回奏。
他说,我昨天连夜审理这个案子,发现比我想的还要严重。原来以为只涉及长孙无忌一个人,现在才发现,这是一个牵连若干大臣的大阴谋。他上下翻飞三寸不烂之舌,侃侃而谈:
“我昨天回去提审韦季方,我问他,说长孙无忌是当朝国舅,皇帝与先皇都对他那么信任,他为什么要谋反呢?韦季方说,这事开始也不是长孙无忌的意思,是韩瑗在挑拨他。韩瑗曾经对长孙无忌说,当年您和王皇后的舅父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谋立李忠做太子,现在李忠已经被废,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还不早做打算啊?长孙无忌一听,有道理啊,于是就日夜和这些大臣策划谋反。都和谁策划呢?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还有于志宁。看来,这不是长孙无忌一个人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元老大臣都和这个案子有牵连。”
许敬宗见高宗相信长孙无忌谋反,只是因为他是国舅而不忍心处治。赶紧又奏:“薄昭,是文帝的舅父,文帝由代王做了皇帝,薄昭立有大功。后来他犯罪,只是由于杀了人,文帝让百官穿上素服,哭着杀了他。到今天下人无不赞颂汉文帝是明君。而长孙无忌不念两朝对他的大恩,竟然谋夺社稷,他的罪恶怎么能同薄昭同日而语呢。所幸其奸恶之状自己暴露了出来,逆贼自然而然地服刑,陛下还疑虑什么呢?还不早做决断!”
听了这话,李治长叹一声,又一次潸然泪下,说:“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若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我舅父就算谋反,我也绝对不能杀他。我要是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议论我?子孙万代将怎么议论我啊?会说我和亲戚不能和睦相处啊!这事就到此为止吧。
很多史学家说,这是李治在假意表演,属于得了便宜卖乖。不过,如果你站在他那个位置,高处不胜寒,孤苦伶仃,你也会不知所措的,因为别人都在演戏。尽管他不傻,但很多时候他根本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又不是没被忽悠过,看看他身边的皇后就知道了。
一看李治已经初步接受了谋反这个“事实”,许敬宗赶紧搜肠刮肚,再加把力、再添点柴,劝他大义灭亲,不能存妇人之仁:“古人都说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长孙无忌是当今的奸雄,是王莽、司马懿之类的坏人啊!陛下稍有一点耽搁,臣怕变乱马上在陛下身边发生!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啊!”
许敬宗的苦口良药非常见效,李治终于咬咬牙,下决心处置这件事。
不知道这个许敬宗是不是特别有演讲天赋,反正李治在他的逼真生动、声色俱厉的口水中,已经七魂没了六魄,竟然没有亲自审问长孙无忌,就下诏削去他太尉的官职,夺了他的封邑,将其贬为扬州都督,外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安置。不过,唐高宗说了,长孙无忌毕竟是他的亲舅父,不忍心看他受苦,仍享受正一品官员待遇。
本来,这个莫名其妙、捕风捉影的案子到这儿就该结了,可是历史发生了更扑朔迷离的变化:李治一反常态,要深度挖掘。也许他短路的大脑终于反应过来,感觉到有哪里不对劲了。
三个月之后,唐高宗下令让李勣、许敬宗等宰相进一步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接旨后,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录长孙无忌的口供。
袁公瑜是怎样“录”口供的呢?他完全歪曲了高宗想探明真相的意思,直接对长孙无忌说,皇上对您不放心,您还是自我了断吧,省得我再费一把力气。长孙无忌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就地自杀了,享年六十二岁。然后他再回去复命,说长孙无忌自感罪孽深重,对不起皇上,自我了断了。
一代名臣,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两朝首席宰相,就这样憋憋屈屈地死了。他死得很不甘心,但他无力回天。
长孙无忌是否是贤臣,后世一直在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李世民当皇帝时,他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不仅帮李世民打下江山,还竭力辅佐朝政,搞好建设,大力举贤纳才,把贞观之治推向了历史顶峰。可是,李治当皇帝时,他位高权重,干涉朝政,架空皇帝,结党大臣,排除异己,陷害忠良,贪污纳贿,谋取私利。
长孙无忌一死,他的亲属也受到牵连。随后,在武则天的指挥下,唐高宗又对他们进行了彻底的清扫。
儿子长孙冲和长孙诠先被除名,后被杖杀。这两人的妻子分别是长乐公主和新城公主,她们都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亲女儿,也就是李治的亲妹妹。其中长乐公主被贬放到岭南,新城公主被贬放到雟(xī)州(今四川越西县)。
长孙诠被杀时,他的外甥——也是韩瑗的姨侄——赵持满担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他文韬武略,勇武过人,许敬宗担心他起兵造反,竟然诬陷他是长孙无忌的同谋,将他召至京师处斩,并暴尸于城外。
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长孙无忌的舅父高士廉之子,东阳公主的丈夫)先被贬为洪州都督,后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刺史。当年,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年幼的无忌兄妹被同父异母的哥哥赶出家门,是舅父高士廉收留了他们。因此,高履行和长孙无忌名分上虽然是表兄弟,但实际比亲兄弟还亲。
他的堂兄、工部尚书长孙祥被贬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另一位堂弟长孙恩被流放到岭南,后下令处死,但他侥幸逃命,又流放到檀州(今北京密云县)。长孙祥流放后,曾经给长孙无忌写过一封信,事情告发后,他当即被绞死。
长孙无忌谋反既然是因为前太子李忠被废引起的,梁王李忠也就顺带着被牵连进来。显庆四年七月,李忠被废为庶人,安置在黔州原来废太子李承乾的故宅里。
办完了这一切,李治又下诏将韩瑗和柳奭处斩,但韩瑗已死,行刑者开棺验尸后才作罢。除此之外,长孙、韩、柳三家近亲都被流放到岭南为奴。
与此同时,李治还将中立派于志宁贬为荣州刺史,他被贬时已是七十二岁高龄了。
死去一年的褚遂良也未幸免于难,他被削掉了死后追封的官爵,两个儿子彦甫、彦冲被流放爱州,在流放途中被杀死。
对了,这里还漏掉了一个人,他就是两年前被贬为台州刺史的来济,虽然他未被牵扯到长孙无忌谋反案中来,但因为他反对过武则天,第二年照样被贬了,他被贬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一带)刺史。两年之后,突厥来犯时,他战死沙场,以身殉国。最后,他灵柩还乡,被朝廷追封为楚州(今江苏淮安市)都督。在所有反对武则天的前朝旧臣中,他的下场算是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