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贞观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渊因病去世,武士彟本来就有哮喘病,得知李渊死了,喘得更厉害了,某天,一口气没上来,也追随李渊而去了……享年五十九岁。

武士彟死后,李世民追封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号为“定”,命人将他的遗体从荆州运回并州文水老家安葬,并委派并州都督府长史李勣亲自护葬。(以后会讲到,这个人在武则天的生命中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不过此时的他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他一定没有想到,在历史走动了若干年后,他会重新给这个小女孩以支持。)

武士彟这一生可以说没什么遗憾了,死得其所,极尽荣耀;可杨氏母女就惨了,抱着悲苦的心境,慢慢去适应没有依靠的生活。此时的她年仅十一岁,回到并州后,武则天原来所熟悉的那个简单的核心家庭一下子变成了钩心斗角的联合家庭。武则天幼小的心灵,开始认识社会。

武士彟与前妻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对继母杨氏和她的三个女儿(大女儿后来嫁给了贺兰越石,二女儿就是武则天,小女儿后来夭折了)非常不客气。因为三个小姑娘还都没出嫁,按照唐朝的习惯,出嫁还要分割财产。他们不愿让即将谈婚论嫁的武则天姐妹从这个家中带走点什么,就使劲地排挤她们。

虽说武氏是一个大家族,应该还有管事的长辈。不过,族人在处理这种家庭矛盾的时候,通常向男不向女。男孩是一家人,还要在大家庭里共同生活,抬头不见低头见,而女孩子迟早要嫁出去的。武氏族人对杨夫人母女也非常刻薄,特别是两个堂哥——武惟良和叫武怀运,对这娘儿几个态度极其恶劣。

武氏兄弟的意图很明显:你们娘几个从哪儿来的就回哪儿去吧,武家没有你们的一亩三分地。杨氏本想后半辈子在文水修佛诵经,了却余生,把武则天姐妹三人培养成人,没想到武家的屋檐下根本容不下她们。

不过杨氏可不是逆来顺受的女子。那个时代,也不流行对月吟咏白海棠时不时吐口血的弱柳扶风的美女。那是平阳公主助父起兵驰骋沙场的时代,是尉迟恭秦叔宝闯阵单挑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子,就如我们现今从唐代壁画和陶俑中看到的,丰润而鲜活,有着开阔疏朗的眉宇和雍容自信的笑容,嘴角眉梢都盈满了生命的元气和充沛的活力,那是大唐气象。

好在杨夫人的娘家是豪门大姓,她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有很多亲戚。杨氏决定带着三个女儿投奔长安。

贞观十年(636年)初,杨氏带着对武士彟的无限怀念,离开了让她伤心欲绝的文水,一路车马劳顿来到长安。武则天不知道自己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但在离开文水的那一刻,这个饱受屈辱的小姑娘,咬着嘴唇,说了这样一句话:“几个缺德的哥哥啊,你们可是把坏事做尽了,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们付出代价!”

光阴荏苒,一晃武则天已经长成十四岁的美丽少女。

才智过人的武则天来到长安后,她的视野更开阔了,志向更远大了。她想在长安有所成就,给老家那几个哥哥看看。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诣广选天下美女、才女充实掖庭。

这对等待时机的武则天来说,不啻是一声悦耳的春雷,她感到一个终生难逢的机会来了。十四岁的武则天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进宫,我一定要光宗耀祖,那里才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她生性活泼、好奇、淘气,并有些野性。当时她们母女处境尴尬,文水老宅、财产被异母兄长霸占,来长安也是寄人篱下的客人身份。要摆脱今日的窘境,就必须去争取。

有机会就不能白白放过。这的确是武则天的性格,她一生都是如此的。她对自己很自信,认为以她的才干、知识,是可以争取到美好的未来的。何况,从已故父亲的描述中,她早已崇拜唐太宗,要一睹自己心目中英雄君主的形象。

杨氏知道女儿的心意,半晌没说话。望着二女儿轻快自信的步履,想想自己夫君早逝,又没有支撑门户的儿子,而眼前的二女儿小小的年纪就如此刚毅果敢,杨氏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虽说自家女儿的条件不错,不过稳妥起见,杨氏带着女儿走了趟后门。

武则天入宫的引荐人,可能是她的一位表姐——十三岁即进入秦王后庭累升至德妃的燕氏。

燕氏的母亲和武则天的母亲是堂姐妹。武则天在宫中可能得到她不少帮助,对她极为尊敬。很久以后,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和高宗一起去泰山封禅,当时已是越国太妃的燕氏在武后的安排下,与她共同主持终献,参与了国家最高级别的祭祀大典,可谓荣宠已极。她去世之后,武则天极为哀痛,亲笔制铭绣于座下。传说这位燕妃自小就是一位过目不忘的神童,因才慧而招入宫中,十三岁即开始的宫廷生涯练就的城府、智慧和隐忍,对于武则天有不小的影响。

见面之后,德妃对武则天的才貌赞不绝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武则天很快就成了享誉长安的美人。

就这样,武则天唯美而大方地出现在李世民的面前。李世民当即聘她为五品才人。

此时的少女心花怒放,感觉一个新的天地在她眼前展开,根本不懂得何为“一入宫门深似海”。直到她同母亲跪听内侍使者宣读诏书,她才扯出了长长的哭声,长跪不起,呼唤着、嚎泣着,直到她步入小轿,帘幕垂落……

这个“才人”是什么称号呢?皇帝的嫡妻,也就是大老婆,叫皇后。在皇后之下,皇帝的小老婆们也就是妃嫔,也是分等级的,并且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人数。第一等叫妃,有四人,为一品;妃之下是二品的嫔,共九人;嫔之下是三品婕妤,九人;婕妤之下是四品的美人,也是九人;再往下就是五品的才人,还是九个人。

才人相当于皇帝的事务、文字秘书,主要负责安排宫廷宴会及休息娱乐活动,处理宫廷一些政令性文件。才人虽是职务,却是皇帝姬妾的范畴,也就是近身侍女。

进宫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很难说清楚。一方面,十四岁的小姑娘,进宫就封为五品才人,确实是很荣耀的事情。另一方面,“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帝身边的女人很多,可是真正能得宠的人却寥寥无几,那种所谓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整个历史上都数得过来。此外,杨氏还有另一层担心:她是隋、唐两朝皇亲,深知皇宫生活的残酷性和女人命运的悲惨性。她生怕女儿一去不返,甚至惨遭不测。

但是武则天不这么想,她觉得家里的生活前景很暗淡,如果进了宫,也许会有新的机会。大概是父亲武士彟喜欢冒险的基因遗传给了她。武则天理解母亲的那颗心,但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临上车进宫的时候,武则天对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您怎么知道见皇帝不是一件好事呢?何必那么儿女情长。

这也许只是一句临别前安慰的话,意思是“我会过得很好,请不要为我担心”。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十四岁小姑娘不一般的见识和胆量。

带着这种自信和狠劲,心怀梦想的武则天走进了唐太宗的后宫。但命运在给她开启一扇窗的同时,也为她关上了一扇门。等待她的究竟是什么?

第六回莺莺燕燕武才人好胜莽莽撞撞狮子骢失蹄

宫中佳丽如云,从数量上讲,可以叫“海量”;从质量上讲,哪个不是年轻貌美?所以,武则天的竞争对手个个都不弱。

先说说她情敌的情况。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这辈子最爱他的大老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的人品和才德那是历史一大美谈,此时,长孙皇后已死,可还有第二号人物。

李世民当时最宠爱的人,是他曾经的弟媳杨妃,甚至一度想立她为皇后,大臣们一致反对才作罢。他决定不再立后。不久,杨妃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这也是武则天入宫后,李世民生育的唯一子女。

即使没有杨妃,武则天想要得宠也绝非易事。皇帝宠幸的常常是婕妤以上的嫔妃,因此混个脸熟没问题,分得一点爱却是大大的不容易。况且还有个同做才人的徐惠,这个人和武则天同时入宫,也是才人,比武则天小两岁,是一个聪明可爱、阿娜娇柔的小姑娘。

史书记载,徐惠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五个月大时就能开口说话,四岁时就能朗读《论语》《毛诗》,八岁时就能写出文辞优美的文章。

李世民喜爱徐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身上具备长孙皇后的优良品德:温文贤淑,善良敦厚,心系天下。徐惠入宫时,唐朝已然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气象,李世民回首过往,竟然有些飘飘然,也开始劳民伤财,搞一些形象工程。徐惠看不下去,劝谏李世民:“陛下,我们虽说综合国力很强,但还有很多人没解决温饱,百姓负担还很重,作为国家领导人,您务必要艰苦奋斗,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李世民不愧为一代明君。他对徐惠的忠言大加赞赏,很快破格提拔她为婕妤。从五品才人,到三品婕妤,再到二品充容(充容是九嫔之一)。徐惠前进了两大步,可武则天还待在原地,不知她会作何感想?

徐惠深受李世民重用,也深深爱着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时,徐惠因为悲伤过度,病情加重而死。据载,徐惠的病是可以治疗的,但她坚持不吃药,一心想要殉情,享年24岁。

武则天从十四岁进宫当才人,到二十六岁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时候,还是个才人。十二年,就算是再没本事的人也该升升官了,可武才人还是雷打不动,可见有多么不受重视。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武才人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大姐大。

从十四岁到二十六岁,武则天最美的青春年华,却也是她生命中最黯淡的日子。经常听到有些女人痛哭流涕地说:“我为你奉献了最好的青春!你就这么把我抛弃了!”不错,青春对谁来说都是宝贵的,更宝贵的,是走过青春时,自己交上的答卷。命运,也许没有给你想要的,但坚持自己的信念,必然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才人作为后宫女侍,主要执掌祭礼、宴饮和引导命妇朝觐。因此入宫后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宫中熏陶、实习,等学好了,熟悉了,年龄大些了,才能去管事。

唐宫里培养后宫新进女官的“学宫”有两处:一个宫教馆,收教馆博士教育女官的算学、书法、音乐、美术和职掌知识、才艺等,犹如当今说的“专业知识”。另一个是文学馆,由儒学博士掌教经、史、子、集、老庄、文赋词章和吟咏等,犹如当今说的基础知识。此外,还要由高一级有经验的女官教习侍奉皇上和后妃的一些具体做法、礼仪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课。

作为一个宫廷新人,武则天也会跟我们今天的大多数职场菜鸟一样,处处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加薪晋职的机会。

武则天少女心性,对徐才人(徐惠)的表现不服气,如同班级的优等生,不服气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所以,她下苦功夫,同徐才人比着学。她模仿《诗经》写出祭祀和宴饮的宫廷词章,再给词章配上宫廷乐曲,在祭祀、宴饮时指挥宫中的乐队演唱,酣畅淋漓,宫内纷传她的才艺,她自得其乐。

她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打动李世民,让李世民对她刮目相看,所以就刻意迎合、模仿他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李世民是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治国之策是他重点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武则天深受他的影响,希望自己也能帮他做点什么,便潜心研读历史、政治、哲学和管理学书籍。后来,她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跟这时期的刻苦努力密不可分。

还有,李世民酷爱书法,尤其喜欢临摹王羲之的书法。武则天的书法基础也不差,也有样学样去练习。没想到,她还真的练成了书法,并有作品传世。

面对如此雄心勃勃的武才人,李世民仿佛并没有过多关注。武则天岂能低头认输,她要寻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就上演了狮子骢(cōng)事件。

这个故事是由老年的女皇自己讲出来的。当时已是大周朝久视元年(700年),宰相吉顼与河内王武懿宗(武则天的侄子)在女皇面前争执,声色俱厉。武懿宗,就是那个率数十万大军却在契丹人面前望风而逃,反而残杀河北老百姓冒充敌人尸首领赏,甚至奏请武皇将敌占区河北曾经被迫从贼的百姓尽数灭族的家伙。吉顼对武懿宗这些行为当然万分不耻,因此在争吵中十分不客气。这让女皇大为不悦,觉得大臣当着她的面轻辱武家的人,分明是不尊重自己的权威,发怒道:

“太宗有马名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挝挝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吉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最后被贬外放。

狮子骢是一种马的名字,鬃毛像狮子的颈毛,毛色青白相杂,性子暴烈。

唐朝的统治者有北方胡人的血统,受此前北方民族的影响,对妇女的束缚比较少。妇女不缠足,经常参加户外活动,比如踏青、打猎、打马球。当时的情景也许是这样的:某天,风和日丽,太宗在一群妃嫔的拥簇之下来看马来。他围着狮子骢转了一圈,不由得感叹:真是一匹好马,可惜没人驯得了。其他的妃嫔都默不作声,一片寂静。突然,武才人挺身而出,说:“我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铁挝砸它的头;如再不服,我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

太宗听了,哈哈大笑。笑着笑着,心里突然感到震惊:这小丫头也忒狠了吧,外表如此婉丽,性格却如此刚烈,手腕又如此狠毒,可畏可畏。至于女皇自己说的“太宗壮朕之志”,这恐怕只是老奸巨猾的李世民随口表扬了她一句,是成年人惯用的隐藏罢了。

在当时,毫无疑问,武则天的这个主意最终歇菜了。不过,从整个历史进程上看,唐朝这匹“马”的确最终被她驯服了。

让皇帝感到可怕,后果通常很严重,万幸的是,武则天那较弱的女儿身保佑了她,让李世民放松了警惕,但从此对她多了一份戒心,也不敢重用她。

按逻辑来讲,唐太宗应该喜欢武则天,因为他们的性格同属一类:刚强、果决、权欲、残忍、谋略,这是政治家、政权组织者、统治者的应有性格。可是叱咤风云的男人不一定就喜爱同一类型的女子,尤其是搞政治、有政治野心、过分理智和独立的女人。

李世民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肯定有工作疲惫的时候。有时,他想忘掉国事彻底放松一下,比如,和妻妾们聊聊家常调调情。武则天张口是文史,闭口是哲学,搞得李世民很烦很累。武则天处处模仿,是想和李世民有很多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这样可以离他更近一点。但是她的这种做法弄巧成拙。原因是她涉世不深,不了解异性之间性格与爱好互补的道理。

武则天有很强的支配欲和控制欲,对待事物以满足自我为最大价值所在。“得不到的便毁掉,一切事物只有为我所用才有价值”的实用主义观念,正是她的一生信奉的准则。这种思维方式,让她踢开了政治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

多年以后,她才明白:男人无论是出色还是平庸,都不喜欢太过强势的女子。你可以意志坚定,却不能太过咄咄逼人。可以出建议献计谋,却永远要让他觉得做最终决定的是他。你可以展现你的才华和头脑,让他感到和你谈话很有趣,却永远不要忘记在适当的时候装装傻,表示自己的角色一直都是解语花和贤内助。

她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所带来的羞辱和痛楚,一遍又一遍地检讨得失磨砺着自己,在这段痛苦和难捱的日子中,她的智慧和经验也相应增长。如果上天再给她一次机会,准确地说,是一个合适的人,她一定会牢牢抓住。

若干年后,仁慈的上苍果然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她再次见到了作为新皇帝的李治。她容貌已过盛年,而智慧却正值巅峰。那时,她将无敌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