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系列如搬家似的折腾之后,武则天喘了口气,环顾四周,猛然发现:怎么没有敌手了?顿时浑身不舒服。实在无聊,这位女版独孤九剑又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独孤九剑第一式: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十二日,武太后御武成殿,临轩称制。

史书记载:洛阳宫有三个向南的正门:中曰应天门、左曰兴教门、右曰光政门。自光政门向里走,先过广运门,再过明福门。和明福门并列着的是东西的武成门,从武成门进去,一个大殿便是武成殿。

二月十二日这一天,武则天大驾光临武成殿,睿宗也率群臣到达,再次尊母后为皇太后。十五日,太后临轩称制,令礼部尚书武承嗣册立李旦为新皇帝,却一直没有举行即位仪式。

什么叫“临轩”呢?就是上朝处理政事;而“称制”,就是自称为“朕”,以皇帝制诏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是武则天要将自己代君执政的行为合法化。

她是“倚楼听风雨”了,那她儿子新皇帝李旦干嘛去?也只好“淡看江湖路”了。幸好李旦够聪明,自此“居于别殿”,不再主动过问政事。这点让母后对他很满意。

武则天的议事地点,就在乾元殿后面的内朝宫宇紫宸殿里,垂下一幅浅紫色的幔帐来,坐在后面视朝。自此武后真正圣衷独断。据《唐六典》记载,洛阳宫里有紫宸殿这个名字,也可能因武则天是女性临朝,以紫色帐慢为帘,故有其名吧。这一年,武则天六十一岁,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垂帘听政。

独孤九剑第二式:改年号。这是她的拿手好戏,自从她当上皇后,大唐的年号几乎是一年一变,有时甚至是一年数变。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六日,武则天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光宅”。这样一来,这一年就有了“嗣圣”“文明”“光宅”三个年号。第一个,是表示中宗上台;第二个,是表示睿宗即位;最后一个,则代表武则天名正言顺地临轩称制。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让大家疑惑——她是什么时候想当女皇帝的?或许就是这个时候,她真的想做女皇帝了,而且想到了以周代唐的执行方式,证据就在她改元光宅这件事上。

光宅是什么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年号非同寻常。

《尚书·尧典》里有一个序,是说“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西晋著名才子左思的《魏都赋》里面,则有“暨圣武之龙飞,肇受命而光宅”之句;另外,在唐人苏颋的《武懿宗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先后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光宅四表,权制六合。”

“光宅”的意思,大约是指“使所居住的地方光彩熠熠”。《尧典》里说的是尧禅位的事,而《魏都赋》说的那个“圣武”是指什么呢?是指“魏太祖武皇帝”。这人是谁呢?曹操!

看到这个词的渊源,就可以窥见,武则天想当皇帝的念头,在此时已经相当明确了!武则天要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她要光宅四表,权制天下,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独孤九剑第三式:东都洛阳改称神都,洛阳宫改称太初宫。

这看起来没什么的,但其中有一个隐蔽的因素:

洛阳是周朝的都城——西周的陪都,东周的首都。武太后一直向天下宣称武氏出自姬姓,为周平王少子之后。虽然历史上洛阳先后在汉末和晋末两次遭受浩劫,被夷为平地,但是由于隋炀帝不惜空耗国力地大加营建,洛阳的基础建设一点儿不比长安差,再加上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优越,气候条件、交通条件也要胜过长安,无论是从文化底蕴和经济政治角度考虑,把洛阳作为将来周朝的首都是再理想不过了。武则天已经在考虑如何“重造大周”了。

独孤九剑第四式:她临轩称制后,就把大唐的旗帜易为金黄色,改八品以下官员旧服青色为碧色,更加使人如坠云雾的是,朝廷衙门及官职的名称,又一次被更换一新。

更换后的名称充满诗情画意: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尚书省为文昌台;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为内史,门下侍中为纳言,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右仆射为文昌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加一个右肃政台。其余的省、寺、监、率名称,都按各部门的职权令改名称,表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独孤九剑第五式:自我炒作。临轩称制可是个大台阶,百官称贺,并争着献“符瑞”,即所谓“瑞禾”“瑞鸟”“瑞麟”“瑞云”等一系列吉兆,表示对皇太后的拥戴。

嵩阳令樊文献“瑞石”,武则天让他把“瑞石”取来在朝堂上让百官观看。尚书左丞冯元常出班奏称:“状涉谄诈不可诬罔天下。”武则天很不高兴,把冯元常调出去做陇州(今陕甘一带)刺史。

独孤九剑第六式:鸡犬升天。武氏的侄儿一辈,武三思、武攸暨、武攸宁、武攸归、武攸望等,也都统统加官晋爵。在此之前早已得势的武承嗣,在政变之后就已被授为礼部尚书。当年二月太后册立“嗣皇帝”睿宗时,就是由武承嗣主持的典礼。

独孤九剑第七式:稳定后方。虽说自己坐镇神都(东都洛阳),但是长安毕竟是首都,也不能不管。她委任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检校豫王府司马刘祎之为同中书门下省三品;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抗倭英雄(详情见白江口之战)刘仁轨为西京留守。把整个大后方交给他,这足以表示武则天对刘仁轨是多么信任,可惜,刘大人居然不领情!

原来,太后临轩称制,朝中议论归议论,却都知道独孤老太的手段,无人敢于当面指斥或犯颜直谏。唯有刚被任命为西京长安留守、已八十三岁高龄的老臣刘仁轨上表直谏。以年老为由,请求辞官;还提到当年汉朝的吕太后临朝任用外戚,留下祸害,希望武后还政睿宗。

表中有言曰:“吕后见嗤于后代,禄、产贻祸于汉朝”,说的是汉初发生的重大宫廷变故,武则天心里是很清楚的。那是刘邦死后,懦弱的汉惠帝刘盈即位,大权落在母后吕雉的手中。吕后控制朝政十五年,封侄子吕产、吕绿为王,形成诸吕一派,排挤功臣、迫害刘氏宗亲,搞得乌烟瘴气。待吕后一死,高祖的亲信大臣周勃、陈平等人把诸吕一网打尽,朝野无不称快。吕氏弄得汉初政潮翻滚,人心不宁;而吕后成了外戚专权的反面教材,为后人嗤笑。

独孤九剑第八式:收买臣心。武则天一生都很“独”,唯我独尊,但是她还得顾大局。她知道刘仁轨在一班老臣心中的分量,也知道他提这建议是大公无私,于是以出奇的温和态度予以劝解。

她委派秘书监、侄子武承嗣带去一封自己的亲笔信,专程去长安城安慰刘仁轨。并回答了对汉初吕后专权的认识。

信写得恳切感人,甚至把刘仁轨比作萧何,说:“昔汉以关中之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她特地解释:自己临朝,是因为皇帝还不懂事,所以只是“且代亲政”。至于提到的吕后事例,武则天也没恼火,反而说“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贞之操,终始不渝,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初闻此语,能不惘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况公先朝旧德,遐迩具瞻,愿以匡救为怀,无以暮年致请”。也就是说,你提的意见我一开始很茫然,但仔细一想,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

此信文辞华美,情挚感人,足以显示武则天政治家的气度和胸襟,她认为刘仁轨用吕后的事来劝告自己,展现了刘仁轨的品质,忠贞、耿正、高风亮节,能敢于直谏,是“劲直之风,古今罕比”。她真诚地表示,“初闻此语,能不惘然”,但静下来思考,真是一面明镜啊!所以,表示感动、惭愧和快慰。最后,武则天披沥胆表明心迹,劝老爷子还是以匡救天下为怀,作为先朝的老臣,不要丢下我们孤儿寡母不管,就不要以年老的借口告老还乡了。

刘仁轨收到武则天这封信,大感意外!估计当初他是下了掉脑袋的决心给独孤老太写信的。

看到自己尖刻地拿吕后比武则天,竟受到了尊重,做臣子的怎能不感动。至尊者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刘仁轨也就不好意思再坚持,于是再无话,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地为太后做事,守好西京,哄好孩子。

当时,即位月余的中宗被废,朝野又起议论之风。李氏宗室、百官人等,都攻击武则天图谋取而代之。刘仁轨德高望重,把他安抚住,舆论也就渐渐平息了。以一种无声的力量,堵住了许多官员之口。

刘仁轨这么做当然不是希望武则天当皇帝,归根结底,他还是为了李唐江山。古代的中国就是这样,君主的性格、能力和品质,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从大唐开国时起,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就是四座首尾相连的桥梁,一步步把国运推上去。

很难想象,在太宗之后,高宗抑或李贤、李显、李旦,哪一个人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因此,武则天的“横加干涉”,无疑迎合了历史的期待。说她夺权的动机是个人欲望也好、是帝王野心也好,只要是于国家有益,就不应受到那么多指责。她的罪过多半因为她是个女人,她犯过的错误是每个大家都承认的“明君”都会犯的。如果她是个男人,恐怕早就被称作“武周盛世”了。

如果她在揽权之后不思进取,甚至扰乱朝纲,民不聊生,那么她只不过是个阴谋家。但是,这位六十老妇在完全掌握政权之后,还是有一番作为的,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大唐盛世的帷幕,就是由她亲手拉开。仅此一点,她就足以屹立于历代“英主”的群像之列。

独孤九剑第九式:她要立庙。

就在改元十天之后,武则天之侄武承嗣上表,请太后追尊武氏祖先,立武氏七庙。“七庙”是什么呢?在古代礼制中,这是天子才享有的权利,即建立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二祧庙(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和始祖庙。也就是《礼记·王制》里说的“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到后来,“七庙”也泛指帝王的宗庙。

武承嗣的意思很明显,他是想顺势而动,鼓动太后建立新的“领导核心”。武则天也恰有此念,她认为,自己贵为太后,按礼却只能立“三庙”,显然是男女不平等。但是,这里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建七庙,那就成了天子之礼,属于僭越,又容易授人以柄。

她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抛给了大臣,让他们去讨论,顺便探探口风。

裴炎终于反应过味儿来了——大唐天下,危矣!这个提议他坚决反对!

武则天只好稍稍做了一点儿让步:下诏在故乡文水立“五庙”。按古制,“五庙”是诸侯之礼,逊于天子。立五庙这件事,成了裴炎与武则天决裂的导火索。其实武则天对他还算不错,虽有所疏远,但比较倚重。裴炎却不领情,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认定:一个当代的吕后,已经出现了!

政治气压之低,已是山雨欲来。

果然,就在武则天兴致勃勃地导演托古改制大戏的时候,忽然有急报传来:“徐敬业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