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建立后,武则天一直在为一件事烦恼——这个皇冠接下来要戴在谁的脑袋上,武家还是李家?开始时,天平向武家倾斜,姓李的也就因此倒了霉。
长寿二年(693年)元旦,武则天亲享万象神宫,这本来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但是,平常主持亚献的是李旦,这次主持亚献的却是魏王武承嗣,终献则是梁王武三思,李氏王族完全被抛在一边。李姓王族和忠于李唐的臣子们心理上的冲击可想而知。
更离奇的是,次日,李旦的两位妃子,正妃刘氏(曾被立为皇后,长子李隆器的生母)、侧妃窦氏(曾被封为德妃,第三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的生母)朝见武则天于嘉豫殿。但是,等在宫门外接她们的人却迟迟不见她们出来,遣人去问,宫里回答早就出来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她们。从此二人就失踪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有一名出身低微,但颇有几分姿色的户婢(看门的宫女)韦团儿爱上了李旦。可惜李旦对韦团儿一点儿兴趣都没有,韦团儿恼羞成怒,何况她是武则天安插在李旦身边的眼线。在仔细筹划后,她向武则天告发,李旦的两个妃子用巫术诅咒。
从动机上讲,刘、窦二妃因为皇嗣失去亚献的地位怨恨武则天。所以武则天相信了。
其实,在这之前,窦氏的父母就出事了,有家奴告窦氏母亲庞氏行巫蛊事,庞氏和她的三个儿子都被捕下狱,赖徐有功的救护才得免死流放岭南。窦氏的父亲窦孝谌原为润州刺史,庞氏出事时不在洛阳,也受牵连被贬为罗州(在广东省)司马。连徐有功都被免为庶人。
因为动机充分,这个时候有人再告她,武则天宁可信其有,痛下杀手。
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睿宗抑制着内心的痛苦,在人前表现得从容自如。如果他表现出丝毫伤悲,武则天就会认为他心生怨恨,那他的处境就会更危险。而韦团儿害死了情敌,依然什么也没得到,气得发了疯,竟然筹划害死睿宗!其她的户婢知道了,向皇帝告密,武则天才命令杀了韦团儿。
武则天心里的困惑使她在立子和立侄之间摇摆不定。为了帝国永存,她倾向将大周帝国传给侄子,因此群臣中对李唐皇室藕断丝连的人都成了她杀之立威的对象。
除了杀了睿宗的两个妃子外,长寿二年腊月七日,她又将睿宗的五个儿子的爵位一律从亲王贬为郡王。
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为私谒睿宗被腰斩。这下子把众臣吓坏了,再也没人敢去见李旦了。
史书中没有记载为什么裴匪躬和范云仙要在这个当口私谒皇嗣。不过,从一个“前”字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可能遇上了和徐敬业等人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因为某种原因被女皇撤职,把东山再起的希望寄托在李唐复兴上。还是那句话,亲人之间一旦有嫌隙,就会被人利用,从而瓦解。这时又有人告发皇嗣有异谋——时间拿捏得如此之准,地点拿捏得如此之好,非武承嗣的手笔不可。
武则天正在气头上,认定李旦有夺权的企图,即刻下令,要酷吏中最狠毒凶恶的来俊臣火速扫**东宫,把李旦的左右抓来审讯。
门外是壁垒森严的禁军们,刀剑闪着刺眼的寒光。李旦也本能地觉察出,他这一次是在劫难逃。
来俊臣得意地看着大殿中跪在他脚下的人群,特别是那些细皮嫩肉的公主、王子们。大殿内的空气顿时充斥着血腥味。
他突然大声喝问:“汝等知太子谋反乎?还不速速招来!”人们不知所措,只是不停地在地上磕头、乞求……
突然,从人群中跳出一个七尺汉子,高呼一声:“你们糊涂呀!”然后便毅然直视着来俊臣,说:“不,太子没有造反。”
来俊臣恼羞成怒,令人对他用大刑,全副武装的禁军逼上去。
那个英勇的青年骤然跳了起来,他躲过士兵,一直跑到墙角,猛地从墙上摘下一把佩刀,高喊道;“你们如若不信,我只有剖出心来证明太子是清白的。他没有谋反,也绝没有谋反的企图!”
话音未落,手中的刀便已插进了他年轻的躯体,血溅当场,他也昏倒在地。
他叫安金藏,不过是东宫的一名工匠。
满堂无不为之震惊,大殿里鸦雀无声。
片刻惊慌之后,武则天派来询问案情进展的宫女回过神来,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此事上报。武皇也被震慑了!她不相信世间还有如此忠于主子的奴才。
她立即派出最高明的御医前往东宫,抢救那个奄奄一息的青年。御医们小心地处理伤口,用桑皮线缝好,敷上药物。过了一晚,他居然苏醒过来!
武则天亲自探视安金藏,安慰他说:“我的儿子实在是太无能了,没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感谢你的忠诚,你为他证实了清白。”命令来俊臣立即停止追查此事,又对李旦说:“你有如此忠诚可敬的工匠,是莫大的幸运,今后要好好对待此人!”李旦急忙跪倒答应。
东宫的扫**不了了之,李旦终于逃脱了一劫。从此,武皇对儿子的疑虑才慢慢打消。一个青年就这样改变了历史。如果没有他气贯长虹的英雄壮举,恐怕东宫的所有人包括太子李旦都会惨遭厄运,无辜冤死在酷吏来俊臣的魔掌之下。
这件事情传出之后,朝中的士大夫都对安金藏齐声称赞,心里十分惭愧。
安金藏是长安人,父亲安菩的墓志铭中提到,他的祖先是安国人,以破匈奴有功归汉,他的母亲何氏是何大将军之女。
李旦从未忘记安金藏的救命之恩。复位后,他知恩报恩,即刻提拔安金藏为右武卫中郎将。而后,李旦的儿子李隆基继位,提升安金藏为右武卫将军,命令将他的事迹编著在史册中,大加表彰。开元二十一年,加封他为代国公,其子孙也一直受到唐廷优待。从此,安金藏可歌可泣的壮举被记载进史书的忠义列传中,得以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