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能够用结果衡量的行动。真正忠诚的员工不是一味地讲忠心、表决心,也不是一味地坚持、服从,而是真正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忠诚不仅依靠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更需要拥有智慧,找准方法,做好工作。

忠诚不是言听计从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职场人没有正确理解忠诚的含义。他们错误地在“忠诚”与“言听计从”之间画上等号,奉行绝对的服从与机械的执行,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领导的世界中。这样的做法,不是忠诚,而是愚蠢。而愚蠢往往会有悖于真正的忠诚,这也使许多职场人打着忠诚的旗号,甚至怀揣忠诚的意愿,行为方式却与真正的忠诚背道而驰。智慧的职场人会知道:忠诚不只是服从,更是负责;忠诚不只是坚持,更是突破。

忠诚不是毫无原则的牺牲,应当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无原则的忠诚付出是愚蠢的,也是无价值的。

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会使忠诚变得狭隘,沦为对领导的无条件效忠。许多职场人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对领导百依百顺,领导说“一”便跟着说“一”,即使发现领导做错了,也绝不反驳,甚至还高声附和。更有员工将忠诚与“拍马屁”混为一谈,平日阿谀奉承让领导开心,工作中也尽量报喜不报忧。他们认为,与领导的论调保持一致,时时刻刻让领导开心便是忠诚的表现。其实不然,真正的忠诚不是让领导开心,而是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从来都不是对领导的言听计从。

领导与员工,是介于两个独立、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只有双方均能实现发展最大化的双赢状态,才是最佳的状态。如果员工与领导之间沦为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领导就会失去一个可靠的帮手,员工会失去一个自我成长、锻炼的机会,组织则更是面临坠入深渊的威胁。

站在领导的角度上,领导也可能会犯错误,也需要他人提出参考意见,需要必要的提醒与忠告。如果听到的都是下属的附和之声,便难以收获辅助决策的言论。优秀的领导者往往乐于倾听下属的声音,使自己的决策判断更准确、更接地气。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站在下属员工的角度上,对领导的言听计从,不一定意味着收获领导的赏识。很多时候,言听计从会为领导营造一种缺乏主见、能力不佳的印象。领导不需要一个不知变通的执行机器,而需要一个积极履行职责的优秀员工。优秀的员工从来不把“要我做”作为工作的前提,不需要领导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能正确领会领导的意图,将“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充分挖掘各种可能性,创造非凡的业绩。

站在组织的角度上,对领导的言听计从不仅是不可取的,更可能是危险的。有时领导的决策本身可能是错误的,或者领导可能存在私心,此时的言听计从就是领导侵害组织利益的帮凶。真正的忠诚是站在组织的立场上,从组织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领导的决策和指示,对组织负责,勇于对不符合组织长远利益的决策,提出反对意见,甚至在执行过程当中,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对既有决策进行信息反馈,提供修正意见,以保证领导决策始终符合组织发展的长远利益,不会出现错位、偏移。

由此可见,真正的忠诚不是对领导言听计从。误解了忠诚的真实含义,便可能落入愚忠的陷阱,造成“忠而不忠”的局面,为个人、领导、组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真正的忠诚,要有智慧的注入,应讲求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积极主动将组织目标、决策落实到行动中。这需要员工熟悉组织的文化、结构、运作模式、奋斗目标,读懂领导的追求、性格、决策习惯、管理艺术,使自己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对领导决策进行准确的判断与把握。同时,掌握恰当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例如,学会“一次只做一件事”,以专注的心对待工作,防止在繁多的工作之中迷失自我,最终什么工作都有涉足,但什么工作都没做好。此外,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不仅拥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更能将这些想法落到实处,将工作做好。

如此,真正的忠诚便不再是一种牺牲,而是一种双赢。智慧注入忠诚,使决策更准确,工作完成度更高,领导与组织成为天然的受益者。而自己也在积极主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并逐渐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一分子。

忠言也需顺耳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流传甚广,以至于人们很少思考,良药是否一定苦口,忠言能否也做到顺耳。其实,这句古语相比于讨论忠言是否逆耳,更多的是在讨论忠言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即使逆耳也是利于行的,应当认真倾听。至于忠言是否真的逆耳,那倒未必。忠言不仅可以顺耳,而且应当努力实现顺耳。

中国古代,不乏巧言进谏的典故,证明忠言也可以通过顺耳的途径表达出来。《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的大臣想要进谏,却又慑于吴王的警告,不敢明说。于是,每天拿着弹弓在后花园转来转去,任凭露水打湿他的衣服。吴王很奇怪他为什么这么做,便招来问询。大臣回答说:“后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地叫着,饮食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要用弹弓将它射落下来。它们都极力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看到它们身后暗藏的危机啊。”吴王听了这段话之后,心领神会,取消了攻打荆地的行动。

由此可见,忠言是可以做到顺耳的。运用恰当的说话技巧,完全可以既简明扼要地达到规劝的目的,又让对方在不失面子的同时,明白自身错在哪里。通过智慧的注入,以领导易于接受的方式表现忠诚,可谓一举多得。

忠言顺耳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忠言“逆耳”,轻则使忠言不被采纳,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使谏言者与纳谏者之间顿生嫌隙。中国古代,不乏“文死谏”的例子。例如春秋时期的名臣伍子胥,看到“勾践隐忍,不灭越后患无穷”,屡屡向吴王夫差进谏,请求一举消灭越国。进谏时毫不给吴王留面子,甚至直言“二十年后之吴宫恐已为其(越)池沼”,引得吴王震怒,一步步疏远伍子胥,最终将其赐死。伍子胥固然表现了自己的忠诚,但以死进谏的做法难免招致吴王震怒,最终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逆耳的忠诚为自己引来被诛杀的横祸,使君主背上暴虐无道的罪名,国家也没有因此避免灭亡的命运,几乎算作一种无谓的牺牲。

当代职场中,不恰当的谏言方式固然不会引来杀身之祸,却可能使你与领导的距离越来越远,谏言的内容也难以得到采纳。因此,忠言顺耳是一门应当被掌握的艺术。忠言的表达应当注意时机与方法,可以借助别的事物,间接地让领导去领悟;也可以在错误行为之中找到合理的、值得褒奖的部分,适当附会;甚至可以故意将错就错,引导领导主动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当然,最愚蠢的做法莫过于意气用事,直言相劝。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劝谏的作用,反而让领导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面子受到损伤,使双方逐步对立、疏远。更可能使领导为维护权威,固执己见,使待解决的问题陷入更深层次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