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的时候住校,那时候也就周末回家,每个星期有五天在学校吃饭,我爸每星期给我一百元钱,有时候是一百五十元,对于一个饭量不太大的女生来说足够了,有时候我妈也会给我几十元到一百元的零钱,能偶尔开个荤,买点小零食、小蛋糕、杂志什么的。算下来一个月也就六百块钱。

大学第一个学期,爸爸每个月给我一千五百元,妈妈有时候给我点零钱花,算下来一个月也有差不多两千元,小日子已经过得很滋润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消费仅仅停留在吃饭和逛街上,自从脱离了“鲜肉”身份,其他开销也渐渐多了起来。

但不知道为什么,口袋里的钱好像越来越多,却越来越觉得不够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

大概很多人也有这样的感受:“我很省啊,我没怎么买买买呀,为什么钱不够用呢?”

赚的钱配不上购物车,一到月末就捉襟见肘,是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除了吃饭以外还有什么方面需要额外支出?

一般来说,除去日常伙食(包括水果和牛奶)、日常生活用品,最多的支出大概在逛街和买服装、配饰上了,稍微讲究一些的女生还需要买些护肤品和化妆品,比较活跃的女生还会参加聚会、聚餐,有男朋友的,约会也要花一部分钱;有特殊爱好的,比如周末看展、看话剧、看电影和演唱会也需要一笔钱……

但是要知道,“消费”是个弹性很大的词。买护肤品的人可以用大宝也可以用SK-Ⅱ,买口红可以买地摊货也可以买TF,逛街可以是只买杯奶茶的window shopping(橱窗购物),也可以提着大包小包买买买,社团聚餐可以去街边小馆子,也可以去吃五星酒店里的高级料理……

虽然大家看上去都是同龄人,但生活的需求和层次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

还记得我大学的时候,周围有同学真的有一个月消费上五位数的,非名牌化妆品不用,和我们逛街的时候都是拉着我们去单价四到五位数的品牌店看包包,对于她来说,要求的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还需要有档次、有型。她的父母是做生意的,有个在国外留学的哥哥,从小也没有受过物质上的苦,这样的生活她也是早早就习惯了的。

我也认识这样的同学,家境平平,买件小店里的衣服都要和店主砍价,最后还是觉得贵了而忍痛放下。她很少点外卖,更别说下馆子,总是按时地在食堂排队,吃饭,没有什么化妆品,总是素面朝天,也不喜欢逛街,每天就是在图书馆写写作业、看看视频,或者去看学校里每周五的免费电影。很久以前她好像说过自己的爸妈都在农村,自己能够来大城市读书已经非常开心了。

这两位同学的生活费差了大概两位数,但是我并不觉得她们的脸上写着有关“匮乏”的词汇。毕竟,这是她们的父母能给她们的最好的生活了。

我记得《圆桌派》里马家辉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欲望比收入少一块钱,就是富裕。欲望比收入多一块钱,就是贫穷。”

“够不够”,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

物欲是不好的吗?我就是想买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电子产品,我就是也想用专柜里一排铺开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的化妆品,这样有什么不对?

不知道小时候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穿了新买的裙子,背着新买的书包,哪怕只是拿出新文具盒,都会在别的小朋友羡慕的眼光里一脸骄傲地说:“这是我爸(妈)帮我买的!”

想要被别人羡慕没有什么不好,但现在的你是否可以骄傲地说:“我自己赚(攒)钱买的!”

我周围的朋友,不论出身,都是自己赚钱过生活的好手。

家境好的富二代在学校里创业,向家里借了些钱,一年后连本带利地还了回去,还凭自己的能力住上了高级公寓,攒钱买了小汽车。

家庭条件一般的朋友业余时间做兼职,靠着文字能力帮杂志写一写稿子,通过一支笔为自己的生活添了一些色彩。

有些才华的同学开培训班教新手学乐器,或者给初中生做家教,帮别人画几幅画、写几篇文章也有收入。

我的一个小姐妹就是喜欢小众的奢侈品,热衷于国内外各种小众艺术杂志。她有一次攒了两个月的工资去买一条我们觉得不太实用,日常不太穿得上的裙子。但她说:“光是挂在衣柜里每天看看,我就觉得非常开心了。”

初入社会之后,我最深的感受大概就是:每个人的起点不同,家庭条件不同,但是这其实也不是太大的问题,靠自己,比什么都强。

别人和父母打了一个电话,就买到一副三千元的耳机,你攒了三个月的钱才买到这个心仪的同款,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羞耻的。你和别人同时享受到了这件物品,只不过是延迟了一些,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是1月份买的,你是4月份买的,有什么不同呢?

想要?有本事自己买啊?

对金钱保持敬畏,但不跪舔,明白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仇富和嘲穷都是很幼稚的行为;对品质有追求,但不要被轻易煽动;不啃老,不抱怨自己家的条件是一个人的自觉;在家庭条件上认了,自己却不能认。

你目前能支配的钱只有两千元,那你就努力把两千元的生活过好,尽可能地精致和物尽其用。不要在只有两千元的时候盘算着过两万元的生活,现在还不属于你,就不要花太多时间琢磨,把心思放在该放的位置,你会凭借努力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棒棒哒老狐狸”说:“真正的懂事,是你的能力不仅配得上它们现在提供给你的生活,还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与其抱怨没钱或者家里给予的帮助太少,不如问问自己有没有对钱和欲望的驾驭能力,有没有创造生活的真正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