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合纵的公孙衍,与最早游说连横的张仪同为魏国人,但两人实在是一对冤家。起初,公孙衍在秦国任大良造(秦爵第十六级,相当于丞相加将军),可后来秦惠文王转而信任张仪,用张仪取代了公孙衍。张仪为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约齐国和楚国的大臣相会,以图联合齐、楚向魏国进攻。公孙衍解职后返魏,被魏惠王任命为相,号为犀首。他针对张仪的举动,建议魏王广结友国,以相抗衡。
于是,就在秦、齐、楚相会的那一年,魏国约集赵、韩、燕、中山共同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在这五国中,魏、韩其实早已称王,此次集会只是新结赵、燕、中山为王,并且五国相互称王。魏国用发起相王、承认一些国家称王的办法来组织联合阵线。
“五国相王”是魏国结盟自强的一大胜利,这引起了齐国的担心。齐国害怕魏国凭借这联盟的势力,对自己不利,于是加以破坏。齐国两次设计破坏五国联盟,都未得逞。然后,魏惠王的合纵被楚国的进攻打乱了。
山东曲阜的周公庙
就在北方五国相王的当年,南方的楚国向魏国发起军事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八个邑。眼见敌不过楚国,魏惠王转而听从张仪的主张,将公孙衍弃于一边。
公元前322年,张仪来到魏国,向魏惠王提出联合秦、韩而攻击齐、楚的策略。魏惠王觉得有道理,就任命张仪为魏相。然而,诡计多端、巧言如簧的张仪,表面上是要魏联合秦、韩攻击齐、楚,真正的意图却是要魏事秦,进而使诸侯都来仿效。这可惹火了公孙衍。公孙衍忙不迭地出来阻拦,到韩国通报说:“秦、魏联合,魏王重用张仪,目的在于图谋韩国。如果韩国重用我,秦、魏的连横就可以被阻止。”
韩国大臣公叔很欣赏公孙衍,就委以公孙衍国事。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也想到秦、魏连横于己不利,就出面反对张仪,支持公孙衍任魏相。
魏惠王不久也发现张仪的真实目的是要他投降秦国,心生不满,不想与秦联盟。见魏惠王不肯就范,秦惠文王就出兵攻打魏国。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势头令东方列国生畏,于是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之策。齐、楚、燕、赵竞相重用公孙衍,请他去参与各自国家的决策大事。魏惠王见此,也将张仪逐回秦国,让公孙衍复出,主持政事。于是公孙衍志得意满,掌五国相印,更加积极地推行合纵。
公元前318年,也就是魏国以公孙衍代替张仪为相的第二年,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合攻秦,并推楚怀王为盟长。然而,实际出兵与秦国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伐秦联军进到函谷关,遭到秦军的迎头痛击。联军组织松散,很快败下阵来。次年,秦军又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县西)重创联军,斩杀八万将士。五国合纵攻秦的战争宣告失败。
从公元前323年秦与齐、楚相会引发“五国相王”,到公元前317年“五国伐秦”失败,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竭尽口舌之能事,挑起一次次事端,令天下不得安宁。当时有个叫景春的人对此评价说:“公孙衍、张仪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一怒,各国诸侯就会畏惧;他们安居,天下的事端就会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