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夺九鼎,东方诸侯国竞相到秦祝贺。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为形势所迫无可奈何,都反映出以秦代周已成为日趋明朗的天下大势。但大势归大势,东方诸侯国仍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抗争。同时秦国又不修仁政,只一味地以武力野蛮强攻,这样有谁会真心归服呢?

在九鼎迁秦以后的十三年时间里,东方国家为了抵抗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之势,曾两度组织大规模的联军,合纵抗秦。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由魏国的信陵君发起,赵、韩、魏、燕、楚五国联合攻秦。五国联军打败秦将蒙骜,并追至函谷关而还。公元前241年,赵、魏、燕、楚、韩再次联手,由楚国的春申君任指挥,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一直打到函谷关前。然后,由赵将庞煖为先锋,率领精锐部队,深入到秦国腹地。

然而,当庞煖率领的先锋部队打到蕞邑(今陕西临潼北)时,遇到了秦军大举反攻,奋勇冲杀,联军支撑不住,仓皇而逃,全线崩溃。自此以后,东方诸国再也无力联合攻秦了。由此,秦国在战国后期的整个战局中,确立了优势与主动的地位。

秦王嬴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建议,开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取魏,南攻韩,然后再取燕、楚,最后取齐国。

秦王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上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当时,北方的匈奴不断向中原入侵,为了御守,赵国需花费很大的力量去修筑长城。此时燕国又趁机向赵国进攻,两国之间矛盾很大。秦国瞅准了时机,向赵国发起攻势。

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秦将王翦率军顺利地攻取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橑阳(今山西左权)。秦将桓龁、杨端和又攻占了赵的河间六城(在今河北、山东间)以及邺(今河北磁县东)、安阳(今河南安阳)。此时,赵国的军队正在庞煖的率领下向燕进军,他们虽然掠取了一部分土地,但赵国的上党郡和河间地区却完全被秦占领。第二年,桓龁又攻取了赵国的平阳、武城(今山东夏津西北),斩赵军首级十万。

不过,赵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龁率兵深入赵国后方试图包围邯郸时,赵国从北方边防调回防御匈奴的大将李牧进行抵抗。秦赵双方在肥(今河北藁城西南)展开激战,结果赵军大胜,秦军惨败,桓龁畏罪逃奔到燕国。次年,秦军又是分两路大举攻赵,再次被李牧击退。

秦国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对韩国采取了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瓦解的策略。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郡代理郡守腾,向秦国献出了他管辖的属地。腾随后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攻韩。腾对韩国了如指掌,因此进展很顺利,在公元前230年就俘获了韩王安,韩国灭亡。

公元前231年,魏国迫于秦国的强大势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这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于是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谣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拒不交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又杀掉了司马尚。此后,秦军便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这座名城终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灭亡。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国君臣将士惶惶不安,无计可施。最后,燕太子丹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计划。

秦始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