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7月8日晚
诗到语言为止
林东林:各位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林东林,很荣幸在昆明主持华楠《有人写诗》这本诗集的新书发布会。
华楠这本《有人写诗》集结了他近三十年来的写作,收录了他的179首诗、20篇诗论。不过这20篇诗论也可以被当成诗歌来读。今天这场活动邀请到了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是我们中国当代诗歌界的泰山北斗——于坚老师和杨黎老师。两位老师是我国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领军人物,相信很多读者都对他们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我们直接进入这本书的分享环节。我今天跟华楠聊天的时候,知道了一条信息——他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于老、杨老,还有韩东老师的作品。华楠读中国当代诗人的诗歌时,很苦恼的一点是,他很难找到纯正的当代汉语写作,但是在他们的作品里面读到了。因为联系的不方便和阅读渠道的缺失,直到很多年以后,杨黎在成都做橡皮文学网,华楠才通过乌青认识杨黎。他们真正结识是在2006年,我们请杨黎介绍一下跟华楠的交往过程。
杨黎:挺好的。我和华楠的交流很简单,也很有意味。所谓简单就是,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没有跟我说他在写诗。他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或者“隐蔽”的人。他在我们的圈子里面,我都不知道他写诗,更不知道他有一个笔名叫“一闪”,我只知道华楠是个很有朝气的人。当时,他就和我们这个圈子里同龄的年轻人交往很多,而且很深,甚至一起干事,比如说创立了读客文化,这是最早的印象。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个哲学家,很喜欢谈论哲学,和我谈论的更多的也是他在哲学上的思考。我认为他的思考很深刻、很出奇,与其他哲学家相比更显另类,和我“臭味相投”,所以我们很快就成为朋友了。我说:“你为什么不写诗呢?”他说:“我写啊。”那个时候已经是2008年了,我才知道他也写诗,而且写了很多诗。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厚积薄发的诗人。去年,他开始把他的诗拿出来,在很多地方展示、发表。到现在为止,在我所认识的朋友里面,我没有听到对他诗歌不好的评价。有的是沉默,那些沉默的人有各种原因;有的是赞扬,而这些赞扬的人,也都是我认为诗写得好的。华楠一开始就喜欢韩东、于坚,他喜欢“对”的人,所以“对”的人也会喜欢他。他的创作路线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纯正的。诗人不能动不动“我就是我,我是我自己,我要表达的就是什么什么”,这种人的诗我一般都不看。华楠那种有规矩的纯正路线,是有传承的,有过自己喜爱的,而他的喜爱和我的喜爱是相通的,那么我认为他肯定会写得很好。我就不喜欢很多年轻诗人动不动“我是我自己,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很多人其实不是他自己,要想成为自己是很难的。华楠称得上是他自己,不仅仅在诗歌上,其他各方面他都是他自己。他的哲学思想,我是鼓励他写出来的。他的哲学思考性的文章,我也看了一些,很有见地。等他的下一本作品吧,诗歌他会写下去的。我先说到这里。
林东林:杨黎回顾了他跟华楠相识的过程。华楠之前还跟我提到,他跟于坚老师第一次见面的时间挺近的。二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成都,第二次是在上海,但是这两次见面他们都没有特别深入的交流。于老师,您看华楠《有人写诗》这本诗集,以及和华楠这个人的两次见面,您是怎样一种感觉?
于坚:我之前其实不知道华楠是谁,因为我现在不太关注当下的诗歌写作。杨黎说有一个诗人叫华楠,要把他的诗集寄给我。我是比较信任杨黎的审美的,就把地址给了他,然后收到了华楠的诗集。收到后我开始翻看,读了第一首,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评判一个诗人,其实不用读很多,我觉得读一首就够了。后面我又把这本诗集里的诗大致地翻了一下,我以为他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小青年,今天才知道他已经年纪不小了。而且杨黎刚才讲了,他已经写了很多年,据说我们还见过两面,但我根本没有任何印象,所以我看华楠的诗集,可以说是以一个陌生的读者身份去读的。我不认识这个人,也不关心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名人,他获过什么奖,或者是什么学生或朋友,他对我而言就是一个陌生的作者。我看了华楠的诗集,就决定参加他的作品发布会,我觉得这个才是一个读者和一个诗人之间应该发生的真正的关系。今天的很多诗人都有很多耀眼的头衔和光环,譬如获过什么奖,曾在某些刊物发表过什么作品,等等。但是他们的作品相当糟糕,我不屑一顾。华楠没有把精力花在这些虚头巴脑的事情上,这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一个地方。那天下午,我看过他的诗集之后,当场就写了一首诗。我现在愿意念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叫作《有人写诗》:
今天下午,
正在读《杜尚词典》,
他说安静、缓慢以及独处。
快递员送来一本书——《有人写诗》,
书名很好,
但华楠是谁,我不认识。
是抽象的华,还是具体的楠。
小七就有一棵楠树,被谁家锯了,
做成一把椅子。
好吧!读第一首看看这位是谁。
玫瑰在行动。
今天晚上回家的时候,
看见电梯内的广告牌上插着一支玫瑰,
我把它取下来闻了一下,
又顺手插在邻居的铁门上,
很美!也很勇敢!
它插在铁门上。
这就是我要说的。
林东林:感谢于老师。因为读了华楠《有人写诗》中的第一首诗,自己也写了一首给华楠的诗,并在里面提到了华楠。
我想很多人不一定明白一个问题:《有人写诗》这样一本诗集,这样一本作者不是作为一个诗人,也不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所创作的诗集,其意义何在?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对当代诗人、诗歌写作者和诗坛的意义;另外一种是对普通大众的意义。我看了之后有着两方面的感觉:对诗人和诗坛来说,华楠的诗跟那些假大空的东西截然分明;对普通人来说,这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这也是诗吗”,但他的诗同时也可以给普通人带来鲜明的诗歌教育,让他们觉得这也可以是诗,自己也可以写诗。两位老师怎样看待这本诗集对诗人、诗坛和普通读者的意义?
于坚:华楠这本诗集我觉得最重要的特质是:它会使你热爱生活。我说的这种生活,不是他们讲的有“诗和远方”意味的生活,而是每个普通的、正常的人,每天在过的那种生活:在电梯里、家里,一个偶然的傍晚。诗不是和人的生命、生活无关的一个东西,也不是什么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诗就是你生活的方式。而且更极端地讲,我认为诗就是生活。没有诗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生活并不是说,你要到什么远方,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你才有诗。不是的。华楠的诗就是每个人每天要过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在这种生活里面,他通过正常的语言,把这种生活呈现出来。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看不懂?因为他们所受的诗歌教育让他们认为,诗就是某种和生活无关的东西,是某种做作的东西。所以当忽然发现一个人的诗写的就是你自己,写的就是你走进电梯里的那种感觉的时候,大家心里就会咯噔一下——这也是诗吗?因为在今天,一般的诗歌教育已经把诗变成了一种必须要有某种正确的、高尚的意义的东西。那样的诗会使读者认为,你的日常生活,你置身其中的世界,是一个不值得存在的世界。美好的生活是在远方,是在彼岸。但是我觉得华楠这样的诗,是存在主义的诗,他写的是生活在他自己生命中的样子。他用的是他自己每天说的那种语言。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当代诗歌的历史。刚才杨黎也讲了,华楠作为一个诗人,他很诚实,他承认诗歌是有时间性的,是有传统的,他的诗并不是凭空而起的东西。他说他喜欢我的诗歌,喜欢杨黎、韩东的诗,我认为他走的诗歌之路是对的。第三代诗歌于八十年代在中国崛起,我觉得这是现代文明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在第三代诗歌以前,中国的文学,包括诗歌,都以表达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为主旨。但是到了第三代诗歌,这些诗人扭转了这一方向,也就是韩东讲的“诗到语言为止”。那么实际上,写诗,它不是写意义,它是写语言。你存在于什么样的语言中,你就写什么样的语言。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华楠是一个诚实的诗人。他忠实于他自己的语言世界。他从来不认为他自己的语言世界是一个低于诗歌的东西,他自己的语言就是诗。在这种诗里,我看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赞美和自信,而不是对生活的判断。至于华楠这个诗人,他写的这本诗集里面所呈现的生活、世界,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或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那是读者的事,不是华楠的事。我觉得诗人只对语言负责,不对意义负责。我先讲这些。
杨黎:于老师讲得挺好的,讲到了一种传承。我记得东林刚才问到了这些问题,就是说我们和华楠之间,以及我们和现代诗歌之间,第三代人的诗歌主体上是有一种这样的贡献。什么贡献呢?我一直认为,在第三代人之前,中国现代汉语是不成熟的。中国的现代汉语就像我们以前看见的诗歌一样扭扭捏捏的,因为它毕竟是从文言中脱胎而出的。到了第三代人以后,像于大师、韩大师等,包括莽汉主义诗人和丁当他们,也包括我,为中国现代汉语的成熟,是做了绝对贡献的。因为到了后面才有了所谓的“后口语”,“后口语”是成熟的现代汉语里面的文学流派,它还不关乎语言本身。
那么在这种成熟的现代汉语里面,就诞生了新的年轻人的写作。这种写作很多,于老师说他基本上不看,我倒是看了很多。有的人写得几乎都挺好,有的人也写得很不错。这些人分成几种,现在我不一一说出来了,他们都是今天的中国诗歌界最活跃的年轻人,包括新诗典,包括浩波,甚至伊沙在内。整体上,诗歌形成了一种风气。在这种风气里面,我们不说优劣,我只谈个人感受。我推崇华楠,认为华楠更优秀的原因就在于,这种诗歌的写作,不管是什么样的写作,口语的嘛,都流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诗歌是到什么为止的。他们已经不是到语言为止了,他们有表达,有很强烈的表达,也有批判性。新诗典就是很典型的有批判性的。
还有一种就是没有批判性的,比如说近似于橡皮文学网的写作,玩技巧的。但是它们总体上都有一种东西,就是有一个表达。而它们的表达(我不是说不该表达)在本体上,我个人是不太喜爱的。为什么呢?这就说到了华楠。我在刚开始的时候说了,华楠是富有哲学思考的人,他的哲学思考很深,在诗歌里面他却并没有表现出来。华楠在《有人写诗》这本诗集里面,无处不呈现出他有一种超越我们现代年轻人的感受,那叫形而上,这和我们第三代人的核心诗人是接上的。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如果放弃的话,诗歌就真的流于表面主义了。我不管今天说的这个话,得罪了多少年轻人,我都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这样的思考,否则写作就变得有点肤浅了。我随便翻一首华楠的诗,让你们感受一下他在平淡中所呈现的形而上的意味。
这个是我随便翻到的。这首诗的名字叫《临时决定》:
临时决定
我搭最近一班飞机从上海到昆明
下了飞机
我按短信的地址打车去见人
车开了一段时间
司机突然骂了一句“你这个狗日的”
我问他说什么
他说那个骑单车的
这时我看到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女孩在人群中站着
她在等红灯
同时伸出舌头舔手上的冰棍
它里面如果不蕴含着形而上的意味的话,它就会成为一首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诗。它有了形而上的意味以后,就变得高级、专业和有深度。而且我就喜欢这首诗,大家可以批评我。
于坚:我补充一下杨黎讲的。刚才杨黎念的诗是非常好的诗,这首诗我听出一种悲悯,但是这个悲悯并不是事先的观念和意义。华楠要把这个悲悯表现出来,而这种悲悯是他的语言自身呈现的结果。像刚才杨黎讲的,这首诗是白话,但是很多诗人,我认为他们是在写寓意。白话是一个工具。通过白话来表达一种意义,和语言就是存在本身,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我为什么认为华楠的诗好?因为他写的是他自己的语言。你写语言就是在写自己的身体、生命,因为这种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诗人和另外一个诗人之所以有区别,就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不一样。这个和书法是相似的,虽然书法的笔墨,大家都是一样的,汉字的笔画横竖撇捺,大家也是一样的,但是这支笔放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写出来的字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这个字写得好,还是写得坏,是不是写得有悲悯之心,我觉得和这个写书法的人的生命有关。我看华楠的诗,刚才杨黎讲他不肤浅,不肤浅是因为,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有厚度的生命。有厚度的生命不随便对人生发表一些看法。很多白话诗,我觉得它只是一种批判,是在阐释对生活的看法。华楠忠实于自己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在他的生命中,他就具有厚度、深度,那么他自然会在诗中呈现出来。他的语言里面本身就没有悲悯,譬如那个司机骂了一声“狗日的”,一个系红领巾的小女孩在吃冰棍,他的悲悯感仅仅是语言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他故意要写的。我觉得这是华楠的诗能够打动人的地方。
其实这种东西说到底,它是一种古老的写作。中国的文明就是起源于诗的,《易传》上面就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写作是诚实的,诚实是什么?表里如一。只有诚实,所以居业也。为什么华楠能够写诗,同时他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企业家?就是因为“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不要说诗是风花雪月的、远方的,那只是对修辞的玩弄。中国自古以来的诗,如果作者都能做到“修辞立其诚”,那么必然会得到像华楠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