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一个并不遥远的地方,人类与精灵、鬼神、妖精共同生活。这些神奇的物种并不是那么友好。中世纪的矿工们不仅要承担劳累的体力活,还要忍受黑暗潮湿的工作环境,更要应付住在那里的妖精的恶作剧。矿工们会设法避免进入妖精作怪的矿道,但躲开它们并不容易。
妖精们最喜欢的把戏之一是把无用的矿物伪装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妖精们会欺骗矿工,让他们以为在岩石深处发现了白银。人们努力开采,挖出他们认为珍贵的银矿,再拉到地面上。他们会兴奋地将矿石灼烧以获得他们期望的银,最终他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毫无价值的金属。不仅如此,大火还释放出令人窒息的有毒气体。于是他们诅咒这些矿石,以及把矿石放在那里的妖精(在德国被称为科博尔德)。
18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乔格·勃兰特的瑞典科学家研究了“妖精矿石”的样本。他没有找到超自然生物,而是发现了一种未知的元素。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钴[1]。勃兰特曾试图将科学与迷信区分开来,但是妖精的传说仍然有广泛的影响力。勃兰特像希腊神话中的卡桑德拉一样受到诅咒,虽然他说出了这种新金属的真相,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他。他的发现直到他1768年去世后才得到认可。
中世纪矿工挖出的矿石肯定并非如他们所见的那样。确实,它不含银,但这种金属并非毫无价值,毒害矿工的也不是钴本身。当时的矿工开采出来的是一种含有钴和砷的矿物——砷钴矿。加热后,有毒的含砷气体让矿工们中毒,而不是钴。这种金属也很有价值,它可以用来制作色彩鲜艳的颜料,被我们添加到玻璃、涂料和陶器里。
钴用来制造蓝色颜料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就会使用钴化合物制成蓝色玻璃。中国人用钴给陶器上釉,波斯人也会,最终这种技艺传到了欧洲。黑色或橄榄灰色的氧化钴被涂在陶瓷上,经过窑炉的高温烧制,转变成了一种明亮的蓝色,这种蓝色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大约在公元8世纪或9世纪,中国人改进了他们的技术,用矾土(氧化铝)加热钴矿石来生产钴蓝。即便如此,颜料里的钴元素依然隐藏于幕后不为人知。一千年后,欧洲人找到了制造钴蓝的方法,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很快,陶艺作坊和油漆桶里就堆满了这种颜料。经过一些调整、修饰,钴还可以被改造成绿色、紫色或黄色。虽然许多含钴颜料都因其持久性而广受好评,但这种元素仍然会搞出一两个恶作剧。
在17世纪,秘密信息是用隐形墨水写的。这种墨水成分的秘密直到1700年才由法国化学家让·赫洛特(Jean Hellot)揭开。将钴溶解在王水中,生成淡粉色的氯化钴晶体。这些晶体可以与水和少量甘油混合,制成一种写在纸上干燥后几乎看不见的墨水。然后,在纸的顶端写上一条无关紧要的信息,而秘密写在另一端,直角折叠后恰好重合。加热秘密信息会让氯化钴晶体失去结晶水,进而转变成深蓝色。
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也用同样的手段来预报天气。在花瓣上涂抹氯化钴,在潮湿的天气里,它们会呈现出淡紫色;而在温暖干燥的天气,它们会变成紫罗兰色。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湿度的下降,蓝色会逐渐加深。
但这些恶作剧并不总是很欢乐。纯的钴金属耐磨,耐腐蚀,有微弱的磁性,用途广泛,有好处,也有坏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在另一类“矿”[2]中发现了钴。这些水雷被布设在近海,当海面上的舰艇靠近,它们产生的磁场就会引爆这些水雷。钴在生物学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果体内的钴太少或太多,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严重破坏。我们总是需要警惕钴的恶作剧本性。
[1] cobalt,来自德语Kobolde,意为妖精。
[2] 原文中的mine在英语中既有“矿”的意思,也有“地雷、水雷”的意思,在此处一语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