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的品种反正是越来越多的了,这是必定要出现的无可奈何的事情。在新书多如恒河沙数的情境下,所谓“开卷有益”的说法,有人认为只剩下劝读的意义。活在当下,乱花迷眼,事实上已经不能随便开卷,但凡开卷,总得选择“开卷有益”的最大化。如今我本人买书,基本上是以此书是否值得重复读为主要选择标准,值得便买,否则便罢。多年以来只好如此取舍新书。

再说,房价飞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书价的涨速,而人们生活空间的拓展却又根本适应不了书籍品种的快速扩张。于是有人主张家中只存经典书和工具书。然而,古今中外经典也多如过江之鲫,通常人家存放起来还是要挑选再三。一般来说,在经典中进行再选择和淘汰,这是读书人比较痛苦的事情。为此,如今在我的书房里,除了存放一些学科专业上必备书籍和需要留念的友人赠书之外,剩下的便是值得重复读的一些书籍。

其实,一本书值得重复读,应当是对它很高的评价。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就认为好书有两个标准,一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二是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后一条标准不免有点儿玄乎。但第一条标准却是我所赞成的。好书就应当值得重复读。

金克木教授在《答问“喜欢什么书”》一文里对好书的标准说得很是平实而贴切。他说:“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他比较清晰地道出了重复读一本好书的感觉。

毛泽东也是反复读书的著名提倡者和实践者。据说,毛主席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他的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据说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好几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他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

当然,重复读书首先还是要那本书值得重复去读。

眼下有一本书就值得我们重复读它。这便是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中国天机》。

《中国天机》于2012年6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销路一直不错,2013年初被《光明日报》等一些重要报刊评选为2012年度的“十大优秀图书”。

《中国天机》以回忆录和追忆式的写法,从作者涉足中国革命到新中国诞生,写到历次运动特别是“**”,再到改革开放直至当下,作者将多年来对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娓娓道来,如面交谈。所谈内容,既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直至普通百姓十分关心、至为敏感的社会政治的大问题,也饱含了他本人对中国共产党过往执政经验的个人看法和微妙体会,以及对政治文明建设极具建设性的言论,字里行间不时充溢着爱恨交加的提醒,**燃烧的历史担当,还有就是过来人的叹息,成为一部既“非常政治”又“非常文学”的回忆录式的作品。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第一,我非常政治,想否认也不可能;第二,我非常文学,我从来没有去追求过、真正感兴趣过,哪怕是一星半点的‘仕途’。”他写道:“我是中国革命、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的追求者、在场者、参与者、体验者、获益者、吃苦者、书写者与求证者、作证者。我喜欢追怀、咀嚼与研讨中国的政治。”这位入党已经64年的老党员,敢于自称60多年来的上述九个“者”,实在是由于他“和最上层的人最下层的人包括劳改释放犯都有交往”。他访问过境外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过我国的最高级别的政要领导人物,当然也见过外国的许多政要。所以,他有资格、有条件,能够高屋建瓴、慧眼独具地反思新中国60多年的重要事件,揭示这些重要事件中的种种微妙而足以斑窥之处。这部书几乎可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来的一部个人和部分群体的心灵史。

60多年来国家历史值得秉笔叙述,这历史中的种种人的心灵体验值得追忆、咀嚼,国人的思维方式及其嬗变更是值得反复揣摩、思索、研讨。因此,即便从“温故而知新”的角度来看,《中国天机》也值得今天乃至今后的人们反复去读。

何况这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部政治、历史读物。这是一部述说“天机”的政治历史读物。说到“天机”二字,有些读者望文生义,以为这位中国曾经最大的“官员作家”或“作家官员”活到耄耋之年,决计要揭发政治铁幕,指认厚黑之学,或要传授为官之道,授人以渔,或者就此与“中国天机”决裂,走上别的什么大道。其实大谬不然。所谓“天机”,不过是这位“追求者、在场者、参与者、体验者、获益者、吃苦者、书写者与求证者、作证者”经历一番番世事沧桑和一次次心灵涤**,对一个个规律的发现,一条条逻辑归谬。作者在书中对所谓“天机”做出解释:“1949年以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段时期内中国政治运动频繁,包括很多被事实证明不应该搞的运动,也都把民众发动起来了,我要把这些政治运动之所以能发动起来的深层原因找出来,这就是‘天机’。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掌握了民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国革命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但我发现,民众也能掌握理论。民众掌握理论后,会更多地考虑他自己的利益,而不会考虑理论的出发点。这是我的发现,我把它在书中表述出来,也算是我泄露了一个‘天机’。”书中处处道出作者的“天机”发现。譬如:“解放前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往往是先猛整,有枣三竿子,没枣三竿子,但一到运动后期,就要大大地甄别一番,把打击面缩小缩小再缩小,往往又是天恩浩**,皆大欢喜。”读到此处,有过运动经历的人们想必会有所憬悟的。

一部处处让读者发现上述种种“天机”的书,自然值得我们反复去读。

说到底,对于大多数人,读这样的书并不是为了受政治历史的教育,也不是闲来无事,要找什么官场“天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正是《中国天机》值得反复读的理由。

英国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史书都能让读者借以明智,但我相信,读王蒙此书,可以给人以智慧启迪。全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但打动人的首先是作者所持的思想方法。发散思维,从来是王蒙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的特色,此书更是不遑他让。一件史实,到了王蒙这里,总要被反复搓揉,常常搓揉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常常搓揉出数层意思,让人感受到原先某些思维的简单化和褊狭性。读到这样的思想方法,我们往往会有顿悟而心生喜欢,明智则由此而生。

与发散式的思想方法融为一体的是王蒙叙述的灵动性、修辞的纷繁性和语言的洒脱状态。他戏谑调侃然而庄谐有度,他冷嘲热讽而坦诚不羁,他坚执中庸而时时自省,忽而**浪漫有加,靠的都是他不沉闷的语言。王蒙的语言岂止是不沉闷,简直是活泼灵动得有时略嫌过头。然而,那颇具英雄主义气概的语言同义反复排比,以及他相声贯口式的瀑布般倾泻而下的词汇,让读者时时感到一种语言的快意,使得我们随便从此书的哪一页哪一段读起,王蒙那直抒胸臆、言外之意、左右逢源、珠落玉盘式的快意语言,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汉语言的趣味甚至可爱。这些可爱的快意语言道出的是中国人现在乃至今后多少年后都不能忘怀的“天机”,因而不仅好读而且耐读,特别是值得读,这大约就是《中国天机》值得反复读的主要理由吧。

《流浪的犹太人》插图|[法]古斯塔夫·多雷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