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生计

——郑板桥为高凤翰治印文

康、雍、乾时代,正是篆刻艺术的**时代。板桥的书画用印之多,在扬州画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别人一般画面只钤两三方印,板桥则常用五六方,甚至有些画多达十一二方。他不仅敢用,而且布局恰到好处。有人统计,他使用的印章不下百多方,其内容大致可分四类:

(一)说明家世身份,如“郑大”“板桥”“雪婆婆同日生”“扬州兴化”“鹧鸪”“板桥道人”等。

(二)表明学资经历。如“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潍夷长”“十年县令”“二十年前旧板桥”“七品官耳”等。

(三)阐明艺术主张。如“青藤门下牛马走”“郑为东道主”“心血为炉熔铸今古”“游思六经结想五岳”等。

(四)慨叹现实世态。如“畏人嫌我真”“俗吏”“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富贵非吾愿”“樗散”等。

这些印章真是“切姓切地切事”,与绘画、题诗、书法交响共鸣,顽强地表现了板桥自己的形象。但是,这些印章大部分是他人代刻,并且代刻者众多。据阮元《广陵诗事》卷九云:“郑板桥图章皆出沈凡民凤、高西园凤翰之手。”曾衍《小豆棚杂记》云:“郑有印章数十方,如‘橄榄轩’‘七品官耳’‘鹧鸪’‘二十年前旧板桥’,皆别致,大半吾乡朱文震所刻。”1962年第8期《雨花》载卞孝萱先生《板桥先生印用》,介绍了郑板桥的逸文,其中记载了代板桥治印者有潘西凤、沈凤等十九位篆刻家。这是名见于经传的,而实际上的“操刀者”恐怕还不止这个数目。

尽管有别人代刻,然而可以肯定,板桥是擅长刻印的,按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卷下云:“(板桥)善刻印,笔力古朴,接近文、何。”秦祖永还将板桥所刻的十二方印章,即“留伴烟霞”“砚田生计”“修竹吾庐”“活人一术”“桃花潭”“更一点销磨未尽爱花成癖”“恬然自适”“花萝绿映衫”“大吉羊”“明月前身”“茶烟琴韵书声”“思古”,与丁敬、金农、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所刻印章及其边款辑为《七家印跋》。其中“砚田生计”一印跋语云:“西园左笔寿门书,海内朋交索向余。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西园工诗画,尤善印篆,病废后,用左笔书画更奇。余作此印赠之,竟忘其雷门也。郑燮并志。”这是板桥送给右手病废后的高凤翰的。据此可知板桥确精于篆刻。然而,因为以上二十方印章已不可见,故无从得知板桥篆刻的具体风貌;但秦祖永将板桥与丁敬等合称“雍嘉七子”,想必他的治印风格亦属“浙派”一路。

至于《板桥先生印册》中未著录的印章,周积寅《郑板桥书画艺术》列出三十余方。这中间肯定有板桥自刻,也有别人代刻,很难据以推断板桥篆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