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3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生。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武间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曾祖新万,字长卿,庠生。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数百人。母汪夫人,继母郝夫人。叔之标,字省庵,生子墨,字五桥,庠生。

高凤翰十一岁。

华嵒十岁。

李鱓、汪士慎八岁。

金农、黄慎七岁。

高翔六岁。

169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二岁。

1695 康熙三十四年乙亥,三岁。

1696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四岁。

母汪夫人卒,育于乳母费氏。《七歌》云:“我生三岁我母无。”

《乳母诗·序》云:“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

李方膺生。

1697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五岁。

约于本年前后,父续娶郝夫人。

1698 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六岁。

1699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七岁。

三月,康熙南巡至扬州、苏、杭。四月,修明太祖陵。

1700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八岁。

1701 康熙四十年辛巳,九岁。

1702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岁。

随立庵先生在教馆学习。

《题画》云:“余少时读书真州之毛家桥。”立庵先生教馆可能设于真州毛家桥。

1703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十一岁。

1704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十二岁。

1705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三岁。

1706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四岁。

是年继母郝夫人卒。《七歌》云:“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载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复忧饥寒。”

1707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五岁。

康熙南巡,至扬州、苏、杭等地。

康熙南巡。七月,石涛卒于扬州,享年七十八岁。

金农读书于何义门家塾。

1708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十六岁。

从兴化词人陆种园先生学词,与王国栋、顾于观同塾。《七歌》云:“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任乃赓谱从作《七歌》之三十岁上推十年,定板桥从陆学词时为二十岁。但板桥二十六岁离家教馆,即与种园分别,故“十载”云云应从二十六岁上推十年才是。

崇祯“三太子”朱慈焕父子被杀。

1709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十七岁。

1710 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十八岁。

1711 康熙五十年辛卯,十九岁。

李鱓举乡试。

冬,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兴,株连甚广。

1712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二十岁。

大约是年前后考取秀才。

1713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二十一岁。

康熙奉太后巡幸塞外,李鱓于古北口献画,经御试后,命从蒋廷锡习画。

1714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二十二岁。

1715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二十三岁。

是年徐夫人来归。

1716 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二十四岁。

1717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二十五岁。

堂弟墨生。《怀舍弟墨》:“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故知郑墨生于是年。

袁枚生。

金农三十岁,在江上病疟。汪士慎寄寓扬州佛寺,卖字画为生。

1718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二十六岁。

设塾于真州之江村,有《村塾示诸徒》诗。

1719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二十七岁。

1720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二十八岁。

1721 康熙六十年辛丑,二十九岁。

1722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三十岁。

父立庵与师种园先后去世,作《七歌》。是时已有二女一子。《七歌》中有“郑生三十无一营”“今年父殁遗书卖”“我生二女复一儿”等语。检家中旧书簏,将前代家奴契券尽数焚去。

1723 雍正元年癸卯,三十一岁。

友人顾万峰赴山东常使君幕,先生作《贺新郎》三阕赠之。

1724 雍正二年甲辰,三十二岁。

出游江西,识无方上人于庐山。独子犉儿约于是年卒。

杭世骏中举

1725 雍正三年乙巳,三十三岁。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期门子弟游,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有《燕京杂诗》三首、《花品跋》诸作。

十二月,大将军年羹尧以谋叛罪被诛。《西征随笔》著者汪景祺以同罪被诛。

1726 雍正四年丙午,三十四岁。

文字狱大兴,有钱名世诗案及查嗣庭“维民所止”试题狱。高凤翰为歙县县丞。

1727 雍正五年丁未,三十五岁。

客于通州。

1728 雍正六年戊甲,三十六岁。

读书兴化天宁寺,准备应试之暇,手写《四书》。

黄慎奉母游扬州。

1729 雍正七年己酉,三十七岁。

完成《道情十首》初稿。

兴吕留良著作之狱。剉吕留良尸,尽诛其族。御史谢世济以注经获罪而流放。刊布《大义觉迷录》。

1730 雍正八年庚戌,三十八岁。

李方膺为县令。

1731 雍正九年辛亥,三十九岁。

客于扬州,有《客扬州不得之西村》诗。

是年徐夫人病殁。次年游杭作《韬光庵》诗,有“我已无家不愿归”之句。又次年所作《得南闱捷音》有“无人对镜懒窥帏”之句。有《除夕前一日上中尊汪夫子》诗,得兴化县令汪芳藻资助。

1732 雍正十年壬子,四十岁。

赴南京应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念奴娇·金陵怀古》秋,游杭州,观潮于钱塘江上。作《韬光庵》《观潮行》《沁园春·西湖夜月有怀扬州旧游》。有家书《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

鄂尔泰任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十月,陕督岳钟琪被革职拘禁。

1733 雍正十一年癸丑,四十一岁。

叔省庵公卒。《怀舍弟墨》云:“我年四十二,我弟年十八……年来父叔殁,移家僦他宅。”客海陵,有《赠梅鉴和尚》诗。

罗聘生。

1734 雍正十二年甲寅,四十二岁。

1735 雍正十三年乙卯,四十三岁。

读书镇江之焦山。有《焦山读书寄舍弟墨》《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家书四封。

雍正帝崩,乾隆即位。

乾隆亲试博学鸿词。金农被荐举进京,未应试而返。杭世骏取为一等,授翰林院编修。

1736 乾隆元年丙辰,四十四岁。

赴北京,试礼部,中式成进士。作《秋葵石笋图》诗。与伊福纳兼五游西山。有《赠瓮山无方上人》《赠图牧山》诸诗。

1737 乾隆二年丁巳,四十五岁。

娶饶氏。

乳母卒,作《乳母诗》。

南归扬州,与友人顾万峰相遇。顾有诗《赠板桥郑大进士》。

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案被放。高凤翰牵连系狱,抗词不屈,因风湿症废右臂,自号“丁巳残人”。十一月,鄂尔泰、张廷玉同为军机大臣。汉臣渐掌军政及教育实权。

1738 乾隆三年戊午,四十六岁。

是年江南大旱。作《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七律四首》。其三有“赤旱于今忧不细,披图何以绘流亡”之句,故知作于此年。

1739 乾隆四年己未,四十七岁。

卢见曾为淮南盐运使。十月,先生作七律四首赠之。诗后题云:“乾隆四年十月二十日,恭赋七律四首,奉呈雅雨山人。”

1740 乾隆五年庚申,四十八岁。

五月,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1741 乾隆六年辛酉,四十九岁。

作《逢客入都寄勖宗上人口号》。入京。有《淮安舟中寄弟墨书》。需次春明,慎郡王极敬礼之。

1742 乾隆七年壬戌,五十岁。

是年春,为范县令。将之任,与慎郡王相唱和,作《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慎郡王亦有《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先生并为慎郡王诗集撰跋。

是年,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刘柳村册子》云:“五十岁为范县令,乃刻拙集。是时乾隆七年也。”

1743 乾隆八年癸亥,五十一岁。

《道情十首》定稿并付梓。刻者上元司徒文膏。作《止足》诗、《跋临兰亭叙》。

二月考选御史,杭世骏在对策中有“意见不可先设,畛域不可太分”语,提出满汉平等的主张,被革职。

1744 乾隆九年甲子,五十二岁,

妾饶氏生子。《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云:“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有《范县诗》《音布》诸诗及寄舍弟墨等书信。

高凤翰六十一岁,自撰生圹志。

1745 乾隆十年乙丑,五十三岁。

年底前曾回扬州探亲。《题李萌岁朝图》云:“乙丑冬十有二月,游扬州东郊。”又《题画》云:“晨起江边看竹枝,一团青翠影离离。牡丹芍药夸颜色,我亦清和得意时。乾隆乙丑板桥郑燮。”知是年岁末曾回扬。

先生从祖福国和尚至范县见访,为作《扬州福国和尚至范赋二诗赠行》。

有《范县呈姚太守兴滇》《姑恶》《怀扬州旧居》《怀李三鱓》诸诗。

潍县疫,七月十九日海水溢。

1746 乾隆十一年丙寅,五十四岁。

先生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岁山东大饥,人相食,先生开仓赈贷,令民具领券借给。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活万余人。秋又歉,捐廉代输,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先生有感而赋《逃荒行》。

汪士慎六十一岁,左目失明,自号“左盲生”。

1747 乾隆十二年丁卯,五十五岁。

是年饥荒未已,先生随高斌放赈,有《和高相公给赈山东道中并五日自寿之答》。

德保主试山东,先生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金农重病之后,开始画竹。

1748 乾隆十三年戊辰,五十六岁。

乾隆东巡,先生为书画史,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东封书画史。”

潍县饥民由关外络绎返乡,先生撰《还家乡》记其事。

十月,修潍县城墙,先生首先捐修六十尺。

有《与江宾谷江禹九书》,畅论为文之道。

1749 乾隆十四年己巳,五十七岁。

子于兴化病殁。

与御史沈廷芳同游郭氏园,沈有《过潍县郑令板桥招同朱天门孝廉家房仲兄纳凉郭氏园》诗赠板桥。有《潍县与舍弟墨》家书五通。

撰《板桥自叙》。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

诏许难民归赎妻子及儿女。

高凤翰卒,享年六十七岁。

1750 乾隆十五年庚午,五十八岁。

二月十日,撰《潍县文昌祠记》。于《板桥自叙》后又缀附记数十言

九月,金农作《画竹题记》。

1751 乾隆十六年辛未,五十九岁。

二月十五日,海水溢。先生至潍县北禹王台勘灾。

先生服官十年,对官场黑暗不满,有归田之意。有《思归行》《满江红·思家》《唐多令·思归》述志。

帝南巡江南,至扬州。

1752 乾隆十七年壬申,六十岁。

潍县诸绅修城隍庙,先生主其事,并撰《城隍庙碑记》。

1753 乾隆十八年癸酉,六十一岁。

是年春,先生以请赈忤大吏罢官。据郑氏墨迹《怀潍县送郭氏伦归里》诗后附跋云:“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夏四月,板桥郑燮去官十载,寿七十有一。”知先生于十八年去官。画竹别潍县绅民,并系以诗。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

1754 乾隆十九年甲戌,六十二岁。

是年春,游杭州。又应乌程知县孙扩图邀至湖洲匝月。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上,自云为平生快举。五月,返兴化。有《与墨弟书》《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等作。

李鱓在兴化筑浮沤馆。

1755 乾隆二十年乙亥,六十三岁。

与李鱓、李方膺合作《岁寒三友图》,先生题诗。

卢见曾再为两淮盐运使。

1756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六十四岁。

与程绵庄等九人聚饮扬州,并作《九畹芳兰图》以记其盛。跋兴化王、李四贤手卷。

1757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六十五岁。

卢见曾主持虹桥修禊。先生亦予其会,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四首和《再和卢雅雨》四首。

游高邮,作《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

春,帝南巡江南,扬州各名胜俱大修整以迎帝驾。

1758 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六十六岁。

有《真州杂诗八首并及左右江县》《真州八首属和纷纷皆可喜不辞老丑再叠前韵》诸诗及词《贺新郎·西村感旧》。

五月,慎郡王卒。

1759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六十七岁。

从拙公和尚议,定书画润格。撰《兴化城北平望铺自在庵记》。

1760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六十八岁。

撰《板桥自序》及《刘柳村册子》于扬州汪氏之文园。

1761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六十九岁。

题高凤翰画册。

1762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七十岁。

扬州客斋写兰竹石赠六源同学,并题二十八字见志。

帝第三次南巡。李鱓卒。画兰竹石并题云:“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

1763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七十一岁。

卢见曾官两淮都转,清明日招先生及诸名士泛舟红桥,与袁枚晤于是会席上,袁枚有诗《投板桥明府》。作《怀潍县》二首送郭伦升归里。

1764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七十二岁。

为人题画册,有《萱猫》《八哥》《鹌鹑》《鹭鸶》《**》《芙蓉》等六诗。

九月,金农病逝于扬州天竺庵佛舍,寿七十七岁。

1765 乾隆三十年乙酉,七十三岁。

十二月十二日卒,葬于兴化县城东管院庄。有二子均早卒,以弟子田(字砚耕)嗣。女二,长适赵,次适袁。孙镕(字范金),曾孙国璋(字文址)。

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1] 本书所引郑板桥诗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郑板桥集》(1979)。后不一一注明。

[2] 光绪《浙江通志》卷一○○《风俗》下雍正七年谕。

[3] 以上分见《清圣祖实录》卷一一,康熙十七年一月;卷八○,康熙十八年三月;卷八一,康熙十八年五月。

[4] 《玉川门与雁山夜话兼寄方密之》。

[5] 《痛史·庄氏史案》。

[6] 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7] 《清稗类钞·狱讼类·胡中藻以坚磨生诗被诛》。

[8] 陆丽京《秋思草堂遗集·老父云游始末》。

[9] 《旧唐书》卷一八二。

[10] 《孔尚任诗文集》第三册。

[11] 周积寅《郑板桥书画艺术》云:“‘八怪’的姓名和人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般是根据最早记载的清·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一书所云,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禛、高翔、罗聘八人;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加上闵贞,列为九人;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去掉高翔、李方膺,列入高凤翰、闵贞;黄宾虹《古画微》去掉黄慎,列入华嵒、边寿民、陈撰三人而为十人。也有将李黄葂(见汪均《扬州画苑录》)、杨法(见凌霞《天隐堂集》)列入者。俞剑华先生《中国绘画史》说:‘愚以为是诸人者,均曾树帜于维扬之画坛,当时虽有八怪之名,而其实人数不止于八人,并无固定之人名,后人遂不免稍有出入。今列其同者于前,而列其异者于后,以其人均为当时之名家,而其画亦足以当怪之名而无愧也。’”

[12] 《板桥自叙》。

[13] 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印行的王家诚《郑板桥传》云:“如果依据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的一首《和高相公给赈山东道中喜雨并五日自寿之作》诗意判断,(其生日)则是‘布谷催新绿’的五六月时候。”按“自寿之作”乃高相公之作,王氏大误。

[14] 后改为砖桥。按咸丰元年修《兴化县志》云:“古板桥,东门外。邑人郑进士燮居此。按,今易板为砖。”

[15] 《板桥自叙》。

[16] 据王锡荣油印本《郑板桥交游行踪漫考》。

[17] 《兴化县志·文苑》。

[18] 见《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19] 《村塾示诸徒》。

[20] 《板桥自序》。

[21] 《题高凤翰画册》。

[22]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

[23]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24] 《满江红·思家》。

[25] 《题画·竹》。

[26] 《题画·竹》。

[27] 张祜《游淮南》。

[28] 牛应之《雨窗消意录》甲集卷三。

[29] 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三。此处的扬州实指建业。

[30] 炀帝陵直到清嘉庆十二年才为住在雷塘墓庐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阮元《修隋炀帝陵记》中有详细记载。

[31] 《赠张蕉杉》。

[32]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33] 《怀无方上人》。

[34] 《道古堂文集》卷十五《送岷江知晋州府》。

[35] 见曲辰《从四首词看郑板桥的初恋》,载《书林》1982年第4期。

[36] 《七歌》之一。

[37] 见曲辰《从四首词看郑板桥的初恋》,载《书林》1982年第4期。

[38] 见陈东原《郑板桥评传》。

[39] 上两处诗均见《韬光》。

[40] 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三。

[41] 《清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

[42]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43] 《送都转运卢公》。

[44] 《淮安舟中寄舍弟墨》。

[45] 桂馥《国朝隶品》。

[46] 见《国朝耆献类征》。

[47] 《郑板桥集·题画·兰竹石》云:“今年七十,兰竹益进,惜复堂不再,不复有商量画事之人也。”板桥七十岁时为乾隆二十七年,李鱓殁年自不会在此之后。

[48] 李鱓《花卉册》后郑燮跋语。

[49] 康、杨语见《松轩随笔》。

[50] 图见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增订本《郑板桥集》。

[51] 《登范县东城楼》。

[52]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53] 《范县呈姚太守》。

[54] 以上均见《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55] 《清名臣奏议》卷四十四。

[56] 见《郑板桥家书》。

[57] 见《郑板桥家书》。

[58] 《扬州府志》卷四十八。

[59] 《弄潮曲》。

[60] 《抚孤行》。

[61] 《音布》。

[62] 《道情十首》。

[63] 《扬州》之一。

[64] 《燕京杂诗》。

[65] 《塞下曲三首》之二。

[66]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

[67] 《靳秋田索画》。

[68] 《满江红·思家》。

[69] 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70] 杜甫《戏为六绝句》。

[71]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2] 《焦山别峰庵雨中无事书寄舍弟墨》。

[73] 《贺新郎·述诗二首》。

[74]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75] 《贺新郎·述诗二首》。

[76] 板桥没有设色之作传世。不过,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三云:“心泉上人藏有(板桥)绢本设色桃树直帧”;“余藏有设色**竹篱立帧”,证明板桥也曾画过设色花卉。

[77] 《题画》。

[78] 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

[79] 《题画》。

[80] 金农《冬心自写真题记》。

[81] 叶恭绰《清代学者像传》。

[82_1]《题画》。

[82_2]《题画》。

[83]《题画》。

[84] 《题破盆兰花图》。

[85] 见《冬心三体诗》。

[86] 《冬心画佛题记》。

[87] 王渔洋《游记》,见于《扬州画舫录》。

[88] 《墨林今话》卷一。

[89] 《赠高邮傅明府并示王君廷》。

[90] 《再和卢雅雨》。

[91] 《贺新郎·食瓜》。

[92] 《喝道》。

[93] 《赠潘桐冈》。

[94]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95]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96] 《后刻诗序》。

[97] 《板桥自序》。

[98]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99]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100] 《板桥先生印册》。

[101] 《范县署中寄舒弟墨第三书》。

[102] 《题画》。

[103] 《跋临兰亭叙》。

[104] 《板桥自叙》。

[105] 《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106] 《赠潘桐冈》。

[107] 《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108] 《词钞自序》。

[109]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110] 《刘柳村册子》。

[111] 《板桥自叙》。

[112]《与墨弟书》。

[113]周积寅《郑板桥书画艺术》谓“到了晚年,生活竟无立锥之地,只好寄居在同乡画友李鱓家里”。很多人都持此说。其实板桥虽然生活较前差一些,但作画收入仍足够糊口,住地也自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