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藤峡原名为大藤峡,位于广西桂平境内浔江两岸,注意,是江的两岸。两岸之间有一条粗藤,身手敏捷的人可以攀附着这条大藤来回两岸。浔江两岸高山夹峙,山势巍峨,犬牙交错,尤以大藤两岸附近的地势最为险峻恶劣,是为大藤峡。

明帝国第七任帝朱祁钰(景泰帝)在位时,此处发生了以侯大苟为首的大规模瑶族叛乱。他们把大藤峡当作基地,并建立数个寨子(军事据点)巩固基地。由于此地易守难攻,所以政府焦头烂额。大藤峡叛乱的同时,八寨(广西红水河南岸的思吉、周安、剥丁、古卯、罗墨、古钵、古蓬、都者等八个寨堡)也凑热闹般地和政府势不两立,一时之间,广西境内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1465年农历十一月,中央政府派官员韩雍到大藤峡剿匪。韩雍文武双全,带领十万人马进入广西,以秋风扫落叶的气势一鼓**平大藤峡匪患,当他视察胜利战场时发现了那根藤,他认为这根藤是不祥之物,于是命人砍断,改“大藤峡”为“断藤峡”。接着又扫灭了八寨之贼,凯旋而归。

韩雍离开广西时,曾向中央政府建议说:“瑶人的性情,最不喜欢面见官吏,最鄙视官吏。如果还像从前那样以流官镇抚其地,肯定还会产生动乱。我以为应该用当地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首领作为他们的父母官,不必去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必用我们的伦理去要求他们,让他们自治,只要不闹事,制度是可以改变的。”

韩雍的建议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和执行,因韩雍的政策,断藤峡安静了四十多年。韩雍提出的政策的确有优点:减少了政府官员对当地瑶人的欺压,让瑶人自己治理自己,充分尊重了他们的权利。这是一种变相的民主。但也有显著的缺点:由于管理者本身就是瑶人,同宗同族的原因,他会在很多地方偏袒本民族的人,律例不能很好地执行,自然而然地就养出了一群刁民。这群刁民不务正业,靠着政府对他们管理上的松懈就做起了盗匪。

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联合不作为,这群盗贼胆子越来越大,1510年,那根大藤被他们衔接上,于是“断藤峡”就成了他们的基地,盗贼们很快就控制了浔江上下数百里的广大地区。八寨紧跟其后,也死灰复燃,广西境内又成了百姓痛不欲生之地。

让人奇怪的是,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人把断藤峡盗匪当成一个重要事情来谈。即使是王阳明来广西前,也不知道广西境内居然还有这样一股力量雄厚的土匪。

1528年农历七月初,王阳明在南宁和一群当地的士绅聊天。士绅们首先对王阳明能还他们南宁一个太平世界感恩戴德。不过之后,他们就陷入惆怅。王阳明就问原因。他们对王阳明说,对广西而言,田州叛乱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让百姓生不如死的是断藤峡和八寨的盗贼。他们好像人人都有反社会倾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简直是天理难容。

王阳明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倾听老士绅们的倾诉。当老士绅们走后,王阳明两眼茫然、沉思不语。许久,他的弟子才轻轻地打断他,问:“老师在想什么?”

王阳明叹了口气,说:“我一想到百姓受苦,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弟子又问:“是否是断藤峡和八寨的盗贼?”

王阳明点头,剧烈地咳嗽了一会儿,说:“不解决他们,我良心不安。”

弟子急了:“您的身体都这样了,还是赶紧回余姚休养吧。况且,中央政府也没有让您解决这两处的盗贼。如果您擅自做主,恐怕会被人抓住把柄攻击您!”

王阳明看着弟子,笑了笑:“我只凭良知做事,管不了什么规定不规定。我的良知告诉我,这两处的盗匪必须解决掉,这就是天理。我怎么可以逆天理而行。”

“可您的身体啊!”弟子们焦急起来。

王阳明摆了摆手:“不要紧,如果进展顺利,一个月足够了。”

王阳明说干就干,他召集广西方面的所有高级官员,包括新归附的王受和卢苏,研究解决断藤峡和八寨的盗贼计划。

广西省省长(布政使)林富是王阳明的狱友,王阳明当初被刘瑾扔到锦衣卫大牢中,林富也因得罪刘瑾在里面关押。林富就给王阳明讲《易》经,两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林富多年来一直关注着王阳明,对王阳明的用兵如神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亲眼见到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就降伏了王受和卢苏后,更是叹服王阳明的能力。所以他的意见就是:一切听王阳明的。

王受和卢苏的意见是,应该招抚他们,这缘于他们是同类。广西副省长(参议)汪必东认为应该剿抚并用,这是说起来最容易的办法,也是最不容易见效的办法,因为立场不坚。

王阳明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对众人说,无论是八寨还是断藤峡的盗匪,都被政府招安过,可他们屡降屡叛,已丧失了重新做人的想法。对付诸如此类良知被遮蔽的人,用招抚的办法只能让他们登鼻子上脸,认为政府好欺负,所以只能用剿。这正如花园里长满了杂草,谁也没有能力让它们变成花,必须毫不犹豫地铲除,还花园一个干净世界。

另一位广西省副省长(广西按察使)、王阳明最忠诚的弟子王大用拿出了他的方案:先攻断藤峡,后攻八寨,这叫先难后易。

王阳明不认可。他说,八寨是两广地区的心腹之患,断藤峡只是外疾。八寨是该地区盗贼的源泉,断藤峡不过是羽翼。先攻断藤峡,八寨自会顽强死守,我们消耗不起。所以,要同时出击。

众人大惊失色。因为此时王阳明能调动的部队只有一万五千人,还包括王受和卢苏未遣散的杂牌军。没有人知道断藤峡和八寨盗匪数目的确切数字,不过有一点很清楚:断藤峡和八寨的盗匪数量绝不止一万五千人,而他们又有地利,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兵力显然处于绝对的劣势。

有人拿当年韩雍剿灭断藤峡的例子来说明,韩雍动用了十几万部队,经过一个多月强攻才消灭断藤峡盗匪,王阳明的确比韩雍厉害,可还不至于厉害到这个地步:用低于韩雍十倍的兵力去同时攻击两个断藤峡!

王阳明并未把这看成是了不起的障碍,因为他有剿匪的超级武器:不靠谱。用军事术语来讲就是:虚虚实实,进示以退,攻示以守。总之,就是先把你弄得晕头转向,在你神经错乱时,他发出致命一击。

王阳明开始使用他的超级武器。他当初来广西时,断藤峡和八寨的盗贼早就闻听过他的大名,所以马上紧张起来。由于过度紧张,他们紧闭寨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作息时间极度不规律,大白天坐在椅子上就开始出现幻觉。一个多月后,他们听说王阳明不发一箭就收服了王受和卢苏,更变得神经质起来。断藤峡缺粮多日,他们也不敢下山抢劫,只靠山中有限的植物充饥,又一个多月后,他们两眼通红,几乎成了兔子。

再过一个多月后,他们探听到王阳明正在南宁办学,才放下心来。按他们有限的智慧,他们以为王阳明来广西只是对付田州,解决了田州后,王阳明就会拍拍屁股走人。于是,他们又活跃起来。

1528年农历七月,王阳明制订了对付他们的计划后,开始放出消息:他要在五日内对断藤峡和八寨采取军事行动。盗贼们又恢复紧张,五日过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他们去打探王阳明的情况时得知,王阳明正在养病,而且已得到可靠的情报:王阳明正准备回浙江休养。盗贼们大都一根筋,马上就相信这是真的。而即使稍有头脑的人也会相信,王阳明已是个卧床不起的病夫,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对付他们。

几天后,盗贼们又得到消息说,王阳明来广西的确就是对付田州贼的,他的任务栏里根本就没有断藤峡和八寨。盗贼们彻底放下心来,为了犒劳自己多日以来绷紧的神经,他们大肆庆祝,守卫松懈到了平时水平线以下。

王阳明向早已部署完毕的两路指挥官发出了总攻令,这两路部队都在八千人以下,悄无声息地摸到了断藤峡和八寨的边缘。第一路指挥官林富,攻八寨,王受和卢苏担任主攻。第二路指挥官汪必东,攻断藤峡,王大用担任主攻。

八寨战役第一个打响。王受和卢苏率领一大批敢死队猛攻八寨的前哨石门。石门不仅是八寨的前哨阵地,还是八寨的门户。拿下石门,八寨的防御指数就会急速下降。所以,石门是个很难啃的骨头。由此可以知道,王阳明安排王受和卢苏主攻石门的意图:二人刚归顺,急需立功献上投名状,所以必然倾尽全力。尤为重要的一点仍然是王阳明剿匪智慧的体现:以贼攻贼,因为贼最了解贼。

王受和卢苏果然不负众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敲开了石门。指挥官林富把部队推进到八寨的第一个寨子前。王受和卢苏依然担任主攻,但对手的抵抗很有质量。林富按王阳明事先的指示,一面命王受和卢苏继续进攻,吸住敌人的兵力,一面分兵从侧面进攻。八寨的第一个寨子很快被攻陷,如同起了连锁反应,八寨的其他寨子虽然进行了有效抵抗,可由于神兵突降的震慑力把他们吓傻了,只是抵抗了一会儿,就纷纷缴械投降。

八寨战场进入尾声时,断藤峡战场刚刚开始。汪必东完全按王阳明的指示指挥战斗,实际上这次战斗方略王阳明模仿了韩雍,首先是用人猛攻,然后是放火烧山。当时是七月,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如你所知,一旦放起火来,就是浓烟滚滚,断藤峡如陷于烟雾迷茫的妖魔世界,伸手不见五指。

作为主攻,王大用并未发挥超绝的能力。他本是文人,没有在战场上历练过。王阳明用他作为主攻,原因不明,大概是想让他在“事上练”。可一个从没有经历过刀光剑影的人,突然把他扔到战场上磨炼,显然高估了人心的力量。王大用的主攻迟迟不能产生效果,但攻击部队的偏师却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很快就攻破断藤峡的前哨,并且用火箭和长矛开路。战斗进行到一半时,王阳明派人送来口信,说八寨方面已结束战斗,并且要嗓门大的士兵齐声高喊。

这是心理战,立竿见影。断藤峡盗贼一听八寨的同志们已经被全歼,原本就并不坚强的抵抗意志瞬间瓦解,他们一直向山顶溃逃,哭爹喊娘。然而他们是幸运的,王阳明不是韩雍,没有用残酷的方式对付他们。王阳明同意他们的投降,只要放下武器,王阳明的部队都会优待俘虏。

断藤峡战役虽然不是最先开始,却是最先结束的。当断藤峡战役结束时,八寨最后的据点仍在顽强抵抗,尤其是他们看到断藤峡方向浓烟滚滚直冲霄汉时,更坚定了困兽犹斗的决心。他们以为王阳明放火烧山,像是烧荒一样把他们的同志都烧死了。他们也知道自己罪大恶极,不可能得到宽恕,于是在临死前发挥全部力量,抱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格言玩命搏斗。

人在绝境之中的奋力一搏会产生奇迹。林富发现在他们改守为攻的情况下,他的攻击部队先是停滞不前,接着就是后退,即使是王受和卢苏带领的敢死队也只能被迫转攻为守。

林富虽然没有慌,可却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突变。王受和卢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他们扯起震天动地的嗓门喊道:“杀啊!”“冲啊!”“完事回去吃肉啊!”在这种充满**的口号煽动下,政府军先是顶住压力,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最终,完全把敌人的气势压垮。

王阳明继续扩大成果,命令所有部队全力扫**各处巢穴的盗贼。决战只用了一天,而扫**却用了一个多月。1528年农历八月,王阳明宣布,断藤峡和八寨盗贼已全部消灭。这是两场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役,虽然纯粹从军事上的战果来看,王阳明的部队只消灭了三千人,成果可怜兮兮,但如果我们对断藤峡和八寨,以及对王阳明这次用兵的成本稍作了解后,就会发现王阳明不是进行了两场战役,而是进行了一次奇迹的创造。

自明帝国以来,两广的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安南和八寨、断藤峡是否平静。尤其是广西,由于多山多洞的复杂地理,一旦有盗贼作乱,必然就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明帝国政治清明时,政府是有力使不出,政治不清明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断藤峡和八寨的叛乱一直隐隐约约地存在,两广所以能局势表面上稳定,全是因为他们力量不足,尤其是没有和安南联合,一旦他们内外联合,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八寨是两广心腹之患。

八寨之贼也曾被明军反复征剿过,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唯一的一次成功发生在朱见深时代,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岑瑛带领他的本族部队和政府派遣的雇佣军联手攻寨,而成绩也很寒酸:斩杀二百余人,仍未斩草除根。

如果对明帝国中后期的军事制度不了解,就会认为无论是韩雍还是岑瑛,所耗费的钱财只是单纯的军费开支,其实绝不是这样的。

明帝国在军事上的“卫所制”在朱棣后期已经失效,原因很简单:卫所制是朱元璋指望军队能自给自足,不必靠帝国的财政过活。所以,身在卫所制的士兵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务农,训练时间非常少,再加上卫所长官们对士兵的压迫和剥削,所以卫所士兵逃亡的情况非常严重。有数据表明,很多卫的规定人数是5600人,但实际上真正的士兵不足此数的一半。

1449年,朱祁镇(明英宗)带领从卫所抽调出来的帝国主力四十万人去迎击蒙古兵团,最终在土木堡被全歼,这件事证明了一点:卫所制培养出来的士兵已不能打仗。朱祁镇之后的朱祁钰(景泰帝)在民族英雄、兵部尚书于谦的建议下,改革军事制度,但收效甚微。于是,政府采用了另外一种方式让军队更富有战斗力,那就是雇佣制。各地方组织民兵,一旦有战事,就雇佣他们上战场,当然,政府雇佣他们不是给他们现钱,而是抵消他们本该缴纳的赋税。还有一种雇佣军则是少数民族武装,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有人建议使用的广东狼兵就是少数民族武装。先前韩雍剿匪动用的十几万兵力除了卫所提供的少得可怜的兵力外,其他都属于雇佣军,比如河南的精于使用匕首的爬山高手,各地强悍善战的矿兵,善于使用长棍把人当成狗打的山东兵,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佛教寺庙的和尚,福建泉州的拳师。很明显,这个成本相当大。

再看王阳明。王阳明所动用的兵力共为一万五千人,这里还有王受和卢苏的几千人。而这一万人是他用来平定田州和思恩的,也就是说,纵然这一万人是雇佣军,他们已经领了工资,而且田州和思恩的战役并没有打响,王阳明是顺水推舟,二次利用,除了必需的军费供应外,王阳明没有费国家一文钱。与韩雍相比,王阳明就是在创造奇迹。

几个月后,当王阳明的报捷书传到北京时,高级官员霍韬用对比的方式对朱厚熜说,王阳明在断藤峡与八寨之战中为朝廷省了数十万的人力、银米。他的前任(姚镆)调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支出军费若干万,又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战死、得瘟疫而死的官兵若干万,可如此巨大成本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田州不到两个月的安宁。王阳明的作战成本已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把八寨、断藤峡这样的积年鬼树连根拔起,纵然是神仙下凡,恐怕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吧。

王阳明在广西没有考虑作战成本的问题,他病怏怏地投入到善后工作中。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同意他所提出的处置八寨、断藤峡的意见。第一、把广西的一处叫南丹的卫所迁到八寨,震慑当地的刁民;第二、把思恩府城迁到轩豁秀丽、便于贸易的荒田,这是希望当地百姓从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不封闭,就不会乱想;第三、调整基层布局,要各地的县长深入乡村。这个办法和朱元璋的政策是抵触的。朱元璋对基层的政策是:乡村可以完全自治,县长和县长的吏员们不许下乡村。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不允许地方官员骚扰百姓。可问题是,广西这地方的百姓受到的教化不多,朱元璋希望全靠乡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教化百姓而高度自治显然不适用于广西乡村,所以王阳明认为应该让县长的权威抵达乡村,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让王阳明死不瞑目的是,他的这三条建议都未被中央政府采纳。实际上,他对广西地方行政管理层面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关心。王阳明在和广西官员接触了几个月后,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官员集体素质不高,无论是道德还是行政能力,都难以在广西这个复杂的地方担任要职。他希望中央政府能把各种人才派到广西来,而中央政府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王阳明离开广西前,让林富和王大用暂时分别代理军事长官(都指挥司)和行政长官(布政使),可他也知道,这二人是道德有余能力不足。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广西再无可用之才;一方面,他已没有气力再培养人才。他必须离开广西,回浙江,最好能去趟北京,见见他从未谋面的那个神秘的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