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很多唯物主义者都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强横地意**成“实践出真知”,这并没有错,可却不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本意。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的本意是这样的:每个人眼睛都能看到一百米开外的事物,但对于近在咫尺的眼睫毛却看不到。每个人谈到“知行”的问题时,只能看到在现实中发生的事,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观点:有些好事,我只“知”不去“行”,固然是错的。但有些坏事,我只“知”不去“行”,那肯定就是对的了。

比如,我每天都想杀人,可我没有去杀人,这是没有关系的。可王阳明却说,因为知行是合一的,你的意一发动(知),就是行了。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实在让人无法理解,难道我心里想想还不成?用今天的说法,我看到一美女,想要做些下作的勾当,可我没有去做,难道这就违法了?

王阳明说,每当你想一件丑恶的事时,其实就是你的欲望过了头,成为私欲。私欲就像是云彩,你每想一次丑恶的事时,云就会加重一次。天长地久,白云就会成为乌云,遮蔽了你的良知,由于没有良知的监控,你就真的可能会去实践了。

人类《刑法》上有个名词,叫“犯罪预备”,讲的是,一个人为了犯罪做了种种准备,但因为某种原因(外部原因:风声太紧,或内部原因:良知发现后加以制止)而停止了犯罪行为。

王阳明谈到的问题就是客观版的“犯罪预备”。你在头脑里不停地产生那些私欲,其实就是在为犯罪做准备,即使你永远不会去实践,可在你的心中已经实现无数回了,你已经把你的心变成了一个罪犯。

如果我们的心是个罪犯,那我们的这个躯体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既然知道了一念发动时就是已经“行”了,我们该如何做呢?

王阳明的方法就是,只要有一个恶念涌上心头,马上就把它克掉,绝不能让任何一点恶念留在心头。

怎么克掉恶念(私欲),那是我们在致良知中要讲的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提“知行合一”和提“心即理”的思想一样,都是告诫我们要防范,希望我们能时时警惕我们的私欲。

这种谆谆告诫随着地球转动和光阴荏苒,渐渐地销声匿迹,“知行合一”留给后人的只有“实践和理论”的浅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