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方战局逐步演变的时候,南方的情况也趋于恶化。6月14日,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致电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理称,他估计北方的形势会越来越坏,英国政府应该高度注意这一迹象,一旦英国不得不随着这些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北京政府断交的时候,就应该立即与汉口及南京的总督达成一项谅解。如果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可以指望得到英国政府的有效支持,那么他们将在所辖地区内尽力维护和平,以免长江流域遭受北方中国那样的战乱和损失。与此同时,霍必澜还致电英国驻汉口领事法磊斯,询问如果湖广总督张之洞确信将获得英国政府的支持,那么他是否愿意与英国政府进行合作,共同维护长江领域的和平。法磊斯立即复电霍必澜,他认为张之洞将欢迎英国政府目前提供的重要援助,但毫无疑问的是,张之洞也会十分珍惜中国的独立。
一 力任保护,稳住各国
6月15日,索尔兹伯理复电霍必澜,称英国外交部正在与英国海军部进行联系,准备派遣一艘军舰前往南京,当面向刘坤一及张之洞表示英国政府将全力支持他们在维护长江流域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方面的努力,他们如果采取维护秩序的措施,那么将得到英国军舰的全力支持。英国外交部在同一天致英国海军部的函件中建议海军部派遣一艘军舰前往南京,以便以实力和诚意向刘坤一和张之洞表达英国的支持。英国海军部接受了外交部的建议,第二天即命令英国军舰“仙女”号开往南京,“红雀”号开往汉口,同时命令停泊在香港的英国军舰“无畏”号离开香港驶往吴淞。与此同时,英国议会也表示,中国的局势弄到这种地步,英国宜即派军队赴长江一带占守,以保护英国人的利益不受到义和团运动的损害。
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法磊斯立即求见张之洞。6月17日早晨,张之洞与法磊斯举行了会晤。法磊斯向张之洞解释说:由于北方的官员缺乏能力,各国派兵登陆,结果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局势。张之洞对英国政府的好意表示感谢,表示他完全了解他在所辖地区维持秩序和提供保护的责任,这不仅是由于条约义务,而且也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和声誉。他与刘坤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两人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对于维护长江流域的稳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正为此目的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秘密结社或不良分子方面发动的骚乱,不管这些骚乱是不是反对外国人的。不过,他不希望在长江流域驻有英国舰队,在这个高度敏感的时期,如果在长江流域驻有英国军舰,极容易引起各方面的误解。
而刘坤一在前一天会见金陵税务司、英国人韩森时则表示,他可以不顾慈禧太后的意图如何而决心与张之洞合作维护长江一带的和平;在目前的危机时期,他知道英国人除了自身的商务利益外,还会为中国的利益着想,如果其他国家侵犯长江一带,刘坤一表示愿在英国的“指挥”下采取统一的行动。显然,刘坤一期待借助于英国的力量阻止其他国家乘北方的混乱而进入长江流域。在这一点上,刘坤一与张之洞在最初阶段略有区别。
如果说张之洞关于不希望英国军舰在长江沿岸出现的这一态度在口头表述时还不是那么明确的话,那么他在发给刘坤一的电报中就说得很明白,他建议目前不希望任何军舰驶入长江,“力任保护洋商教士之责,以杜借口窥伺为要”,“似此镇静密防,最为上策”。经张之洞提示,刘坤一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他在6月19日会见英国军舰“仙女”号指挥官时曾将张之洞的这一电报交给英国人过目,刘的态度是:既然英国的两艘军舰已经驶入长江,那么这两艘军舰就已经够了,因此他也不希望英国的军舰继续驶入。他明白地告诉英国人,如果发生任何骚乱,他和张之洞所拥有的军队完全能够处理并维护秩序,能够确保长江流域的稳定。而且,刘坤一有足够的把握断言,骚乱在长江流域“是极不可能发生的”。
英国军方人士当然不愿意就此罢手,按照他们的计划,将继续扩大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存在,甚至考虑在长江流域各个通商口岸都派驻英国军舰。张之洞、刘坤一担心如果英国人一味扩大在长江流域的军事力量,不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纠纷,而且容易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国内误会。6月20日,张之洞在向法磊斯当面强调这一立场的同时,也通过中国驻美公使伍廷芳转告美国政府:“北方糜烂,商务已受大亏。东南大局现尚安静,若各国遽派船入江,内地必立生大乱,数百万民人身家性命多遭涂炭,各国商务数万万资财亦归乌有。”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请求美国政府“与各国切商保全东南大局,不可遽派船入江”。
根据刘坤一、张之洞的指示,上海道余联沅也与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霍必澜在沪进行紧张交涉。经余联沅反复劝说,霍必澜表示:英国虽然在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但长江流域由精通国际事务的刘坤一、张之洞两位总督主持,英国方面略感放心;英国军舰现在均聚集在北方沿海,忙于北方战事,并无另调进入长江流域的计划,惟已经驶往汉口和南京的两艘军舰现在不及追回,尚请中国方面予以谅解。
张之洞和刘坤一的态度终于被英国方面所接受,6月20日,英国外交部建议海军部对已经在长江各口岸的英国军舰发出训令,避免任何示威,同时建议英国军方也明确告诉张之洞和刘坤一,如果为保护欧洲人的生命财产一旦有必要进行合作的时候,英国军舰将准备同他们合作,或者是支持他们为维护秩序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东南地区地方政府谋求与外国人合作以求互保的消息很快被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所获悉,各国驻沪领事也曾向各自的政府及各国驻华舰队司令官转达过类似的意思,并很快获得这些舰队司令官的回应。6月20日联军各国舰队司令发布公告,宣称联军仅对义和拳及那些反对派遣部队前往北京救援他们本国同胞的人进行战斗。强调保持和平的责任须由中国官员承担,如果中国不破坏和平或不从事战争,那么中国官员就无需害怕遭到联军的任何袭击。这个公告肯定对相当一批中国地方官员产生了分化瓦解作用。
确实,既不是所有的中国地方官员都持坚定的排外立场,也不是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愿意与外国人合作共谋保全地方。当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提出“力任保护,稳住各国”的方针之后,也有地方官对这种方针持反对态度,他们以为应该对外强硬,随时准备回击各国军队的进犯。当时奉命负责东南防务的钦差大臣李秉衡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反对也确实一度使刘坤一感到很为难。
其实,东南互保政治格局的形成除了外国外交官的劝说等各种因素外,也有来自北京的动力。根据比较可靠的传言,刘坤一和张之洞至少在6月20日就通过山东巡抚袁世凯收到了朝廷的一道密旨。这道密旨的措辞非常奇怪,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垂死政府的遗命。密旨要求各督抚切实保护他们所管辖的各省,同时对北京的危机局势提供帮助。该密旨称:“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事事均求实际。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是在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道上谕的词句实际上是给予各督抚以绝对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东南互保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能性。
来自北京的那些消息真假参半,但这些真假参半的传言既使许多中外人士忧心忡忡,也同样激励他们共同推进南部中国的独立和自保,激励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推动东南互保政治格局的形成。英国驻沪代总领事霍必澜就曾据此类消息致电山东巡抚袁世凯,劝告他仿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做法,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管辖区域内的秩序。
西人的外交攻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地方官员,而北方局势的持续恶化,特别是大沽炮台的沦陷、天津租界持续不断的战斗,以及可能发生的义和团南侵,特别是西方列强随时转舵南下,都使得东南地区的士绅和那些民族资本家更是忧心忡忡。6月22日,郑观应致函盛宣怀说:中国军队和义和团对天津外国租界的进攻和北方战局的进展必将对南方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西方列强鉴于这种形势极有可能进行类似于瓜分中国的行动,特别是由于英国在上海、在整个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因此随着形势的演变,英国军队极有可能在上海登陆,进而占据吴淞炮台,复派兵进入长江流域进行惊扰。果如此,东南大局不堪设想。他告诉盛宣怀,经与有关方面协商,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不妨提议将一些中国公司转换到外国的名下,这样或许有利于保护。
郑观应的提醒启发了盛宣怀,三天后(即6月24日),盛宣怀致电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提议“从权”在上海与各国领事订约互保:“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一面责成文武弹压地方,不准滋事,有犯必惩,以靖人心。”随电附有草拟的互保章程草稿。
盛宣怀的建议应该说与刘坤一的力任保护、稳住各国、暂保长江的思路相一致,因此他的建议很快在刘坤一那里获得积极的回应。他在与张之洞连夜电报相商后,遂电复表示赞成盛宣怀的建议。随后,刘又电请盛宣怀就近指导上海道与列强驻沪领事团进行谈判,以便早日定议。
东南互保的建议特别是刘坤一的坚定态度立即获得东南各省督抚的积极回应,他们普遍相信盛宣怀的判断:“今为疆臣计,各省集义团御侮,必同归于尽;欲全东南,以保宗社,诸大帅须以权宜应之,以定各国之心,仍不背朝廷廿四日旨。”他们相信东南互保不仅是克服目前时局危机的唯一办法,而且也合乎朝廷先前要求各省督抚“联络一气,以保疆土”的指示精神。
6月26日,上海道余联沅根据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训令邀请各国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讨论局势。余联沅在会议上要求领事们致电各自政府,建议除了现在正在进行战斗的北方地区外,宣布中国其他所有地区的中立。余联沅奉命表示:如果各国政府照此办理,那么中国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就有足够的能力保证维护秩序。经过周密的谈判,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正式签署《东南互保章程》共九条。其主要内容有:
1.上海租界归各国公使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2.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3.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督宪张允认切实保护。
4.各口岸已有各国兵轮,仍照常停泊,惟水手人等不可登岸。
5.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毁坏洋商教士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6.各国兵轮切不可靠近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停泊,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操练。
7.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答应兵轮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此局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抚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8.洋教士、洋人切勿前往偏僻未经设防地方。
9.租界内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从这个章程看,中国并没有丧失过多的主权,列强如果能够与东南督抚友好合作,长江流域及东南一带应该能够保持稳定。英、德、美等国政府在获悉东南互保章程的内容之后纷纷表示欢迎和赞许,以为长江督抚果能如约力任保护,他们决不会向长江流域派兵。美国政府甚至乐观地向其驻华各领事发出通知,鼓励他们与各省总督会商关于在他们的省里维持和平的详细步骤。张之洞、刘坤一等相继发布告示,宣布东南互保宗旨,严禁民众“捏造谣言,煽惑人心,聚众扰乱租界教堂者”,责成各府厅州县会同军方及各地绅士,共筹保护之法,切实办理。
然而,不论是西方外交官还是长江各督抚,他们的乐观实在是太早了些。事实上,此时的北京或许因为端王的倒行逆施而处于某种程度的无政府状态,但清政府似乎并不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处于分裂状态。6月28日,东南督抚收到军机处通过保定电报局寄发各省督抚的上谕,称现在中外已开战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同官军助剿获胜,因此上谕要求各省督抚广泛召集义和团,借御外侮,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
军机处寄发的上谕显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江各督抚的既定计划,他们在接收这份上谕之后严格封锁消息,不致因这道上谕妨碍东南大局。长江各督抚在紧急磋商后达成共识,决定将错就错地视以端王为首的北京政府为“伪政府”,以便继续沿着东南互保的政治路径继续前行。他们宣称“无论北事如何”,“仍照原议办理,断不更易”。随后他们便以统一的口径告诉西方国家外交官,称他们一致认为端王是一个“叛逆”,并已决定不服从北京的谕旨。他们的这一态度显然令西方国家的外交官深为激动,这些外交官一方面据此猜测中国政局的下一步走向,一方面更加坚定地支持东南督抚的政治选择。
所谓“伪谕旨”的说法以及以端王为首的北京政府是伪政府的说法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东南互保的倡导者尤其是那些幕僚们对此是太清楚不过了。所以,他们的唯一选择是必须尽快行动,造成既成事实,这样既可以利用中央政府所提供的政策空间,以利于在事实上维护东南地区的稳定。所以他们在收到上谕的同一天,一方面互通消息,统一口径,决意封锁消息,强调“若一传播,则东南互保之议全裂,立刻危变”,为此决定由各府飞饬各电报局“不准宣扬”,不得走漏来自北京褒奖义和团等消息;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各驻外公使将东南互保草拟章程尽快提交给各国政府,请求各国政府尽快批准,已造成既成事实。
西方各国,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经济利益的英国、法国收到中国方面提交的东南互保章程后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英法两国也通过外交渠道交换了意见,取得了相当一致的共识。法国政府认为,该协议所建议的办法在许多方面指出了法国政府愿意遵循的方向,但是他们不准备授权他们的驻上海总领事在该协议上签字,因为那样可能会使他们以后的行动受到束缚。法国政府的这一态度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政府。
英法两国的态度很快为中国方面所获悉。7月3日,刘坤一、张之洞联名致电罗丰禄,请罗氏通知英国政府,他们提出的协议案绝对没有束缚西方国家在未来形势不可控制时的行动自由,只要缔约国不在长江流域派兵登陆,他们便对各自管辖地区外国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承担责任。显然,刘坤一、张之洞的这一政策底线主要的目的不是束缚西方国家的行动,而是为了向中国国内作交代。
根据刘坤一、张之洞的指示,罗丰禄于7月4日来到英国外交部求见索尔兹伯理,转达刘、张两人的最新意思,并询问英国政府对这一协议的最终看法。索尔兹伯理坦率地说:英国政府能够充分地看出刘坤一、张之洞两人在拟定这些建议时所具有的极好的心愿,但是英国政府不能把这些建议当做他们必须执行的一个协议而予以接受,因为这些建议涉及放弃英国根据条约所享有的权利,并把属于中国政府的义务强加在英国政府的身上。所以英国政府的最终态度是:对于这个协议中觉得便于执行的那些规定,英国政府将欣然予以执行,但每件事情都必须根据它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7月4日,张之洞向法磊斯通报了荣禄发来的电报,告知北京实际上已处于无政府的状态。霍必澜也通过自己的渠道获知山东巡抚袁世凯已经收到端王发自北京的命令,要求袁世凯率领1.8万名受过良好训练的军队前往南京,并占领该地,剥夺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权力。霍必澜得知这一系列的消息后认为,如果清政府执意这么干,那么毫无疑问,无政府状态将扩大到全国。不过这也许是一件好事。如果英国能够向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提供保证,即当他们在这些地区为抵抗义和拳或篡权的端王方面的进攻而作任何努力的时候,他们可以信赖英国政府正给予他们的援助。为了能够保证这项援助,霍必澜建议英国政府应该在上海吴淞集中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霍必澜的建议很快获得英国政府的批准。
对于英国政府的支持,刘坤一和张之洞当然感到高兴。不过,他们最需要的是英国舰队在长江流域集结并作好准备,并在必要的时候赶往出事地点支援他们。而当一切都可控制的时候,他们并不需要英国军舰在长江各口岸耀武扬威,特别是当他们获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官员的支持之后,他们就更加担心外国军队在长江流域的过多介入可能会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反而不利于长江流域和整个东南地区的稳定。7月初,湖北巡抚于荫霖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发表布告,称他们已经同各国领事达成协议,只要各国军舰不沿长江行驶,外国人的生命财产便由地方官员保护。这个告示以“巧妙的方式”恳求朝廷批准他们同各国领事达成的协议,显然更容易获得各国领事的欢迎,因为协议中实际上保留了各国对东南地区事务干预的权力——主要是在这个特殊的混乱时期平息骚乱的权力。
二 联军登陆上海
长江流域和整个东南地区的形势确实不容乐观。7月5日,英国驻沪代总领事霍必澜致电英国外相索尔兹伯里说:根据他在上海的观察,情势很是危险,义和团运动日渐发展,假若天津联军不能阻止义和团运动的话,那么义和团运动就可能伸展到中国的中部和南部,而变成一个全国性的运动,以致造成驱逐或杀害内地的所有外国人和毁灭整个国外贸易的局面。
其实中国方面也感觉到北方局势的持续恶化可能会影响到南方社会的稳定。同一天,刘坤一、张之洞联名致电驻俄公使杨儒,告诉他北方局势日趋恶化,南方形势不稳,希望他能够就近向俄国政府表明东南督抚的立场,即无论以后如何,长江及苏浙等地,各国允不派兵,他们仍将按照东南互保章程履行自己的职责,保护辖区内人民财产。
7月10日,有报告说义和团已在浙江温州地区出现,他们在那里公开进行操练,并扬言将杀死所有的中国教民和外国人。11日,浙江诸暨有“白旗党”联络4000余众,焚毁县城及杨家楼教堂、教士住宅,并焚抄教民百余家。同一天,江西景德镇教堂及教士住宅亦为当地义和团所焚,安徽婺源董门西式大教堂及附近洋楼亦被付之一炬。13日,湖北唐县义和团焚抄小管庄天主教堂及教民30余家,当夜又焚毁石佛寺天主教堂及教民20余家。同一天,湖南衡州、浙江浮梁等地也相继发生杀教士、毁教堂的恶性事件。在厦门及鼓浪屿等地,甚至出现了署名义和团的揭帖,以“扶清灭洋”相号召。凡此种种,都预示着南方局势日趋恶化。
长江流域和整个东南地区形势的恶化在7月初已经透露出明显的迹象,社会的不稳定,特别是物价的持续攀升都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这种恐慌并不仅仅是在那里的外国人,即便是有办法的中国人也都在纷纷寻求更安全的地方。这种恐慌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外国人的耀武扬威以及来自北方的那些言过其实的传闻。
面对这种随时可能恶化的形势,不论是中国方面,还是在长江流域具有重大经济利益的英国都不敢掉以轻心。英国的一艘军舰很快出动,霍必澜甚至向英国政府建议:一旦形势继续恶化,应该考虑让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侨民撤退,或者将这些外国人从较小的口岸集中到那些比较大的口岸,以利于英国军舰的保护;当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能够最小限度地不伤及这些外国无辜。对于霍必澜的建议,索尔兹伯理很快予以答复,指示他同在中国的海军军官磋商,并与军方采取一致的行动。
索尔兹伯理不愿受制于刘坤一、张之洞提供的框架协议,应该说是一项深谋远虑的决策。对于这一决策,霍必澜当然心领神会,因此当他得到索尔兹伯理指示后,即加紧了在各国驻上海领事团的活动。他按照索尔兹伯理的部署,既欢迎刘坤一、张之洞承诺的对外国人生命财产的保证,又不愿意受制于刘、张的约束,即不愿意放弃根据既往条约所享有的在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驻扎军队及必要时使用武力的权力。7月13日,在霍必澜的指使下,各国驻上海领事团通过首席领事向上海道台送交了一封信,表示只要他们在所辖省份内能够而且确实维护外国人根据同清政府订立的条约而享有的权利,各国政府过去和现在均无意在长江流域单独或集体地采取任何行动,或派任何部队登陆。
英国政府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7月14日,随着北方天津的沦陷,南方地区的湖北汉口及枣阳、四川名山以及湖南、温州等地亦都相继传来不好的消息。由于当地局势的急剧恶化,在温州的全体外国人已于当天到达了上海。17日,山西、陕西和河南等省的电报线已被义和拳切断,当地的义和团下令杀死所有的洋人和焚毁所有的教堂。还有消息传说,广西、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的巡抚现在都已宣布赞成起事,更有传言连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有可能卷入这个洪流,赞成义和团的所为,尽管张之洞现在依然坚定地保持对义和团的镇压以及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的态度。霍必澜获悉这些情况后判断,看来义和团运动确实已在全中国蔓延。由此,霍必澜担心义和团运动在南方地区的发展可能会危及上海,而上海的失陷将对外国的贸易和影响造成无可弥补的破坏。为了保护上海这一重要的航运与贸易基地不受义和团运动的破坏,霍必澜与英国驻上海的高级海军军官进行了紧急磋商,于7月14日建议英国政府应该立即派一支英国部队前往香港或威海卫,他们身边应保有足够的运输工具,准备在得到通知后8个小时内动身前往上海。英国派驻中国的陆军司令嘎仕礼将军在与霍必澜及英国驻华高级海军军官讨论之后也致电英国政府,表示要确保上海的安全,至少需要一支3000人的部队驻守在那里。
为了面对可能来临的突然灾难,中国南方各省督抚纷纷仿效张之洞、刘坤一的做法,尽量与在当地的外国领事团达成某种程度的谅解。7月14日,各国驻福州领事与地方当局达成关于在福建地区实行互保的协议。协议规定福建当局应在其权限内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外国驻福建的官员、商人及教士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如有不良分子散布外国人的谣言,福建地方当局须认真予以逮捕和惩罚。
南方局势的日趋紧张,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切。7月15日,英国政府通过其驻沪总领事转告刘坤一,再次强调“现在保全全国,准视各疆臣之能守靖地方与否,本国非特决无瓜分之意,并未闻别国有此举动”,并嘱刘坤一接到此电后,立即分致各省。
即便没有外国的压力,随着南方局势的不断恶化,南方地方政府亦已经格外警觉,甚者确如某些谣传的那样,地方政府内部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裂。尽管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态度极为坚定,并反复声称他有力量维持和平,但是,江苏地方当局对于这一点似乎表示略有怀疑,因此在局势不断恶化的时候,江苏地方当局迅速进行了军事部署。据说,有相当多的军火正在运往江阴和其他炮台,而且在长江沿岸各据点也正在架设大炮,有三门大炮已架设在吴淞炮台。江苏地方当局进行军事部署的主观目的或许是为了防范义和团的南下,但对列强特别是英国方面来说却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对于刘坤一的态度,在长江领域拥有重要经济利益的英国、美国等方面并不表示怀疑,不过对于江苏地方当局的军事动向,英、美等国都作了最坏的准备。霍必澜建议英国政府,一旦总督们不能有效地控制他的人民与军队,那么英国军队就必须迅速占领上海,保卫其租界。
7月26日,西摩中将抵达上海。上海工部局立即促请他注意上海处于一个没有防御设施的地位,并要求西摩派1万人登陆上海。西摩与其他各国的高级海军军官进行磋商后同意派遣一支3000人的部队在上海登陆,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人数足以应付上海立即可能发生的事情。经过一番艰难的交涉,刘坤一同意按照西摩与各国海军将领提出的人数在长江沿岸登陆,并在需要的时候占领上海,保卫其租界。刘坤一的同意并无任何附加条件,而且对于其他各国表示想在上海派驻卫队的要求,刘坤一表示他将不会绝对拒绝。
如果说外交官如霍必澜等人的言论有点危言耸听的话,那么实业界的估计可能对中外决策者更有可考虑的价值。7月29日,英国汇丰银行就上海所面临的局势及危险给英国外交部提交了一份详细的评估报告,强调现在英国在上海的货物和财产的价值估计有数百万镑。如果上海遭到破坏,结果会出现一次空前的恐慌,它比目前这一代人所经历的任何一次恐慌要更为严重,而且范围更为广泛。8月2日,英国外相索尔兹伯理在下议院发表对华政策演讲,强调关于长江地区及其附近地方,我们已向各总督提出保证,英国的军舰和部队在平定骚乱和稳定秩序方面将尽可能地同他们合作,而且正在为正式履行这项保证进行准备。
毫无疑问,英国政府的支持坚定了张之洞、刘坤一维护长江流域社会稳定的信心,但在究竟应该怎样才能保障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海安全的细节问题上,各方人士的意见并不一致。英国驻中国陆军司令嘎仕礼认为只要有3000人的军队就可以保障上海的安全,而英国驻中国海军司令西摩中将则认为5000人的部队是起码的,而1万人将完全满足需要。
8月1日清晨,西摩乘船前往南京。第二天,他在两江总督府受到了刘坤一的热情接待。对于西摩提出的关于英国海军在上海登陆的事情,刘坤一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英军的登陆只是为了保护租界,这也是情理中的一件事情。不过刘坤一也明确要求登陆的人数不可太多,因为他担心,在目前群情激愤的情况下,一支很大的部队在上海登陆可能会引起这些地区的骚乱。
8月3日,刘坤一如约到洋务局回访西摩将军,他特别表示希望其他国家的军舰不能仿照英国的例子驶入长江,担心中国民众可能会认为外国人已经前来占领了自己的国家,那样的话,中国人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为防止自己的国家被强占而进行战斗。对于刘坤一的这些建议,西摩表示原则认同,他答应将向他的各国同事提出建议,希望各国军舰不要仿照英国军舰的例子驶入长江,他个人和英国军队将尽力保持长江流域的和平。西摩相信,刘坤一正在尽力平息这种情绪,同时西方各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不要做任何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刺激中国人民的事情。
8月5日,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根据西摩与刘坤一谈判达成的默契,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两江总督府就3000名英国海军在上海登陆的事情发布文告,以便使中国人确信,英国海军在上海登陆的目的只是为了防守上海租界,并没有其他的目的。这个决定,中国方面由总督府负责通知上海道台做好准备,而外国方面则由西摩和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8月9日直接通知领事团,告诉他们英国3000名海军将于8月12日在上海登陆,各国领事很快将这一消息向各自政府作了通报,但在没有收到各自政府的指示之前,他们也没有给西摩和霍必澜以答复,于是西摩和霍必澜都以为各国政府同意英国海军在上海的登陆计划。
法国、美国也纷纷向两江总督刘坤一表示将仿照英国的例子派部队在上海登陆。这些消息在上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忧虑,许多有办法的中国人纷纷避往安全地方。鉴于这些新情况,刘坤一不得不改变先前同意少量英国部队登陆上海的决定,以免英国军队的到来刺激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行动。8月10日,刘坤一通过罗丰禄将这一改变告知索尔兹伯理,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充分考虑他目前所遇到的难处,改变或暂缓英国军队在上海登陆。与此同时,刘坤一直接致电西摩,请求他不要让英国军队在上海登陆。然而由于英国的一些部队已经离开香港向上海进发,所以西摩只能致电香港,命令尚未出发的英军就地待命。第二天,西摩与霍必澜一起就此会见上海道台余联沅,并最终说服道台放弃反对英军前来上海的意见。不过,上海道台根本无权决定这么重大的事情,而刘坤一当天则通过上海道台更明确地告诉西摩和霍必澜,他放弃原先的态度,反对英国海军现在就在上海登陆,理由是其他各国将采取同样的步骤,而且将在中国人中间引起普遍的忧虑。
英军在上海登陆的计划受到了西方各国的质疑,英国为了平息这些质疑,也曾委派它的外交官向各国进行解释。当英国驻法大使向巴黎的领事团发表西摩的声明及大使本人作解释时,法国外交部长却当面讥讽英国大使说:西摩的声明及大使的解释并没有说明上海确实处于危机之中,法国政府实在不了解对欧洲人有什么急迫危险,以致有必要打算派英军在上海登陆。如果英国政府执意要让英国海军在上海登陆,那么法国海军也必须这样做。
法国的坚定态度迫使英国政府作出让步。8月12日,索尔兹伯理命令霍必澜:在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命令之前,除非遇有明显的紧急情况,现在不要派部队在上海登陆。
索尔兹伯理的决定显然打乱了英国海军在上海的全部计划,因此西摩与霍必澜并没有真的接受索氏的指示完全停止军事部署。相反,西摩与霍必澜利用与刘坤一接近的特殊条件,继续说服刘氏接受英国海军在上海登陆。在索尔兹伯理致电霍必澜现在不要派部队在上海登陆的同一天,刘坤一又出人意料地同意了英军在上海登陆的计划,但条件是其他国家不仿效英国。8月13日,上海道台在一个告示中正式同意英国军队占领上海,不过上海道台在这份告示中同时宣布中国人将分享这些英国海军所提供的保护。8月15日,刘坤一致电罗丰禄并请他转告英国政府,他本人与西摩舰队司令及霍必澜领事之间关于派遣几百名部队在上海登陆一事已经达成了令人满意的协议,谣言已经平息,人们已经安定下来,长江流域的和平和秩序将得到维护。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刘坤一在这里所说的数字显然不是西摩和霍必澜说的几千人,而只是“几百名”。
法国、美国政府不同意英国军队在上海单独行动,但各国驻上海的领事似乎又倾向于认同上海正处在危机的边缘这种判断,于是在霍必澜的精心工作下,各国领事又纷纷致电本国政府,劝告各自政府不要坚持让英国抵达吴淞口的2000名印度部队撤离。他们认为,如果执意要让这些英国部队撤离,就很可能会危及上海的安全。他们建议,这些部队应根据各国之间的协议在上海登陆。为了对上海这一重要口岸提供最有效的保护,认为联军立即增派部队是可取的。显然,霍必澜和西摩(至少是霍必澜)依然主张向上海增兵。按照西摩的计划,英军将于8月18日开始在上海登陆,其余的3000人将从香港前来。
8月30日,由600名海军陆战队、一个山炮中队和一连越南人组成的总计约800人的一支法国部队终于仿照英国军队的行动也在上海登陆,而日本人也在上海为即将登陆的部队寻找营房,德国人则为将要到来的2000名德军寻找膳宿之处,其他国家大概都会仿照英国军队的行动谋求在上海登陆一些部队。尽管这些国家不断向英国政府说明他们之所以派军队登陆上海并不是为了反对英国人,而是要支持英国政府防守上海和维持秩序的政策,然而不论怎样解释,英国政府都非常明白,这些国家之所以在局势已趋于缓和的情况下继续派军队在上海登陆,不外乎是要保持对上海这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控制权的均衡而已。
各国部队在北方已逐步趋于平静的情况下大规模在上海登陆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西摩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并不担心长江地区发生任何骚乱,虽然那些可以导致中国人方面采取行动的因素是存在的。根据他的报告,自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东南督抚与各国达成互保的协议之后,整个长江流域都十分平静,不可能会发生骚乱。菲尔德舰长也承认,在汉口的街上看到的人们是十分和平而且彬彬有礼的。至于长江的另外一些重要口岸如重庆、九江、芜湖、镇江等,正如西摩观察的那样,中国居民普遍采取了更健全、更稳重和更温和的态度,无论官吏还是人民,他们对外国人除了友好的情绪外,别无其他表示,尽管所有的人们对将来都存在着捉摸不定的心情。在南京,中国人的态度没有变化,这个地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发生过骚乱,而且预料以后也不会发生骚乱,然而当地居民似乎不像其他口岸那么高兴,原因是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炮台驻有大量的军队。那么,在这种日趋平静的条件下,各国竞相派军队在上海登陆就没有多少道理了,这除了引起人们的恐慌外,并没有多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