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在平津轻易得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轻蔑中国抗日作战的能力,决定给予中国军队打击,迅速占领华北,逼使中国屈服。
中国尽管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但经济落后,政治脆弱,军事实力远逊于日本。中日战争前,日本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年产值达60亿美元,中国现代工业微弱,据统计,年产值只有13.6亿美元;日本能自制大炮、坦克、飞机,而中国缺乏生产能力。日本有庞大的海军和航空队,海军居于世界第三强国(仅次于美、英),飞机2700架,全国总兵员数(含后备、补充兵员)448万人。中国海军、空军非常幼弱,飞机只有340架;陆军现役兵员170余万人,但装备、训练远不及日本军队,且无后备役兵员。全面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施行持久消耗、节节抵抗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时间,掩护国力重心向后方转移。
战争开始,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华北。8月中旬,中国国民政府军主动在上海开辟战场,牵制日本兵力,同时引起国际关注。于是,主战场逐步转移至华东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以国民政府直接掌握的“中央军”为主干,原西北军、东北军和晋军、川军、桂军、粤军、滇军所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均开赴前线,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筑成捍卫民族生存的长城,抵抗凶恶日军的进攻。历经华北平绥、平汉、津浦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之作战、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中国军队牺牲惨重,并丧失了沿海和东部、中部若干大中城市,但赢得了一年多的时间,保障了国家精华所在之东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实力转移到大致在平汉路、粤汉路以西的后方地区,使长期抗战得以坚持。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重心,后亦成为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指挥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年多时间里,全国军民迎着战争带来的苦难,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