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8年年中,国共全面内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国共双方的军力对比较内战初起时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国民党军队从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正规军为105个师285个旅约198万人,主要部署在东北(34万人)、华北(35万人)、西北(27万人)、华中(28万人)、徐州(50万人)五大战区。中共军队则从120万人增加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为49个纵队168个师约149万人。国共双方的兵力数量差距已从两年前的3.6:1下降为此时的1.3:1.由于国民党军需要分兵把守地方,机动兵力不足,因此除西北战场的国民党军仍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外,国共双方在其他战场的兵力数量差距已经不大,而在东北战场中共部队的兵力已大大超过国民党军。虽然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实力仍然强于中共部队,但中共部队在两年战争中自国民党军手中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也在缩小。国民党军对中共部队虽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但其海空军实力本身就有限,除了在后勤补给方面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外,在实战中的意义并不如其数量优势所显示的那样大。中共卓有成效的兵力动员和后勤补给体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装备方面的劣势。对于中共而言,既定方针是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而如何打破国共力量的相对平衡和战场相持局面,关键在于打大歼灭战和攻坚战,歼灭国民党军的重兵集团并攻占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这是中共获得全国胜利必须过的关口,中共领导人对此有充分的认识。邓小平认为“真正的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还没有过”;刘少奇也认为:“大的会战,一次消灭其两三个兵团这一关也没有过,带决战性的攻坚和大的会战常常是联系着的。……过了这两关,那就解决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就是中共部队初步“过关”的关键之役。

粟裕提出集中主力在中原战场作战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后,在中原战场的国民党精锐主力第5军和第18军(整编第11师)成为粟部“夏季作战之中心目标”。第5军和第18军均为中共部队的老对手,第5军军长邱清泉作战强悍骄狂,第18军军长胡琏指挥灵活机敏,较为了解中共的战法,两军又是全美械装备,内战开始后与中共部队多次交手而未失利,始终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此时分属于徐州刘峙集团和华中白崇禧集团,是国民党军在徐淮——中原战场的主力中坚。中共认为,“只要该两军被歼灭,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粟裕将第5军列为首要歼灭目标,准备得手后再消灭第18军。

经过认真的研究思考,粟裕决定以鲁西南作为歼灭第5军的主战场。他首先部署在平汉路沿线的陈(士榘)唐(亮)兵团2个纵队自5月24日起由许昌向淮阳方向运动,吸引停留在陇海路商丘段以北的第5军南下。随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5月底南渡黄河,进至鲁西南地区,准备南北夹击第5军。为了对付粟裕部队的南下行动,国民党统帅部令第5军速自河南柘城、杞县回师鲁西南,同时向鲁西南增调4个整编师,并令驻马店的第18军北上增援,摆出与华东野战军决战的态势。这样,国民党有可能在鲁西南地区集中多达近10个整编师的兵力,而华东野战军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8个纵队(包括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考虑到第5军和第18军的战力均较强,如果动用4-5个纵队攻击第5军,则只有2-3个纵队担任阻援,在缺乏有利地形可用的平原地区,面对的困难确实较大。因此粟裕认为,打第5军“并不是很有把握的。搞得不好,还会给我们自己造成不利局面。”为了捕捉战机,他当机立断地提出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即利用国民党军在开封的防守力量较为薄弱之机,首先以陈唐兵团攻击开封,同时寻机打击国民党援军。6月16日,粟裕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报告作战部署,并告“因情况急迫,请示不及,已令各部执行”。17日,军委复电,完全同意其作战部署,并指示在“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表示了对粟裕作战指挥的充分信任。

古都开封为河南省省会,驻有整编第66师师部及其13旅以及2个保安旅共3万余人,并筑有较为完善的防御工事体系,但因地处平原地带,城内外均缺乏制高点控制,不利于防守。6月17日,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对开封发起全面攻击,18日占领全部外围据点,19日凌晨突破城防攻入城内,继于20日晚占领开封市区大部,整编第66师师长李仲辛和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率残部退守龙亭核心阵地固守待援。21日,蒋介石飞抵郑州,部署孙元良部自郑州向东,邱清泉部自金乡、成武向西援救开封。但缓不济急,22日晨,华东野战军攻克龙亭核心阵地,李仲辛被击毙,刘茂恩化装潜逃。

开封是国民党在关内失守的第一个省会城市,消息传来,震动南京,也使刚刚宣誓就任总统不过1个多月的蒋介石很没有面子。蒋介石在开封失守后严令邱清泉部继续西进,夺回开封,并下令由第六绥靖区副司令区寿年指挥整编第72和第75师组成兵团,自民权经睢县、杞县向北进击,企图与华东野战军在开封城下决战。粟裕根据国民党军的动向,决定放弃开封,转向运动作战,力图在野战中歼灭区寿年兵团。他部署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为阻援集团,负责切断邱清泉和区寿年部联系及阻击邱部,配属华东野战军指挥的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阻击孙元良部,以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和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组成突击集团,集结在睢、杞地区,准备歼击区寿年部。同时,中原野战军受命负责钳制自驻马店北上之胡琏部,以确保粟部作战之安全。26日,华东野战军撤离开封,向通许方向转移。国民党统帅部判断华东野战军“似无积极意图”,即令邱清泉部向通许方向追击,令区寿年部向太康方向追击。邱部大胆急进,速度较快,而区部行动谨慎,徘徊不前,两部因此拉开了数十公里的距离。粟裕立即抓住战机,令突击集团将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第75师和整编第72师分割包围在睢县西北的龙王店和铁佛寺地区,阻援集团则在杞县以西切断了其与邱部的联系。29日晚,突击集团对区兵团部和整编第75师发起攻击,经3日激战,于7月2日歼其大部,俘区寿年和整编第75师师长沈澄年。

区寿年部被围后,国民党统帅部企图以区兵团就地固守吸引住华东野战军,同时以邱清泉部自通许东向杞县以西进击,令黄百韬率整编第25师、第3快速纵队和第2交警总队组成兵团,在河南商丘集结后,向南进击杞县以东,与华东野战军进行决战。6月28日,邱清泉部占杞县,但在向区部靠拢时,遭到华东野战军阻援部队的顽强阻击,停滞在距区部十余公里之外。黄百韬兵团的进击方向是华东野战军部署相对薄弱之处,华东野战军只能抽调突击集团的一部担任阻击,将黄兵团挡在距龙王店5公里开外的帝丘店地区。7月1日,区兵团情况危急,蒋介石认为邱清泉作战不够积极,严令邱部加速前进,“切勿稍存意气,更不可报复前嫌,免致为匪各个击破,同归于尽”;同时令第18军“严督急进,达成决战致胜之重任”,“如有违令延期,贻误戎机者,准先就地正法,然后呈报可也”。此时华东野战军经多日连续作战,部队疲乏,减员不少,亟待休整补充。但邱清泉和黄百韬兵团正自西、东两面逼近,尤其是黄兵团对华东野战军敌前撤退威胁甚大,粟裕要求部队发扬“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不怕伤亡,克服困难”的精神,在给予黄兵团打击后再撤。7月2日,粟裕下令集中4个纵队围攻黄兵团,同时令2个纵队阻击邱兵团,1个纵队攻击整编第75师16旅,1个纵队监视整编第72师。经过从2日到4日的连续激战,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压缩在以帝丘店为中心的狭窄地区,并歼灭了整编第72师16旅。此时,邱兵团在解铁佛寺整编第72师之围后逼近帝丘店,南线援军胡琏兵团逼近太康,面对国民党多路援军逼近的严峻形势,粟裕决断放弃全歼黄兵团的计划,令华东野战军部队自6日晚起迅速脱离战场,撤向鲁西南,豫东战役至此结束。

豫东战役历时20天,参战国民党军为12个整编师28个旅共25万人,中共为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10个纵队23个师共20万人,结果国民党军损失86000余人,华东野战军损失33000余人。此役包括了城市攻防战和大规模野战等作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谓国共两军决战的预演。粟裕在战役过程中决策得当,基本掌控了战场主动权,以攻城创造战机,并灵活运用攻城、打点、阻援的不同战略战术和兵力分配,确保有利条件下的决战决胜。国民党方面认为,“匪军及时另辟战场,窜犯开封,诱使国军救援,使国军对匪粟裕兵团之攻击,功亏一篑;并创造围歼区兵团及黄兵团之战机,国军则奔驰应援,陷于被动,匪军之指导甚为正确。”此战之前,粟裕为自己在中原地区集中主力打大歼灭战的提议承担了相当的压力,而战役结果则充分说明其提议的可行性与正确性。7月13日,毛泽东电告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指示粟裕部“应在现地区作战至明年春季或夏季,歼灭五军、十八军等部,开辟南进道路,然后南进(不歼灭五军、十八军不走)”。中原决战的设想得到进一步落实。

华东野战军在豫东战后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整训补充,8月10日提出下一步作战的三个方案,一是在豫皖苏地区作战,以歼灭第5军为主要目标;二是集中主力攻占济南;三是攻济打援同时进行。粟裕倾向于第三方案。首先,攻占济南可使华东野战军解除南进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中原决战的顺利进行;其次,济南已是孤城,虽然国民党军部署有重兵,但内外隔绝,士气低落,只要集中兵力,不难一鼓而下;再次,国民党援军离济南在数百公里开外,前进需时,便于部署阻击。粟裕的提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8月12日,中共中央军委电示:“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根据国民党军的部署情况,粟裕决定以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所部担任攻城任务;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担任打援任务,并以津浦路方向为重点,在兖州、滕县及其以东地区集结了7个纵队(包括中原野战军1个纵队),另以2个纵队位于鲁西南金乡、城武地区,准备阻击商丘、砀山方向的援军,1个纵队为预备队。8月20日,华东野战军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以攻济为主要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部署上,以足够兵力攻城,以主力打援。"28日,军委复电,指示:“依情况发展,如援敌进得慢,而攻城进展顺利,又有内应条件,则可考虑增加攻城兵力,先克城,后打援;如援敌进得快,则应以全力先打援,后攻城。"9月2日,粟裕发出作战预备命令。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津浦与胶济铁路的交会点,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直是国民党军防守的重点城市。国民党在此设立第二绥靖区,驻有3个师14个旅及特种部队共10万余人。济南城防坚固,在纵横50余里的城内外,筑有多道防线,其中城外周边高地工事可保持防御纵深;外城和内城有周遭数十里的城墙、壕沟及护城河;城外商埠新区和城内则依托高大坚固的建筑物,筑有核心地堡工事。但济南因是孤城,内外隔绝,后勤补充全靠空运,如果没有外来支持难以持久。1948年5月,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建议从济南撤退以巩固兖州,但因济南对徐州和华北的重要屏障和支撑意义,他的建议被蒋介石拒绝。7月中旬,兖州失守后,国防部判断中共部队即将攻击济南,遂向蒋介石请命,空运第83师至济南,以加强守军力量。但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担心因此而削弱徐州的防守,提议先运粮弹再运兵,得到蒋的首肯,结果耽误了运兵的时机。9月初,因济南危殆,国防部决定空运王耀武的基本部队整编第74师(孟良崮战役被歼后重建),但在空运了7个连后,即因机场受炮击而停止。对于济南的防务,国防部指示王耀武,应缩小防御圈,采取机动防御,控制要点和充足的预备队,准备长期坚守。9月14日,济南大战在即,王耀武匆匆飞往南京报告,再提撤退主张,但蒋指示其坚守待援,王耀武的撤退构想终未实现,只能勉力固守,等待援军。他将济南防守分为东、西两区,东区由中央军5个旅驻守,西区由第96军吴化文部6个旅驻守,外围据点由1个旅及保安团队驻守,另以2个旅为预备队。

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在准备对济南的攻击时,将攻城部队分为东、西两集团,西集团3个纵队担任主攻,首先攻占机场和商埠(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摧毁济南补给来源与国民党军指挥中枢,东集团2个纵队负责肃清济南东郊据点,然后两部会合攻城。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山东兵团的攻击重点本在济南西部,王耀武也判断西部机场将为被攻击的重点,因此将预备队1个旅早早调至机场附近待命,同时令另1个旅放弃外围阵地,撤入市区,准备续行西调。但受命指挥攻城东集团的9纵司令员聂凤智,为了充分发挥部队的攻击主动性,将攻击令中的“助攻”向下传达为“主攻”,并下令若发现外围守军弃阵收缩,当急速跟踪追击,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打响后,东集团勇猛突进,连续攻占济南东郊坚固设防阵地,使王耀武错判中共部队的攻击重点在东部,因此又匆匆将预备队2个旅东调,力图恢复东部阵地,同时还将另一个旅自机场调入市区,准备增援东部防线。这样一来,西部防线的兵力大为削弱,而且部队不断西调东移,影响到防线的稳定。18日,攻城西集团以炮火控制了济南机场,空运补给中断,守军信心大受影响。

担任济南西部防守的第96军为西北军旧部。抗战时期,吴化文率部投降日军,出任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战后被国民党收编,担任整编第84师师长,后升任第96军军长。由于吴化文的经历,国民党对其并不十分放心,他与中央系军队之间也有不少矛盾。内战爆发后,吴化文曾与中共建立秘密联系,后因国民党进攻势头正盛而中断。济南战斗打响前,吴化文在9月12日恢复了与中共的联系,开始酝酿起义事宜。战斗开始后,由于王耀武错判形势,将预备队调往东部,削弱了济南西部的防守力量,使吴化文甚为不满,认为自己非国民党嫡系,不受重视,同时客观上也为吴的起义提供了方便。一度犹豫反复后,吴化文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终于在19日晚率第96军2万余人起义,撤离防区,致使济南西部防线门户大开,攻城西集团抓住战机,进至商埠以西。王耀武认为处此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已很难再守,向蒋介石请示突围。但蒋令其“应严督所部抱必胜信念,有匪无我之决心,与匪决斗到底”;同时,要求增援部队“恪遵命令,迅速行动,密切联系,相互应援,形成局部优势,求匪决战”。为了解济南之围,国防部下令邱清泉、李弥和黄百韬兵团分别自鲁西南、淮北固镇和陇海路新安镇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北上援救济南。但各部行动迟缓,李、黄兵团迟迟未能完成集结,邱兵团进至成武、曹县后,慑于华东野战军阻击部队的强大实力而停滞不前,加以济南很快失守,援军未能发挥任何作用。

处于困境中的王耀武既不能期待援军的迅速到来,又不敢违令突围,只能作困兽之斗。他变更部署,令部队自外围向城区收缩,企图缩小防御面,依托城区坚固工事继续坚守。20日黄昏,攻城西集团向城外商埠发起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和逐屋争夺,于22日黄昏攻克商埠,王耀武被迫率部退守城内。他一方面调整部署,一方面要求空军大举轰炸,以压制中共部队的猛烈攻势。攻城部队乘王耀武调整部署,守军布防混乱之机,东西对进攻击,于22日晚突破外城,迫使王耀武率余部于23日退守内城。为一鼓作气攻下济南,山东兵团不顾疲劳,集中全部主力5个纵队,在猛烈的炮火支持下,于23日晚发起攻击,与守城部队在突破口展开反复的拉锯作战,至24日凌晨攻入内城,开始逐屋争夺的巷战。王耀武见大势已去,遂令第二绥靖区参谋长罗辛理代理指挥,自己化装逃离济南(第二绥靖区副司令牟中珩早在19日即已化装潜逃)。24日黄昏,济南战斗结束,罗辛理等投降,国民党军14个旅10万人被全歼(其中2万人起义)。化装潜逃的王耀武于28日在寿光被俘,牟中珩于11月初在高密被俘。山东兵团也付出了伤亡27000余人的重大代价。

济南是中共部队在关内攻克并稳固占领的首座国民党军坚固设防的大城市。虽然国民党军在济南驻有重兵,城内外有较为完善的防御工事体系,并有空军支援和强大的增援兵团,但在战术上,国民党军对济南的防守缺乏必要的重点,致防区过大,兵力分散;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屡屡失误,部队调动频繁,部署混乱,预备队留置不够且使用过早。其中,吴化文起义和机场失守是济南被迅速突破的两大关键因素。在战略上,国民党统帅部事先对济南之战并无充分准备,除了要求王耀武坚守之外,没有提出任何可行的长期守备预案,尤其是徐州“剿总”控制的数个强大的机动兵团,在战役期间毫无作为,有的远在济南数百里之外,连集结都未完成,坐视济南之失守。中共方面,对济南战役则有充分的准备,攻城方面能够抓住战机,连续突击,攻其不备,充分发挥部队的主观能动性,打乱守军的防御部署,在攻击部队兵力并不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使原本准备至少用时1个月的战斗,只用了9天时间就全部结束;阻击方面以强大兵力威慑对手,使国民党军未敢轻进增援,攻城部队可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作战。济南失守后,国民党军在山东被迫放弃菏泽、临沂、烟台等孤立据点(尚保持青岛一城),使中共免除了徐淮作战的后方威胁,并获得了稳固可靠的后方基地,为即将到来的徐淮作战准备了充分条件。经过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的实战演练,中共部队的大规模会战和攻坚战能力均有较大提高,部队从上到下打大战打硬仗的信心高涨,可谓初步过了这“二关”。随之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将是国共两军为决定中国命运而进行的真正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