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时岳。马克思主义的再学习和历史的再认识。史学集刊,1982(2)

2.尹湘豪。历史研究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江西社会科学,1982(3)

3.瞿林东。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6)

4.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83(2)

5.刘大年。关于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世界历史,1983(4)

6.蒋大椿。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83(2)

7.白寿彝,瞿林东。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史学史研究,1983(1)

8.叶桂生,刘茂林。中国社会史论战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3(1)

9.周春元。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作用。贵阳师院学报,1983(1)

10.陈光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争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顾。东北师大学报,1983(4)

11.皮明庥。毛泽东同志的史学思想。武汉师院学报,1983(4)

12.刘茂林,陈耀辉。毛泽东与中国历史。历史研究,1983(6)

13.徐泰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北方论丛,1983(2)

14.皮明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中国近代史科学研究的历程。江汉论坛,1983(7)

15.祁龙威。毛泽东思想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指南——兼评萧一山《清代通史》。扬州师院学报,1983(4)

16.武克全,邹荣庚。毛泽东同志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1983(12)

17.瞿林东。关怀和希望——读毛泽东同志给史学家的几封信。史学史研究,1984(1)

18.刘大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87(4)

19.徐泰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88(2)

20.谢本书。处在历史的夹层——毛泽东的历史观浅议。山东社会科学,1989(4)

21.周朝民。二十年代在旧史学斗争中初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1)

22.房德邻。西方史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创立。历史教学,1989(4)

23.叶桂生。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山东社会科学,1990(1)

24.许凌云。毛泽东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齐鲁学刊,1991(1)

25.马洪林。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师大学报,1992(4)

26.周新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史回顾。江海学刊,1992(2)

27.叶桂生。论毛泽东与历史科学。中国史研究,1993(3)

28.陆文培。毛泽东和史学。安徽史学,1993(4)

29.王国平。毛泽东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云南学术探索,1993(5)

30.毛佩琦。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传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6)

31.宋德华。论毛泽东的历史观。广东社会科学,1993(6)

32.瞿林东。毛泽东重视史学传统。光明日报,1993年12月20日

33.李侃。毛泽东历史观的若干问题浅探。近代史研究,1994(1)

34.李新达。毛泽东与史学。中国史研究,1994(1)

35.刘永洪。论毛泽东对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贡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5)

36.郭世佑。毛泽东的革命史观与中国近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5(3)

37.郭世佑。毛泽东的近代史论刍议。近代史研究,1995(4)

38.[美]德里克。革命之后的史学——近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2月春季卷

39.雷戈。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学术研究,1996(7)

40.姜铎。关于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史论。上海:社会科学,1997(1)

41.张海鹏。5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评析。近代史研究,1999(5)

42.郑祖铤。马克思论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与性质。求索,1999(2)

43.张海鹏。试论毛泽东的历史观。中共党史研究,2004(5)

44.刘大年。关于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1)

45.宋士堂。试论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2)

46.宋士堂等。关于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及其转化问题。近代史研究,1980(2)

47.庞卓恒。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80(5)

48.罗荣渠。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历史研究,1980(5)

49.黎澍。论历史的创造者及其他。历史研究,1984(5)

50.祁龙威。唯物主义的动力论是鉴定近代史研究中两种“翻案”的准则。扬州师院学报,1984(2)

51.黎澍。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历史的动力。历史研究,1986(3)

52.郭瑞祥。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研究,1986(3)

53.赵常林。关于历史创造者的几点看法。光明日报,1986年10月8日

54.黎澍。历史创造者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汇报,1987年12月15日

55.王也扬。我看关于历史创造者讨论。天津社会科学,1987(4)

56.王才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可否定——对黎澍同志几个论点的质疑。阜阳师院学报,1987(2)

57.沈洪。关于历史创造者——向黎澍同志请教。阜阳师院学报,1987(3)

58.郭世佑。对当前近代史研究理论的新思考——兼论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和运动形式。河北学刊,1993(3)

59.陈为。浅析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科学辑刊,1993(5)

60.郭驰。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社会性质的影响。河北学刊,1994(3、4)

61.曾景中。对民族矛盾为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说的质疑。贵州社会科学,1994(5)

62.陆仁权。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矛盾。河北师院学报,1994(2)

63.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1)

64.胡绳。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1981(3)

65.刘大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从何处突破。光明日报,1981年2月17日

66.彭明。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与研究,1981(6)

67.王廷科。正确估价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地位——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分期问题的商榷。四川大学学报,1981(1)

68.胡滨,孔令仁等。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笔谈)。文史哲,1983(3)

69.苏双碧。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问题。光明日报,1983年11月9日

70.李新。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83(4)

71.谢本书。“历史主义”问题争论述评。贵州文史丛刊,1984(3)

72.苏双碧。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近代史研究,1984(1)

73.荣孟源。谈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历史教学,1984(7)

74.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历史研究,1984(4)

75.张耀美。也谈中国近代史前进发展的线索——与张海鹏同志商榷。历史研究,1984(6)

76.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3)

77.谢本书。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发展的主线。云南社会科学,1984(4)

78.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1984(2)

79.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近代史研究,1984(2)

80.刘耀。论近代中国农民的阶级属性问题。近代史研究,1984(4)

81.戚其章。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几点意见。历史研究,1985(6)

82.牟安世。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和中国近代史的主要线索。社会科学研究,1985(4)

83.牟安世。试析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及其上限。学术月刊,1987(2)

84.夏东元。对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的再认识。历史教学问题,1989(1)

85.夏东元。110年中国近代史应以戊戌变法为分段线——兼论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历史研究,1989(4)

86.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论及其指导意义。高校社会科学,1990(5)

87.夏东元。“两段论”的一百一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纪念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历史教学问题,1998(1)

88.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近代史研究,1998(2)

89.徐欲龄。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90.谢增寿。中国近现代史断限的标志和分期的有关问题。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6)

91.王也扬。从中国近代史的下限说开去。天津社会科学,2000(5)

92.金国平,吴志良。1511年满剌加沦陷对中华帝国的冲击——兼论中国近代史的起始。学术研究,2000(7)

93.刘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若干问题的探讨。社会科学战线,1986(3)

94.杜经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新议。广州研究,1987(9)

95.张海鹏。也谈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的开关。红旗,1987(6)

96.苏双碧。近代资产阶级史学方法发展的三个特点。上海,社会科学,1988(1)

97.林增平。中国近代史研究反思。湖南师大学报,1988(6)

98.张亦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规范问题。历史研究,1988(3)

99.李时岳。中国近代史学科的改造与建设。广州研究,1988(11)

100.徐泰来。关于中国近代史体系问题。湘潭大学学报,1988(1)

101.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历史研究,1988(3)

102.姜铎。关于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之管见。上海:社会科学,1988(2)

103.李双璧。大文化系统:观察中国近代史体系的新视角。求索,1988(3)

104.谢本书。重评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2)

105.宾长初。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几个问题——兼与杜经国同志商榷。广州研究,1988(3)

106.林有能。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再认识——广东史学界的一场争论。学术研究,1988(6)

107.凌峰。李时岳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答记者问。学术研究,1988(6)

108.钟近研。也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若干问题——与刘耀同志商榷。河北社会科学,1988(5)

109.苑书义。“半封建”浅释。河北学刊,1988(5)

110.李时岳。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几点思考。历史研究,1988(1)

111.郭世佑。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区别和联系——兼与汪敬虞先生等商榷。湘潭师院学报,1989(5)

112.陈胜粦。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重新认识问题。学术研究,1989(2)

113.宋德华。“半殖民地半封建”辨析。广东社会科学,1990(2)

114.张磊。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几点思考——兼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学术研究,1991(2)

115.赵立人。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1991(2)

116.李时岳。论中国近代社会的畸形发展。学术研究,1991(1)

117.聶希斌。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认识。学术研究,1992(1)

118.方志钦,赵立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畸形变态。广东社会科学,1992(1)

119.吴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化”阶段。江海学刊,1993(3)

120.刘振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讨论述评。近代史研究,1994(2)

121.雷颐。“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近代史研究,1996(2)

122.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4)

123.陶寄邑。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首次使用问题——与陈金龙先生商榷。近代史研究,1998(6)

124.张庆海。论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两个概念的理论界定。近代史研究,1998(6)

125.韩廉。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126.林华国。也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与半封建化之间的关系——李时岳“两种趋向”论质疑。北京大学学报,1999(4)

127.仓林中。1840-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商榷。安徽史学,2000(3)

128.黄玮。再谈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安徽史学,2000(3)

129.倪尔爽,黄静。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史教学,2000(4)

130.方小年。也谈“半殖民地”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关系。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

131.陈向阳。近年来近世中国社会性质与社会形态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1(12)

132.李洪岩。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来龙去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3.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1990)。胡绳全书。第三卷。上册。第一辑。政论(1982-1996)。人民出版社,1998

134.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1)

135.张家哲。国外思潮对中国史学的三次冲击。江汉论坛,1992(3)

136.汪熙。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取向问题——外因、内因或内外因结合。历史研究,1993(5)

137.瞿林东。开眼看世界——中国近代史学开始走向世界的历程。社会科学战线,1993(2)

138.胡成。试论中国近代中国历史转型过程、特征及内在矛盾。南京大学学报,1993(2)

139.刘永光。中国近代史上限异说。甘肃社会科学,1994(3)

140.王桧林。对如何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几点意见。党史研究资料,1994(9)

141.周积明。中国现代化的分期与早期现代化的涵义。江汉论坛,1994(11)

142.郑剑顺。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理论与现状——与郭世佑先生商榷。史学月刊,1995(3)

143.张海鹏。“告别革命”说错在哪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6)

144.刘大年。中国近代历史运动的主题。近代史研究,1996(6)

145.李文海。认识近代国情的几个重大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6)

146.程歗。对近代中国发展道路的两种回顾。近代史研究,1996(6)

147.郑师渠。近代史研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近代史研究,1996(6)

148.汪敬虞。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殖民主义观点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6)

149.金冲及,胡绳武,林华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和改良问题。光明日报,1996年3月12日

150.刘大年。方法论问题。近代史研究,1997(1)

151.董宝训。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和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山东大学学报,1997(4)

152.龚书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历史教学,1997(11)

153.李文海。对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的一点看法。清史研究,1997(1)

154.郑师渠。近些年来近代人物评价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1)

155.李洪岩。近代接受史学理论试说。学术研究,1997(1)

156.张海鹏。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若干原则性争论。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3)

157.张海鹏。关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若干史实的解说。台北:历史月刊,1998年2月号

158.洪九来。用现代化还原中国近代史的成功范例——评周积明教授的《最初的纪元》。学术月刊,1999(3)

159.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160.周积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冲突论析。学术月刊,1999(9)

161.刘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我见。人文杂志,1999(3)

162.何汝泉。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5)

163.程美东。历史决定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人文杂志,1999(6)

164.李锦全。中国近代社会往何处去——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途径和方法问题的商讨。中山大学学报,2000(1)

165.张连国。超越中国近代史学范式危机。江苏社会科学,2000(2)

166.冯钢。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天津社会科学,2000(5)

167.沟口雄山。俯瞰中国近代史的新视角。清史研究,2001(1)

168.马敏,陆汉文。建构民国时期(1912-1949)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1)

169.姜义华。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定位。史林,2001(2)

170.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2)

171.郭德宏。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172.杨凤成。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规范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173.齐鹏飞。中共党史学的学术功能与政治功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174.侯且岸。论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175.胡绳。关于撰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书的谈话。历史研究,2001(3)

176.来新夏。要多研究转型期的历史:专论中国近代历史转型期的某些变化。福建论坛,2001(5)

177.郭德宏。关于中国现代史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些问题。党史研究资料,2001(10)

178.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近代史研究,2002(2)

179.张海鹏。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2(4)

180.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