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质量有高有低。质量有三个维度,一是物质生活质量,饮食、空气、睡眠等;二是人际关系质量,所打交道之人的优秀程度;三是精神生活质量,精神的纯粹丰富程度。

物质生活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能力,只要达到了温饱线,财富与物质生活质量就不一定有关了。天天吃酒宴,饮食质量并不一定比粗茶淡饭高,从致病的角度看,可能反而更低;身处豪宅,睡眠质量并不一定比一般住宅高,如果心中焦虑,可能反而更低;住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并不比乡野地方高,反而更低。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所交往的都是纯净的、幽默的、美好的人,那么他的心情会常常处于愉悦状态;如果他交往的是沉闷的、猥琐的、小肚鸡肠的人,那么他也会活得无精打采或是气急败坏。

精神生活的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每天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交流对话(当然是通过他们的作品),脉搏与这些优秀的人一起搏动,思绪与这些美好的作品一起徜徉,追随着其中的美,享用这些美妙的思想、感觉,内心的愉悦感绵延不绝,那才算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万一自己还能像王小波所说,“创造出一点点美”,那生活的感觉将更加美不胜收。

在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要过上高质量的生活,除了要具备享受人生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之外,还有一个意愿的问题。

享受人生的物质条件当然包括谋生的基本技能,使得人能够独立于世,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如果处于病中,就根本无法有享受的感觉,只能苦苦挣扎,度日如年。

享受人生的精神条件则包括感受力、理解力、敏感度,如果感受力不强,理解力不强,也无法有享受的感觉。尤其对于艺术品的精妙之处,没有一颗善感的心,往往感应不到。感受力其实倒不一定需要专业的训练才能获得,就像看一幅画,它的好坏价值是专业评论人的事情,至于能否为人带来美的享受只需要一颗善感的心就足够了;就像读一本小说,它的优劣高下是专业评论家的事,而一篇小说能为人带来美的享受也只需要一颗有理解力的心灵就已足够。

物质和精神条件全都具备了,还有一个自身意愿的问题:有的人天生不愿意享受,而愿意受苦,比如那些抑郁的人,比如那些出家的人。比起享受人生,他们更愿意品味人生的痛楚。这也并不是完全不可取的人生态度,反倒是一种更接近生命本真状态的选择,因为人生的真谛并不是快乐,而是痛楚和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