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自己选择一位老师
私淑,是指拜自己无法见面的人为师。这位老师可以是一个地理上与我们相隔甚远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自己崇拜的作者或是历史上的伟人,但是出现在虚构作品中的架空人物也未尝不可。
我选择的私淑对象是林达夫先生。他是一位日本的评论家和思想家,从二战前到二战后一直活跃在日本文坛。我与林先生的“相遇”,说得好听一点叫作幸运,说得不好听一点,只能算是偶然。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心智还很不成熟,做事没有耐性,根本无法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时,一名学长向我推荐了《思想的拟剧论》[47],他告诉我这本书是以对谈的形式写的,所以读起来应该会比较轻松。这段对谈的内容主要是林达夫先生在向哲学家久野收先生讲述自己的前半生,当时举办这场对谈是为了给《林达夫著作集》写一个附录。
② 收集该人物的相关信息
使用私淑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将古今中外的所有伟人都召唤到自己的身边来,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个问题时,他会怎么回答”“遇到这样的困难时,他会如何做”,想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尽可能多地去收集该人物的相关信息。
如果该人物的所有著作已经以全集的形式整理出版,我们就可以直接去阅读。这种全集一般都是关于该人物的所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附录、别册或是年表中通常还会介绍其他与该人物相关的研究,非常适合做我们私淑的大本营。有时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该人物的所作所为与自己心目中老师的形象不符,此时可以再重新回到步骤①,选一个新的人物作为私淑对象。
我在选择林达夫先生作为私淑对象后,首先在百科上查阅了他的相关词条。在198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事典》中,主编加藤周一先生撰写了“林达夫”这一词条。读过该词条后,我才知道原来林达夫先生就是1955年初版《世界大百科事典》的主编,而他的著作几乎全部收录在《林达夫著作集(全六卷)》中。
于是我在图书馆中找到了这套著作集,其最终卷[48]中不仅有林先生的生平和著作年表,还收录了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对谈。我反复地阅读《思想的拟剧论》,把对谈中提到的林先生的作品和其他作者的作品也都找出来一一读过,从中收集了许多信息。
不知从何时起,查询对谈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和书名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引领着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其他作者和书籍。收集的信息越多,我就会发现自己和林先生之间的差距越大,但我越来越确定他就是那个值得我私淑的老师。尽管他总说自己是一个业余人士,却能够接手岩波书店的法语翻译工作,并通晓罗素的哲学史,这种性格也非常符合我的喜好(大概是与我爱捉弄人的性格有些相似吧)。
③ 随时询问自己私淑的老师
随时随地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如果是我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他当时是怎么做的)”,以此作为自己自学的指南针。
遇到想不通的问题,就想象一下老师会如何作答;碰到不知所措的情况,就想象一下老师会如何行动。随着我们问的问题越来越多,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我们遇到困难或经受挫折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提出建议,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比如每当我有些畏缩,心想“现在开始学××还来得及吗”的时候,都会想起林达夫先生70岁时,还会为了读洛尔卡而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
最重要的是,对于一直没有固定专业的我来说,林达夫先生一边自称是业余人士,一边却又对许多不同领域的事物和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一点也为我增添了许多勇气。
点亮迷茫的魔咒——“如果是他的话,会怎么做?”
私,是指“私下里”;淑,是指“以……为善”。
私淑,就是指虽然无法直接接受某人的教导,但在私下里尊敬他,以该人物为榜样来学习的行为。或是虽然没有直接接受过某人的教导,但在私下里尊他为老师的行为。
“私淑”和“亲炙”(与某人亲近地交往,并从中受到感化)是一对反义词,均出自《孟子》。古今中外的许多人都曾经实践过这两种做法。
彼特拉克在其著作《我的秘密》中与灵魂导师奥古斯丁进行了一段假想对话,毫不留情地对烦恼于爱和虚名的自我进行了剖析。
《神曲》中也是同样,诗中引导但丁游历地狱的维吉尔被许多人看作诗人父亲的化身。
可以说,私淑和亲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内田百闲在故乡冈山度过中学时代时,曾经读过夏目漱石的作品,并将他看作私淑的对象。后来他进入了东京帝国大学后,又曾多次去漱石的家里做客,二人的关系就从私淑变成了亲炙。
反之,电影导演比利·怀尔德曾经住在其恩师?恩斯特·刘别谦的家里(亲炙),并照顾刘别谦直至其离世。在刘别谦过世后,怀尔德将“如果是刘别谦的话,他会怎么做”这样一行字装裱起来,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从自问自答中获取创作的灵感。也就是说,他的学习从亲炙变成了私淑。
从这个角度来看,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以他为主人公撰写对话集的做法,同样也是从亲炙变成了私淑。
自学通常是指没有老师,自己学习。那么让自学者找一位私淑的老师,这是不是与自学的定义相矛盾了呢?
事实上,自学本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那些能够自立的人,他们并不是真的不依靠任何人,而是广泛地依存于很多不确定的人。同理,那些自力更生的自学者其实也并不是没有老师,而是拥有无数个老师。
私淑就是这样一种可以让人拥有无数老师的方法。
既然无法面对面亲切地交谈,那为什么还要特地去塑造一个想象中的老师呢?
事实上,老师的概念并不只是指一个实际存在的优秀的人,而是学习者将自己理想中的未来投影在某个实际人物的身上后,形成的一个幻影。
换句话说,老师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一个孤军奋战的求学者,在对自己现有的人格与学识感到不满的同时,不断挣扎徘徊,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给予我们教诲的,并不是眼前这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老师,而是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拼搏的老师。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老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也依然是在向一个过去的幻影学习。大家不要犯买椟还珠的错误,只看到老师现在的成功(椟),而忽视老师一路走来的过程(珠)。
在私淑的过程中,不要光顾着收集信息(老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过哪些事),而是应该在脑海中塑造一个虚拟人格,不断地自问自答“如果是他的话,他会怎么做(行动)、怎么想(思考)”。
从老师的著作和传记中得知他的一言一行,思考“他在此时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就像鸡和蛋的关系一样。
我们对老师的言行知道得越多,这个虚拟的人格就会变得越发精致生动,我们的自问自答也就会越顺利。
在陷入迷茫的时候,想象一下“如果是他的话,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在脑内模拟老师的言行,还能够加深我们对其著作和传记的理解,帮助我们从中发掘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