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美·赫曼是一名律师,同时也是一名美术史学家。她长年在收集与展览美术品的弗里克收藏馆举办讲座,而讲座中用到的教材正是那些古往今来的名画[1]。

来听讲座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将来想成为医生的医学生,有数学成绩太差,以致可能考不上大学的布朗克斯高中生,甚至还有FBI的工作人员和纽约市的刑警。这些人之所以会来这里听她的讲座,就是因为他们想要提升自己的“观察力”。自己平时在生活中会忽视掉许多细节,而自己却完全察觉不到。这种忽视有时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使我们落入危险。而提升了观察力以后,我们就能够抓住那些多数人都容易忽视的细节,并理解这些细节背后的含义。

听过她的讲座,对名画详细分析后,医学生的诊断能力有所提升,高中生成功通过了数学考试,刑警也不再光凭经验作出主观臆断,使破案能力更上了一个台阶。

那么,赫曼为什么会使用名画作为教材呢?对此,她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所谓名画,是指那些从完成至今,被许许多多的人反复鉴赏和提及的绘画作品。这些人中也包括许多研究者,例如美术史学家。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集了许多资料,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对名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其讨论的内容不仅包括画的来历、主题和技法,还包括画中所描绘的对象。

如果用“人类”这样一个集合名词来表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通过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人们倾注到名画中的脑力劳动已经汇聚成了一双“人类之眼”。从这个角度来看,对美术史等学术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就是在提升人类总体的认知能力。

因此,使用名画作为教材,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历代学者通过详细的观察与分析所积累起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这就像是做完题后“对答案”一样。

通过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人类之眼”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就会看到自己忽视了哪些细节,以及作出了什么样的主观臆断。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成果的不断累积,“人类之眼”才会越发明察秋毫,我们也才能够跟着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其实,所有知识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同样如此。

许许多多的人所贡献的智慧形成了知识,而这些知识则共同铸就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每当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人类总体的认知能力就会有所提升,而个人则可以通过与这些知识建立联系,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牛顿将这一过程形容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与人类知识库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就是“学习”。

自从义务教育制度出台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在学校学习过。

学校是一种学习辅助装置,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在学校中,我们能够避开许多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事物,还有接连不断的学习项目来使我们保持一定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对人类知识库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以教材和授课计划的形式提供给我们。学校在学习者和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了学校,学习者就不必再自己去收集学习资料。

然而,虽然学校选用的教材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但却不一定与您的需求相符。又或许,学校提供的教材已经无法让您满足,而您想要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

因此,您才选择了自学。自己乘船,在知识的海洋上扬帆起航,确定航行的方向,找寻自己所需求的知识。

在自学时,我们不仅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以及学习方式。

但是自由远看起来十分诱人,实际到手后却是意外的沉重。自学者选择的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是来自自己不太了解的领域。面对这样的领域,我们在选择教材和学习方法时,往往会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才好。

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自学者都没有老师可以求教,而本书第2篇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来解决这一困难。

想要自己来决定自学的内容,我们就需要先掌握一些通用的调查方法。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发现未知”和“查阅资料”的方法。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后,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学习些什么”以及“想要学习这些内容需要使用哪些资料,如何才能获取这些资料”。

这些方法很多都是来源于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在提供资料检索服务中积攒下来的经验。

与古代的皇家图书馆不同,公共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查阅资料。所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来馆者的各种不同需求。

为此,公共图书馆不仅原则上要准备好所有知识的相关资料(虽然也会受到预算、面积等现实因素的限制),还要帮助目的各不相同的来馆者找到想要的资料,也就是提供资料检索服务。

很多专门讲如何自学的书都没有教大家如何自己去查找资料,而是直接将作者本人在求学过程中学过的知识当作“大家都需要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

然而,就像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对来馆者说“我已经事先决定好了你要查的资料”一样,教别人如何去自学的时候,也不应该直接告诉人家“我已经事先决定好了你应该学的内容”。

自己来决定学习的内容,这是自学者的特权,也是自学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重要特点。

想要做学问,就必须先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去。因此调查能力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研究者必须知道自己的研究在整个学术研究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并在论文中写清楚该领域目前有哪些相关的研究,自己的研究为这个领域带来了什么,或否定了哪些原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增添新的内容,还是否定原有的内容,都必须建立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否则,大家的研究成果就会处于孤立的状态,学术研究的内容也就无法累积和更新。

阅读参考文献是所有学术研究开始的前提。因此,除了一些初学者还需要多加练习以外,所有的研究者都已熟练掌握了查找参考文献的方法。

学会了如何去调查,我们就能够超越个人的极限,去参考全人类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调查能力支撑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学习能力。

从比较功利的角度来看,拥有强大的调查能力要胜过拥有成千上万本书。因为只要具备了这种核心学习能力,我们就可以找到任何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大幅下降。

然而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与此同时,人们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对外发布信息的成本也下降了许多。

在以前,对外发布信息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而这就对信息的内容(或者说信息的输出者)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现如今,谁都可以对外发布信息,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的质量会变得参差不齐,只能由信息的接收者自己来筛选。因此,调查的最后一环,就是对自己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本书第2篇的最后将会为您介绍相关的方法。

自学者可以自己来决定学习的内容,而筛选信息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用来换取自由的代价。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普及的今天,无论是谁,只要想获取信息(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会面临与自学者相同的困境。因此,筛选信息的能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必备技能。

本书的第2篇中会提到“文献目录”(bibliography)这个概念,对此,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

无论大家以前有没有接触过,以后能否接触到,都同样应该知晓它的存在。

甚至可以说,在没有文献目录的情况下,我们与各种学习资源的相遇几乎是全凭偶然,自学的成败也完全交给了运气。即使有别人来提供现成的教材,也不一定就会适合我们。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尽管条件很是艰苦,依然有人无法放弃求知,想要继续学习。正因如此,自学这种形式才有其存在的意义。

这也就是说,自学者不能光是待在原地等待“偶然”的降临,而是应该主动出击。“文献目录”是专业人士用来查找资料的工具。对自学者来说,它就像是燃油和引擎,能够让学习的小舟在无风甚至逆风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向前航行。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想要为某个学科或是方向制作一份毫无遗漏的文献目录,将所有相关文献全都收入其中,显然是有些不太可能。但尽管如此,依然有许多前辈不计后果、埋头苦干,为我们照亮了求知的旅途。

有了他们费尽心力来完善的文献目录,自学者就拥有了更高的起点,可以自己去寻找和选择学习资源,不必再指望他人来为自己安排,也不必再去坐等“偶然”的发生。

调查研究/查找资料时的用语一览表

*以下词语的定义与用法仅适用于本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