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到一个自己不了解,或是想要了解的事物, 用下列问题来自问自答

·类别(属于什么类别?)

·种差(与该类别中的其他事物有什么不同?)

·部分(由哪些部分构成?)

·定义(它的定义是什么?)

·词源(这个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反义词(它的反义词是什么?)

·原因与由来(它是由什么产生的?)

·结果与衍生物(会衍生出什么?)

② 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等之后查阅相关资料

“提问”是一切知识的起源

“提问”是一切知识的起源,也是我们学习的起点。

我们时常会在心中抱有模糊不清的疑问,或是某种还称不上是疑问的违和感。如果想让这种疑问或是违和感变得更加具体,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旅途中的一部分,我们就必须自己去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提问,意味着我们正在从已知迈向未知。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懂,那就根本提不出问题来。反之,如果我们停留在自己的已知圈内,那就不会产生任何疑问。

只有站在知与无知(已知与未知)的分界线上时,人们才会提出疑问。

古代有一种用来训练辩论能力的方法,人们会先确立一个主题,然后提出与该主题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再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一系列问题,相当于一个收纳物品的“方格架”,可以帮助辩论者归纳和整理辩论时要用的各种论据。

在这一系列问题中,有些问题主要针对在某时某地发生的具体事件,其回答也都是一些具体的信息,比如“主体是谁、主题是什么”“客体是谁、客体是什么”“发生在哪里”“是在谁,在什么的帮助下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等[7]。而当我们的对象是抽象事物时,使用法国数学家伯纳德·拉米创立的“拉米提问法”会更合适一些[8]。

本书提倡使用该方法来加深我们对即将涉足的领域或方向的理解。

这种提问法既可以用在“心理学”这种比较宽泛的领域,也可以用于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

例如,如果我们将主题定为“临床心理学”的话,问题与回答将如下所示。

当我们想要了解某个事物时,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回答本质问题“……究竟是什么”。

然而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却是相当困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这个事物,然后将获得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因此,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终极问题。

当我们开始着手学习一项新内容时,首先应该先提出一些问题,从各个方面去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而拉米提问法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套完整的提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