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人们已经可以在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各种类型的课程视频,但即便如此,寻找和阅读书籍依然是自学者的必经之路。这是由于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光去使用别人为我们挑选好的教材,沿着别人为我们铺设好的道路行走,而是必须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习之路。

前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参考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打开通向无穷知识的入口。查阅了百科全书,阅读了教科书后,如果您心中的疑惑依然没有得到解答,求知欲依然未能被满足的话,就只能自己去找其他的文献来读了。

让我们先来想一想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一般来说,寻找书籍主要有三种途径:“利用关键词来检索”“按照学科领域来查找”“寻求偶然的相遇”。

利用关键词来检索

·从网上购买

寻找书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自己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或是感到疑惑)的内容转换为关键词,然后直接在购物平台上搜索。无论您是在家里,还是带着手机外出,都可以随时随地搜索和购买书籍。

寻找书籍的方法

在这些购物平台上,只要我们输入关键词搜索,就会出现各种标题或内容与该关键词相匹配的书籍,除了书名和封面图以外,还有销量等信息可供参考。

如果我们点进其中一本书的页面,还能够看到内容简介、读者评价,以及买了这本书的人同时还会购买的其他书籍(与该书相关的书籍)。想要购买的话,可以直接从该页面购买(若满足一定的条件,甚至可以当日或次日送达)。

·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检索系统(OPAC)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或是感到疑惑)的内容转换为关键词,那么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检索系统(OPAC[33])来寻找自己想看的书。

当我们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就会出现许多书名或主题词与该关键词相匹配的书籍。在检索结果的页面中,我们不仅会看到书名、作者名等相关信息,还有分类号和作者名等组合而成的“索书号”。其中,分类号是一种非常关键的信息。有了分类号,我们就能够知道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具体属于哪一个知识类别。

大多数图书馆都会提供公开的网络检索服务,因此无论我们是在自己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都可以对图书馆内的藏书进行检索。通过检索,我们不仅能够知道图书馆中收藏了哪些书籍,这些书是开架还是闭架,借阅状态如何,还能直接从网上预约借阅。在前往图书馆前,事先利用OPAC查好相关的信息,可以提升效率,节省时间。

如果我们在自己常去的图书馆中找到了想借的书(且这本书处于可以借阅的状态),那么我们直接去图书馆借阅即可。

即使该图书馆里没有收藏我们想看的书,也可以使用馆际互借服务,从周围的其他图书馆调取过来。

按照学科领域来查找

·去实体书店或是图书馆寻找想要的书

如果我们对自己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或是感到疑惑)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是通过事先调查知道了这些内容具体属于哪一个学科领域,那么查找资料时可以选择的方式也就多了不少。

掌握了其所属的学科领域,我们就可以直接去大型书店和图书馆中对应的书架,以及专业性比较强的二手书店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书。

在英语中,人们将这种直接站在书架前扫视书脊的行为称为浏览(browsing)。

这种传统(说得不好听一点叫作原始)的方法不容小觑。与一座比自己还高的书架相对峙,将书架上密密麻麻的、同属一个学科领域的书籍尽收眼中。即使是在今天,这样的知识体验依然有它的独到之处。

在浏览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些用我们所想到的关键词搜索不到的书籍,并从中获得新的想法,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些被摆放在同一座书架上的书,在英语中被称作书堆(books tack或stack)。

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或是主题感兴趣,想要知道人类都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时,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局限在某一本书(a book)上,而是要将关注的范围扩大到一个甚至几个book stack(s)上。

在这些书籍的注视(或是俯视)之下,我们选中其中的一本,从书架上抽出来、翻开,然后再次浏览整个书架,抽出另一本书,这样不断循环往复。

任何一项知识都无法独立存在,必定会与其他的知识相互关联,同样地,任何一本书的背后,也都会与许多其他的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面对着整整一书架的书时,就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从文献目录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书

站在书架前直接寻找书籍虽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书往往恒河沙数,而摆放在书架上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书海浩瀚,而人类的求知欲也仿佛没有尽头。

有许多人会想要收集与某一主题相关的所有文献,而他们的劳动成果最终会以文献目录的形式呈现出来。

如果我们感兴趣的学科或是主题已经有了对应的文献目录,那真是无比幸运。

无论是范围多么狭窄的主题,其对应的文献目录都不可能做到毫无遗漏。但尽管如此,绝大多数的文献目录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检索能力、知识和想象力。无论我们将一个领域调查得多么彻底,只要拿到对应的文献目录一看,就会发现自己竟然连山脚都还没有走到,想要攀爬的高峰依然还矗立在远方。

文献目录不仅能够告诉我们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哪些相关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有时还会对这些文献的内容进行概括,并作出评价。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和书店等诸多途径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书了。

寻求偶然的相遇

最后,除了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来寻找书籍以外,我还想介绍一下其他与书籍相遇的方式。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与书籍的相遇都是全凭偶然。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听到别人提起,或是读了某篇书评后,才能够得知某一本书的存在。

还有的时候,我们在书店或图书馆无意间瞟到一本书,就顺手将其从书架上取了下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界的刺激和偶然,我们才能够不被自己有限的知识所束缚,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范围以外的书籍。

其中,我比较想向大家推荐的一种方式,就是在图书馆的还书区与书籍偶遇。除了那些已经被其他人预约了的畅销书以外,不久前刚刚被别人借阅过的书,都会被摆放在这里。因此,还书区中的书相当于是所有来馆者给出的“特别推荐”,也是整所图书馆的生动缩影。

询问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台的工作人员

除了上述的这些方式以外,还有一种方式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搜索途径,那就是直接去询问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寻找书籍的必杀技。

参考咨询服务台的工作人员都是查找资料的专家,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应用前文中提到的各类方法和检索工具,还会动用头脑中的各种知识和方法,根据我们感兴趣的内容来帮我们查找相应的资料[34]。

事实上在日本,许多人都不了解,也不会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台。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老师,也没有前辈领路的自学者来说,参考咨询服务台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助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帮手。

例如,当我们找到了一本书,而这本书的内容却有些过于晦涩难懂时,我们就可以将这本书拿到参考咨询服务台去,向那里的工作人员说明具体的情况,包括我们的调查进行到了哪一步,现在遇到了哪些问题等。这个说明的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调查能力。在此基础上,借助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的力量来进行探索的经历也会使我们的学习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书的特质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调查研究和阅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书依然处于人类所有知识活动的中心(尽管象征性的意义比较强)。

一直以来,书都不是知识的最前线。新的知识从诞生到被写入书中,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因此,书的优势并不在于内容的更新速度,而是在于信息的稳固累积。

人类的知识总是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然而书一旦出版,那么无论时间过了多久,其内容都不会再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书的内容也依然是稳固不变的。

正是由于书具有这样的特质,无论人与人在时间或是空间上相隔多远,都能够拿起同一本书来品读。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同一本书,当我正在读一本书时,可能也会有其他的陌生人正在(或是曾经)与我读同一本书。这种像大气圈一样笼罩在我们的周围,能够超越时间与空间将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性,我们称为“读书圈”(Reading sphere)。

黑格尔将“读报纸”看作近代人的“晨间礼拜”。有了报纸,同一个国家的人就能够在几乎相同的时间段内阅读几乎相同的信息。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为首的诸多学者认为,这种带有自觉性的行为与国民意识的形成有关,使一个国家的国民能够被看作单一的共同体。以前,大家在见面聊天时都会默认对方已经读过了当天报纸上刊登的大新闻,没有读过的人甚至会感到羞耻,找借口说“今天起晚了所以没时间读报纸”。

相比之下,读书的人就不会产生如此紧密的同步关系。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全都大同小异,但书中的信息却各不相同,除了一些极受欢迎的畅销书以外,大多数拥有同一本书的人连彼此的面都没有见到过。

“总有人在远方和我读同一本书”。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亲眼见到他们,但只要我们的手中拿到了一本书,就说明远方一定也有人在阅读同一本书。

书无法让我们抢在他人的前面得到知识,但却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共享同样的知识。这就是书这种知识载体所具备的特质。

书会让不变的事物在原地等待

即使是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

正是因为来自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阅读同一本书,这些不同的解读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积累下来。

当人们对一本书有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并且这些解读方式的积累又进一步催生出了新的书籍,我们就可以满怀敬意地称这本书为“经典作品”。

如果一本书只是单纯流传的时间比较久,或者是内容很优秀,那还称不上是经典作品。

这就又牵扯出一个新的角度。

人文类学科的任务就是将人们忘记了的事物(或是想要忘记的事物)存储下来,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再进行读取,还原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而书籍等文字资料不仅是人文类学科的对象与素材,还是其永恒的盟友。

因此,人文类学科的各种研究成果也大多是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如果一个人所在的专业领域变化比较快,必须时刻获取最新的信息,那么这个人自然而然地就会离书籍越来越远。甚至有很多时候,连论文出版前的同行审查都显得有些过于漫长,因此他们会选择通过论文以外的其他的途径来获取信息。

一个人越是想要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就越会觉得书籍毫无用处。

然而事实上,对人类来说,“过去”并非毫无用处,而是支撑着“现在”的重要基础。当我们迷失在浮躁之中失去了根基,或者是看不清自己前进的方向时,那些落后于时代、永恒不变的书籍就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让我们重回当下,扎实地踩在地面上。

即使人类社会中的一部分在追逐未来,剩下的部分也仍然会保持原状。而书籍就能够让这些不变的事物停留在原地,等待我们将其重新拾起来。

雷·布拉德伯里笔下的“书的意义”

雷·布拉德伯里曾经写下过一个关于书的最美的故事[35],随后又在另一部短篇小说中借人物之口给“爱”下了这样一段定义。

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人文类学科的任务——“将人们忘记了的事物(或是想要忘记的事物)存储下来,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再进行读取,还原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也是从这段话中获得的灵感。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也是想通过这段话,来告诉我们书存在的意义,以及书对我们来说有怎样的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我们已经忘记,或是即将忘记的事物。有时,为了能够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我们也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一本书只要写成,就不会再发生变化。因此,书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些碎片拾起来,永久地保存下去。

当我们需要重新找回这些过去时,当我们被自己坚信的事物背叛时,当我们从甜美的梦境中幡然醒悟时,当我们想要向曾经放弃过的可能性重新发起挑战时,书就会将它所收藏的这些碎片重新交到我们的手上。

“大家的一言一行,我都会像宝物一样珍藏起来。有些事情,你们一家人或许已然忘记,但它们却依然留存在你们心中的某个角落,组成了我。

“我可以帮助大家回想起那些已经遗忘了的事情。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再过千年万年也不会有定论。或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醒悟,原来爱就是他人身上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我们重新找回曾经的那个自己。他们一直注视着我们,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铭刻在了记忆里。当我们迫切地想要找回过去那个更好的自己,但却无法鼓起勇气时,他们就会助我们一臂之力。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意识到,这些人才是我们在寻找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