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的图尔敏模型】

① 找出对方的主张(Claim)

从对方的话或是文章中找出对方的主张。主张与事实的描述不同,会包含个人的主观判断。

例如,“X应该是Y”这种句式属于一种主张,而“A是B”一般来说则属于事实描述。但如果我们将“A是B”改写成“A应该是B”或者“我们应该把A看作B”后,原句的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句话也很可能是一种主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话语和看到的文章通常都会由多个不同的主张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单个的主张,也可以直接将结论或最重要的主张挑出来。

② 找出事实(Data)

事实与主张相反,不包含个人的主观判断。

如果一句话原本是“A是B”的句式,但是改写成“A应该是B”后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句话很可能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主张。

③ 用理由(Warrant)将主张和事实联系起来

理由可以写成“如果【事实】的话,那么【主张】”的形式。很多时候理由并没有被明确地写出来,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推测。

④ 将①~③中的分析汇总成一张图

例如,1984年的时候,为了让里根能够在下次总统选举中成功连任,里根阵营提出了一个主张,那就是“(我们应该将)里根(看作)是一名尊重女性权利的总统候选人”。对此,我们可以将主张、事实和理由的关系进行总结,如下图所示。光看这张图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该主张是否正确(在重要岗位上起用女性是否真的是尊重女性的权利?)。此时,我们就需要进入下一阶段,那就是“具体的图尔敏模型”。

【具体的图尔敏模型】

⑤ 寻找理由的佐证(Backing)

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理由的佐证。有了佐证,理由才能够成立。

在大多数情况下,提出主张的人不会将佐证明确地说出来或是写出来,大家可以谨慎一些,找到一个最站得住脚的佐证。

⑥ 想一想该主张在什么条件或是情况下不成立(例外Rebuttal)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主张就像数学中的命题一样,不可能全部成立。几乎所有的主张都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立,但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无法成立。换句话说,当满足某种特殊条件时,该命题就变成了伪命题。

⑦ 对该主张的可信度做出评价(限定词Qualifier)

想一想该主张成立的概率大概是多少。是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成立,还是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能够成立?用一个限定词来做出评价。

⑧ 将①~⑦中的分析汇总成一张图

主张、事实、理由、依据、例外和限定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里根阵营的依据(Backing)是“由于里根总统此举是对女权团体的主张表示了支持,因此他很尊重女性的权利”。而“女权团体”一方则提出了反驳,认为里根总统对其提出的其他要求一直持反对态度,例如女性堕胎的权利一直未能得到法律的承认。这一反驳使得里根阵营主张的可信度大幅下降。

图尔敏对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研究

当我们想要判断一条消息的真实性时,可以使用时间层级矩阵表,而当我们想要判断一个主张是否能够站得住脚的时候,就可以用图尔敏模型来进行分析。

图尔敏模型最早出现在1958年出版的《论证的使用》(The Uses of Argument)一书中。该书是一本讲述非形式逻辑的哲学书,作者斯蒂芬·图尔敏是一名哲学家,师从维特根斯坦,曾与阿兰·雅尼克共同撰写了《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58]一书。

图尔敏的父亲爱好历史,在他的影响下,少年时代的图尔敏经常会阅读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的著作。科林伍德提出了一种名叫“问答逻辑”的哲学,将人类的思考看作由“问与答”构成的历史进程。

图尔敏在迈入学术界前,还曾经学习了物理学,在二战中担任过雷达技师。这些经历和科林伍德的影响都为后来图尔敏模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图尔敏的同事和一些科学哲学家都在努力想用新的形式逻辑学来构建科学哲学,但图尔敏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大家的关注点过度集中在了逻辑和形式上的物理学,完全没有想过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如何去解决。因此,图尔敏选择将日常生活中理性和逻辑的运作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图尔敏的同事们通常会在研究中使用逻辑学和数学的模型。在逻辑学和数学的世界中,任何人只要以一个共通的前提(公理)为起点,按照某种法则进行推导,就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共同的前提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大家的前提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有争论的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本无法做到像实验科学那样,收集到足够的数据,来确保自己主张的可靠性。但与此同时,这些主张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言乱语。平时人们对事物的种种争论可以说是“良莠不齐”,有的有理有据,有的则根本经不起推敲。而我们会认真地去对这些论述的可靠性做出判断,同时也会努力去提升自己论述的质量。因此,像演绎法和归纳法这样专门用来研究数学和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很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理性判断,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尽量做出合理的判断

图尔敏是从法学中得到了构思新方法的灵感。法律界的专业人士——例如在法庭中唇枪舌剑的律师——会站在不同的前提下,基于证据和理由来展开自己的论述。即使是没有板上钉钉的证据(事实Data),也必须想办法将事情了结,得出一个结论。这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某件事进行讨论、做出判断的模式可以说完全相同。

与数学命题不同,无论是法庭上的辩论,还是用其他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时的讨论和判断,都无法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普遍成立。它们只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让当事人感到满意(或是尽量减少当事人的不满)。因此,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会尽最大的努力,当场通过讨论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否则就算好不容易双方达成了一致,法官做出了判决,也可能会在之后被旧事重提,甚至彻底推翻。这样的事情一旦频繁发生,就会使契约和法律判决的权威性产生动摇。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可以称得上是逻辑学的始祖,他曾经研究过人是如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并将这一过程称为“实践智慧”(Phronesis)。

在英语中,法律学所对应的单词是“jurisprudence”(juri法律+prudence实践智慧),也就是说,法律学的本义就是指“法律的实践智慧”。

图尔敏所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理性的运作也同样属于“实践智慧”。图尔敏模型就是将实践智慧系统化、标准化、流程化后所得出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任何人都能够将实践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