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陆河老家有腌一种菜,叫咸菜。用的是一种我们当地叫“大菜”的菜,其他地方叫芥菜,腌完有点类似酸菜鱼里的酸菜。

这个咸菜怎么腌制的,我想不出来很多细节了,印象中是一个大瓦缸,把大菜和盐还有其他调料一层一层地混在一起,总之要盖上盖,用石头压下去。也记不清有没有封起来。但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大人叮嘱,腌好后开咸菜缸时不要靠太近,别被烫到,这应该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大意是腌制后,沤久了,里面发酵,会产生热量,开缸时,热气会冲出来,别被呛到。

酿酒的人会用手去感受酒缸的温度,如果酒缸温度太高,酒就会发出酸味;温度太低,酒就会发酵较慢或者是不发酵。

这跟我们中医看病很相似,把手搭在脉上,有时候不是感觉脉动,而是感受温度。如果内有热的人,你能感觉到从诊脉处的皮肤深层有热量一点一点地往外渗出。如果内有寒的人,你能感觉到那寒气透过皮肤从指尖钻入医生的手指。

你能感觉到一种热气由内而外,想要出来吗?我曾经写过一例肺炎,其实那个肺炎患者的症状,更像是寒邪、热邪及痰混合在一起,包住了肺,就像是咸菜或酒料一样,闷在里面发热,让肺里面产生的热无法出来,从而出现了憋喘。说白了,就是寒包火在肺。麻杏石甘汤里的麻黄就是解外寒,石膏清里热,只要把里面的热透出来,一来二去,肺就恢复了正常。

之前我写过湿退热出的病理——就是湿包住了热,把湿化开了热就会从里面出来了。这个热可以从四面八方出来,比较常见的就是皮肤起疹子。

那你怎么确定这个人的身体里面是有热?而不是得了一个新的皮肤病?其实有好多途径去判断。

第一点是看脉象,就是跳得快,或出现了滑,或濡数,然后脉处的温度比较高,有热慢慢地从皮肤深层透出来。

第二点是看舌象,一般舌苔比较厚,这就是湿重,因为湿把热包住了,热出不来,热气上攻到舌头,舌头就会热胀,胀的表现就是鼓起很多小红点,即红刺。

第三点是一般伴随口臭,咽红,或扁桃体慢性肿大。

第四点是这个以上几点都有了,如果心中还不确定,那就让患者躺下,用整个手掌放在患者的胃脘处,感受一下肚皮的温度,是不是有热渗出来,如果是,则意味着肠道的温度过于高。

还有几点就不细说了。

通过以上几点判断了患者有热在内的话,那么原则上就是需要透热了,把湿化开让热出来,不要管是什么病名,就是内有热要放出来。

不放出来热,它就会在里面作怪,会让人睡不安,出现流鼻血、喉咙痛、长痘痘、口臭、皮肤油腻、M型脱发、手心热等症状。

以前,看过一个小朋友,他得荨麻疹很久了,平时靠吃西药控制。

家长带着他到了我这里想试试中药。他除了荨麻疹,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

睡觉前畏寒,盖被即盗汗:这看起来是一组矛盾症状吧?怕冷,是表层有湿邪,湿是阴邪,所以怕冷;一盖被就盗汗,那是里面有热,这一盖被,就更热了,不出汗散热,那怎么散热?只能是盗汗,这就证明外湿内热了。这个湿包热的人,最容易出现冬天手脚冰凉,夏天手心发热,不能盖厚被,一厚就胸闷恶心。

打鼾:胃经和大肠经在迎香交接,胃肠湿热就容易堵在鼻。

腭扁桃体肿大:胃经经过咽喉,有热就容易肿大。

手指脱皮:一般是有湿,我在有些文章里论述过。

喜吃肉:会造成胃中有热或湿热。

肛周瘙痒:这个就是大肠湿热甚至入了血分。

舌淡红苔薄,脉滑肤热:你看,这不还是有热嘛?

我给开的甘露消毒丹加味以化湿透热,让他吃了一周。

幸好在开药的时候我交代过,吃了这个药瘙痒肯定会加重。他妈妈问我如果太痒了,能不能吃西药。我说如果能熬过去最好,但是如果痒得不能睡觉,怕影响学习的话,吃也可以,反正我这里给你慢慢透发——这个小朋友吃了药以后,果然如我所言,身上的瘙痒越来越重。

因为有交代的缘故,他妈妈没有慌。

接下来,小朋友的胃口就开了,肛周的瘙痒缓解了。

我还是有点不放心,小朋友复诊时,我确认一下脉,是滑脉,而且皮肤往外渗热,里面肯定是热。于是我在原方的基础上,再加强凉血透热。

后来复诊时,她妈妈说:“范医生,我听了你的,就决定要扛过去,发得很严重。”如果前面我没有交代的话,家长一定会找我算账的,普通人肯定会以为我治坏了。他妈妈给我看照片。他的皮肤肿起了一大片,又红又痒,好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可以说是很痛苦的。最后他连嘴唇都肿起来了,就跟电影《东成西就》里“欧阳锋”嘴上挂的那两根香肠一样。

我安慰道,贼不走空的,一定要带点什么东西出去的,这个热要出去肯定要让你难受一下的。我见了太多排病反应了,有人发红丘疹,有人发荨麻疹,有人流鼻血,有人燥热失眠,有人喉咙肿痛,有人发高烧到40℃,有人全身皮肤像蜕皮,有人腹痛拉黑水、酸臭水,有人关节突然作痛,真的太多了,你这种也算是严重了。

他妈妈说,熬过去了后,虽然这两天还发荨麻疹,但程度轻多了,就零星的一些;手指脱皮好多了;打鼾也轻了很多;原来是早上起来咳嗽、咯痰的,也不怎么咳了。

可是我把了脉以后,发现还有热没有透完,于是给他继续透热。我又给他开了一周的药。

我再次给他强调了要忌口,不要吃太热性的东西,也不要吃黏腻难消化的食物。

只要能够忌好口,加上我开的药物助攻,相信很快就可以好。

这个透热现象有点类似瞑眩反应,也可以理解为排病反应,但是很多初学者不一定真的理解排病反应,反而把一些副作用当成了排病反应,从而耽误了病情。

比如一些本身就是热证的人,吃了热的药,出现了流鼻血,那么这个就是副作用了;反过来,一些本身就是热证的人,开了透热的凉药,本身是治疗出鼻血的,却反而出现了流鼻血,那么这个多半就是透热反应或都说排病反应了。

怎么鉴别,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之后,才能慢慢地体会到这个问题的核心,不是文字上的阅读能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