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③,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⑤;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⑥。

注释

①宠辱若惊:得宠受辱都如同受到惊怕。陈景元说:“宠者,谓富贵庆赏诸吉也。辱者,谓贫贱刑罚诸凶也。”平常人受正面激励(宠)和负面刺激(辱),一定会动心受惊。因为人有形骸生死随身而行,为它们不得不牵肠挂肚。

②贵大患若身:这句恐怕是《道德经》中能进前三的最难解释的话之一。第一种解释是任继愈先生的:“把患得患失像生命一样看重。”第二种解释是陈鼓应先生的:“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患一样。”第三种则是大多数人的解释:“为什么把得失看得如生命一样重要呢?”按照前后文以及诸位大家的解释,我们将其解释为“过分关注身体似的一惊一乍(和得宠受辱一样)”。

③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王弼解释道,按照老子辩证法,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受宠想到有辱,所以惊。憨山德清认为,你以为受辱为下、受宠为上吗?其实,受宠也为下,比如一个臣子,国君宠他给他酒喝,他必须拜谢,撅着屁股跪拜,接受宠爱的过程其实是受辱的过程。如果不得国君的酒,那也不必撅屁股拜谢,所以受宠也是受辱。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憨山德清说:“然身,乃众患之本,既有此身,则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皆归,必不可免。”如果无身,那就没有患。

⑤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其实是忘身的态度。司马光说,贵重天下的人,天下也贵重他,爱利天下的人,天下也爱利他。所以圣人贵爱天下,其实就是贵爱己身。

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其实是贱身的态度。

译文

得宠和受辱都让人惊慌失措,如同过分关注身体状况似的一惊一乍。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到宠爱是美好的,得到侮辱是压抑的,但得到宠爱让人惊喜,得到侮辱让人惊慌,都是惊心,让人激动,所以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有灾难、祸患,正因为我们过分关注自身,如果不过分关注自身,还会有什么病痛灾祸呢?所以,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有资格被天下人寄以厚望;用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能接受上天托付的治理天下的重任。

度阴山曰

脑子最重要,这条信息是脑子告诉你的;宠辱很重要,这条信息是身体告诉你的。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善于清谈,自认在世诸葛亮,大家碍于面子,也都吹捧他。350年,东晋北伐,简文帝让殷浩当前锋,殷浩丑态百出,接连遭遇失败,最后孤身一人逃回国。

桓温早看殷浩不顺眼,连上奏疏指责北伐败绩,简文帝于是把殷浩贬为平民,并指定他待在一个小县城,实际是软禁。殷浩被贬后,装出一副看破红尘的从容模样,但内心深处,仍惦记着荣华富贵,常常有意无意地用手指在空中划着“咄咄怪事”字样。

许久后,桓温控制了东晋,成为实际的帝国元首,大概是人走到高处后,都会对从前做过的激烈的事拨乱反正。桓温突然想起了被软禁的殷浩,于是给他写了封信,请他出山做尚书令。

殷浩看完桓温的信后,不敢相信是真的。由于幸福来得太突然,他一度晕厥。醒后再看,泪流满面。当初让他受苦的是桓温,如今要让他享福的还是桓温,他心中可谓百味杂陈、波涛翻滚。

他马上铺开纸张,给桓温回信。问题来了,按常理,他只要回复“非常感谢”即可,但是,他想得太多了。

他想到当年和桓温是有矛盾的,而这次桓温不计前嫌提拔自己,在信的内容上应该注意一些语气什么的,否则惹恼了本就关系一般的桓温,这次出山说不定就泡汤了。

有了这层考虑,殷浩患得患失起来,总觉得自己写的回信有不妥之处,于是将写好的信拆了又封、封了又拆,不断修改甚至重写,如是反复了十几次。这种神经质的行为最后把殷浩搞得恍恍惚惚。就在这恍恍惚惚中,他竟然将一张白纸装进信封让人带走。

十二分地谨小慎微、全力周全换来的竟然是装错信的乌龙,殷浩这命运是真悲惨啊!

如你所知,桓温收到这封空白“天书”后,非常恼火。他愤怒地说道:“我好心好意请你出山做官,你却弄张白纸耍我!我要让你此生永为平民。”

殷浩到死也没有得到桓温的回信,当然就不可能有做官的事情了。殷浩为何会闹出装错信的乌龙?老子的答案就是,宠辱若惊。所谓宠辱若惊,通行解释是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震动,形容人特别在意得失。人为何在意得失呢?

老子的解释是,因为咱们有肉身。这个思维链条就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有肉身,肉身要活下去,它或有意或无意让我们始终为它提供物质原料。当我们得到物质原料时,身体会传递给我们欢喜,于是我们欢喜;当我们失去物质原料时,身体会传递给我们痛苦,于是我们悲伤。得到宠爱意味着得到物质原料,被侮辱意味着失去物质原料。所以,无论是失去还是得到,都会心动,也就是宠辱若惊。

老子希望人不要宠辱若惊。第一,受到侮辱,人格一定受到打击;但受到恩宠,人格同样会受伤害,因为恩宠只能是从社会地位高于他的人那里获得。所以,受宠的人必然在赏赐者面前诚惶诚恐,像狗一样。第二,当我们宠辱若惊时,就已经明示了别人,我们是有弱点的,是可以被收买或者被打击的,我们是既吃软又吃硬的。

那么,如何做到宠辱不惊呢?

第一,遵从辩证法。有人说,我可以通过各种特殊训练使自己达到受宠不喜、受辱不悲。这当然也是个方法,然而你心中还是有宠辱的概念,老子的办法是取消宠辱的概念,把自己置身宠辱之外。或者说,按辩证法,你不要确立什么是辱,那自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宠。反之,如果你不确立什么是宠,那自然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辱。

你就像不识好歹的傻子,当别人侮辱你时,你心不动;那么当别人恩宠你时,你心很可能也不动。当你对别人的恩宠无所谓时,对别人的侮辱,也不会太放在心上。这就是老子对辩证法的釜底抽薪秘诀:不确立一方面,自然不会产生这方面的对立面。理论上,你永远都是个宠辱不惊、不悲不喜的中立者,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者。

第二,将肉身置之度外。宠辱感是肉身带来,你越为它服务,它越让你的宠辱感深刻。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如果你不为它工作而是为别人工作,那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宠辱感。所以,将肉身置之度外,就是不为它工作,不关注它,把自己扔到为人民服务的汪洋大海中,会让你肉身不烂,灵魂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