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①;智慧出,有大伪②;六亲不和,有孝慈③;国家昏乱,有忠臣④。

注释

①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老子想象出的最初社会中人和人没有矛盾,没有斗争,大家处于自然、自由的状态,它是老子理想社会的最高原则;仁义是儒家的旗帜,仁是爱人。大道如同太阳,仁义如同烛光。太阳在时,烛光微乎其微不可见,太阳消失,才见烛光。老子不是拒绝仁义,他提倡的“慈”就是“仁”,他提倡的“果”就是“义”。苏辙说:“大道之隆也,仁义行于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废,而后仁义见矣。”

②智慧出,有大伪:李隆基说:“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

③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即父子、兄弟、夫妇。黄茂材举例说,舜的老爹、继母总想害死舜,舜总是以仁心对待,大家这才知道了舜是大孝子。

④国家昏乱,有忠臣:黄茂材认为,商纣王时代昏乱,才有比干这样的忠臣。

译文

大道破坏,社会出现矛盾和斗争,才有了拯救这些弊病的仁义;出现矛盾和斗争后,人们就需要用小聪明取得胜利,小聪明的出现带来了欺骗、奸计等诈伪;六亲之间出现了矛盾,才有人要求父慈子孝;国家混乱后出现“不忠”现象,才有了所谓的“忠臣”。

度阴山曰

魏斯(魏文侯)常常和大臣们饮酒谈国事。一次,他喝多后感慨道:“我怎么就没有豫让那样的臣子呢?”

豫让是晋国权臣智伯瑶的家臣,智伯瑶被赵襄子击杀后,豫让多次刺杀赵襄子欲为主人报仇,是被司马迁高度赞许的人臣之一。

魏斯才发感叹,大臣蹇重马上说:“大王,您应该罚酒一杯。”

魏斯很奇怪地问:“为什么?”

蹇重回答道:“命运好的父母不知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忠臣。大家知道豫让是杰出的臣子,说明他的君主不怎么样,您觉得呢?”

魏斯恍然大悟,自罚一杯后说道:“没有管仲那样的臣子,才会有豫让那样的功劳。”

魏斯的意思是,如果有管仲这样的臣子在,就不可能发生君主被杀的情况。君主不被杀,当然就不会出现豫让复仇的事,自然不会有刺杀的功劳。

与“蹇重论”类似的是魏徵的“良臣忠臣论”。魏徵对李世民说:“古代尧和舜的臣子稷和契是良臣,而商纣时的比干则是忠臣。良臣不只会使自身享有美名,还会让君主有好声誉,从而让国家昌盛。忠臣不但会有杀身之祸,也会让君主落得一个昏庸残暴的罪名,最终,国破家亡。”

在老子看来,自然而然的事物如果被我们特意强调、高度关注,那就证明从前的平衡状态已失衡。

蹇重说,命运好的父母不知有孝子,有道的君主不知有忠臣。反之,一旦到了孝子被我们高度关注、忠臣被我们特意强调时,那一定是忠孝的德行严重衰退,失去平衡了。忠孝的德行衰退,强调忠孝的那些人就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另一些人专制。这是非常恐怖的事。

知晓一个人或社会本质的最佳方法,就看他在高度强调什么、炫耀什么。他越是炫耀什么,意味着他越缺什么。

前面我们谈到过,老子的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顶级智慧,将它运用得当,其效如神,刘备就是这方面的高手。

著名的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兵团惨败于曹操,他本人仅率二十余人逃离战场,而他的夫人和唯一的孩子阿斗被困曹营。此时,大将赵云义无反顾地返回战场。如你所知,赵将军在乱军之中杀进杀出七次,救出了老刘的夫人和阿斗。

当赵云抱着阿斗冲出重围,把他交给刘备时,刘备突然把阿斗丢到地上说:“为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众人都被感动,尤其是赵云,从此对刘备是死心塌地,绝没有半点非分之想。刘备这一举动为我们创造了一句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赵云七进七出乱军救出刘备唯一的孩子,刘备当时拿不出让赵云感动的赏赐。如果按直线思维,刘备让赵云坐二把交椅都不为过。刘备必须独辟蹊径“赏赐”赵云,于是老子的辩证法登台:用自己最爱的儿子和赵云的功勋比对,摔最爱的孩子就是给赵云最大的封赏!

如果直线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曲线式的对比,就能毫不费力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老子辩证法的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