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①,无为而无不为②。取天下常以无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王安石说,为学是穷理(探究事物的道理),为道是尽性(洞明人类善之本性)。穷理一定多多益善,而尽性必须少欲少贪,所以,为学要日增,为道要日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学是充实脑子,为道是净化心灵。王安石还说:“穷理尽性,必至于复命。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者,复命也。”
②无为而无不为:王弼说:“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什么都不做,等于什么都做了。这种境界并非唾手可得,需要在人性上的持续修炼(损之又损),最终发现人性与天道的相同处:不做等于做。
③取天下常以无事:治理天下不要生事。李隆基说,君王生事则烦劳,烦劳则百姓凋敝,所以不能安定天下。
译文
从事于学问研究,要每天都增加知识,从事于得道(通过冥想或体验的方式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要每天都减损知识,不停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境界。什么都不做就等于什么都做了。治理天下的秘诀是不要庸人自扰,倘若总是庸人自扰,一定不能治理天下。
度阴山曰
如果你不知该做什么时,至少还有一件事可以做,那就是,什么都别做。
李世民时期,接班人问题是这位大皇帝最大的心病。本来他早早就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可李承乾不知什么原因神经错乱,多次做出有违太子礼制的事情。李世民渐渐对他失望,这给了李世民嫡次子李泰一个信号,他认为自己能争取下太子之位。李承乾和李泰对储位你争我夺,斗得不可开交。
就在二人胜负难分时,李承乾决定釜底抽薪,要对老爹造反。但他没有老爹的运气,阴谋提前败露,他被废掉。李泰认为太子之位非己莫属,就在李世民面前上蹿下跳,用各种儿子应该具备的美德感动李世民。李世民正要许他太子位,可他另一个儿子李恪跳了出来,和李泰争抢,如同当年李泰和李承乾争抢一样。
李世民喜欢李泰,但更喜欢李恪,因为李恪的性格极像他。在无法做出选择时,他的那些老战友都跳出来说,您若真立了他俩其中一人,那就是在告诉皇室成员:太子之位是通过争夺可以得到的。
李世民大惊,咨询道:“到底立谁?”
众人异口同声说:“立那个从来没有争过的。”
那个“从来没有争过太子位的”正是李世民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
李治能登上龙椅,根本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为),而恰好因为他的无能(无为)。他什么都没做,但却好像做了成功者应该做的一切。
和李治有类似人生经历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他老爹康熙在位太久,九个儿子为了争夺储君斗得你死我活。经过一番血雨腥风的争斗后,斗得最狠的几人陆续出局。康熙发现,如果再这样斗下去,那他将断子绝孙。在经过精密侦察后,康熙发现老四胤禛是个怪胎。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胤禛在兄弟们大乱斗的过程中突然消失不见。所有人几乎忘记了胤禛这个人,偶尔想到他时,眼前总会浮现一个与世无争的出家人模样,雍正用念佛、抄佛经等一系列淡泊尘世尤其是淡泊政治的手法,在康熙心中脱颖而出。
康熙临死前,将大清王朝交到了这位不显山露水的儿子手中。你可以说,雍正的自我雪藏是阴谋,但它似乎更趋向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不做,等于什么都做了。
无为无不为的成功奥秘在于:有为,就必与他人争斗,与他人争斗,就必用力。用力与他人争斗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赢,二是输,你绝不能保证一定赢;无为,是不与他人争,是不用力。你也不能保证绝对赢,但从“不用力”角度言,“无为”已比“有为”技高一筹。
如果让人选择一件事,有为和无为都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率,那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无为,因为它不用力就能和用力的有为成功的概率一样。
暴力一定是恐怖的,但比暴力还要恐怖的是冷暴力,尤其是夫妻之间。倘若一方用冷暴力对付另一方,冷淡、疏远、漠不关心,那被对付的一方将生不如死。冷暴力的种种行为正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凌厉表现,看似什么都不做,其实,所作所为已罄竹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