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①。夫为啬,是以早服②。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③,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④,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⑤之道。

注释

①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是“穑”的古字,谷物成熟可以收仓。赵佶说:“保其精神而不以外耗内者,啬也。”陆佃说:“啬者,爱养之辞。”王雱说:“治人在乎正己,事天在乎尽性,惟此两者一于啬而已。”据此可知,啬是收藏、爱惜,藏而不用的意思。卢育三说,老子五千言基调就是个“收”字,它分为精神上的收和行为上的收两部分。精神上的收是无知无欲,行为上的收是去甚、去奢、去泰等。

②早服:服,复也。早复,返璞归真。

③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趁早返回道,就叫作重视积德,重视积德则没有不可胜过的。

④母:道。

⑤长生久视:长久维持,长久存在。吕吉甫说:“啬之为谓道,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也。精神者生之根,啬而藏之,则根深而生。长生者视之蒂,卫而保之,则蒂固其视久矣。”

译文

治理民众、养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啬。啬这种办法可以返璞归真。返璞归真可以积德而厚。积德而厚则能攻无不克,达到攻无不克的水平,别人就不知他的本领究竟有多大了;他便可以治理国家或创造国家,掌握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便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所谓的根深蒂固,才能长生久视。

度阴山曰

若想成功,只需懂得三点即可:收着点、悠着点、慢着点。

元朝末年,中国南方群雄并起,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人,陈友谅、张士诚和朱元璋。陈、张二人占据了中国南方最富庶的区域,实力强大,朱元璋虽占据贫瘠之地,但靠着汗水和智慧,后来居上。随着元帝国势力渐渐退出中国南方,三个政权争霸。

张士诚和陈友谅先后称王,朱元璋对“王”也有点上头。但老谋略家朱升送给他九个字: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朱元璋觉得这九个字就是老天送给他的咒语,他依计行事。在“缓称王”上,所有革命家都称帝称王,朱元璋却闷头发展,拒绝称王;在“广积粮”上,所有革命家都忙着扩张地盘,朱元璋却恢复农业生产,巩固大后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高筑墙”上,所有革命家都四处抢地盘,到处插旌旗,朱元璋则一心一意经略根据地南京,让其成为固若金汤之城。

正因为认真践行了这九字箴言,朱元璋最终击败所有对手,建立了大明王朝。

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是一种韬光养晦的策略,诀窍就在老子所谓的“啬”上。“啬”是藏而不用,是“收着点、悠着点、慢着点”。“收着点”是收敛,“悠着点”是平衡,“慢着点”是积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能做到前期的慢着点、悠着点才能在后期一击命中,然后收着点,尽量避免浪费不必要的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影片《一代宗师》中,有这样的对白:“刀为什么要有鞘?”“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在藏。”这个“藏”并非让人知道有把刀在鞘中,而是让人知道鞘中有把刀。你千万不能惹怒它的主人,让它出鞘。

不出鞘的刀,其神秘与威慑远高于出鞘的刀。事实上,当你的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你根本不必使用,不必亮剑,只需要把它放在那里,就足以让对方恐惧。而且,这种力量在不用时的威力远大于使用时的威力。正如当今世界的核武器,不用时,没有人敢惹你;一旦使用,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核武器可以不用,但绝不可以没有。“没有”和“有而不用”是两回事。没有是穷,有而不用才是啬。

你收藏的力量越大,对敌人的威慑力就越大。威慑力越大,就完全可以不必使用。所以说,小藏是为了用,大藏是为了不必用。从这点而言,核武器就是啬,其他兵器则是用。

老子哲学中,最低境界是藏而用之,最高境界则是深藏不用。深藏不用必须建立在藏而用之的基础上,藏而用之是有为,深藏不用是无为,若要达到无为之境,还是要多些有为。

有这样一则逸事,说是老舍曾去拜访齐白石,请齐大画家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幅画。几天后,齐白石交了作业:远山隐隐,峰峦叠嶂,一道急流从山涧乱石中泻出,六只可爱的蝌蚪顺流而下。

乍一看,齐白石跑题了,因为画上没有一只青蛙。但只需对画展开简单联想,就会发现蛙声和水声隐隐跃纸面,连成了蛙声一片。

这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藏”:画中藏画、藏诗,画外有画、有声。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藏”,在中国古代文人画中,经常画一条小路在绿水青山间若隐若现,而深山中只露寺庙一角,甚至是一串擦得发亮的风铃。虽然你看不到寺庙,可你知道,那里有一座寺庙。这就是老子所谓的啬—藏而不必用,已经是大用!

智者也是如此:露一角而已。对手只需知道我只露出了一角,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