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诸王已毕,乃前往封国就位。项羽见诸王各自离开咸阳到封国就位,于是也有了东归之意,遂召集众将道:“诸侯兵屯关中,决非长久之计。我想与大家率军东归彭城,驻兵于楚、淮之地,大家以为如何?”

众将皆知项羽思乡情重,便都无异议。唯新来的谏议大夫韩生不知深浅,却道:“关中外有黄河相环,内有渭、泾二水,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山河相阻,足以固守,更兼土地肥沃,周、秦皆据有此地而雄霸天下,实为兴旺之地,将军岂可随意弃之不顾?”

霸王见是谏议大夫韩生,话虽不甚入耳,依旧耐心地解释说:“此道理寡人岂能不知?然周、秦相继皆亡,说明关中王气已尽,并非适宜久留。尤其今日关中,那二世旧宫残缺破败,一片荒凉,如何能做都城?再则,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人知晓!

我意已决,休要再言!且寡人军中多有江东子弟,此时如不返回故乡,那吴、楚的父老又有谁人知道他们跟随寡人北伐,已建立了不朽的功业呢?”

韩生见霸王主意既定,知再谏无益,便不再作声。然出帐后,却又私下对人议论此事。韩生道:“人言楚人如沐猴而冠,今观项王之言,应验此言可谓不虚!”

不承想,有人将韩生的这番话告诉了项羽,项羽一听自是发怒,斥责道:“谁无乡愁?这竖儒竟敢喻楚人像戴了帽子的沐猴,胆敢这般小觑我楚人!”当下即令手下将韩生捕杀,以泄楚人的怨愤。自此,军中无人再敢戏言辱骂楚人。

霸王令手下杀了韩生,怒气未消,心里急着东归,于是便命人去未走的诸侯营寨通告,限他们三日之内务必开拔,不准再逗留关中。却又想起楚怀王仍在彭城,到时碰面终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尴尬,不如先使人前往催促他上路,免得他赖着不走。

然,挪动义帝非同小可,一般人如何能办?

项羽便请来范增,道:“请义帝去往长沙,此事别人办不来,须亚父亲自走一趟。寡人让桓楚、周殷两个同去,到了那里催促楚怀王早行,顺便将彭城重新修饰一番,以彰显本王霸气。”

范增知推不得,便道:“老夫去了之后,恐再无人敢谏。大王凡事须仔细斟酌,切不可刚愎自用行事,免得失了人心。等刘季赶赴汉中后,方可离此东行。”霸王颔首允诺。次日,范增便同桓楚、周殷二人,带上一万军马,奔赴彭城去了。

通知诸侯各营限三日之内务必开拔的文告,传至灞上,刘邦营中诸将皆不平。其时,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一班武将,更是怒发冲冠。樊哙高声嚷道:“我等以身死战,抢先入关,应居首功,却被谪于偏远之地,且巴、蜀乃暴秦罪犯谪贬之所,易入难出,我等身为功臣,却如何被封往那里!”言毕,即与周勃等一起来见刘邦。

刘邦也恼恨项羽,偏将自己封于巴、蜀二郡,心中很不痛快,见诸将来到,慷慨陈词,语言激越,于是便想召集人马,即向项羽开战。萧何闻知,急忙劝道:“巴、蜀之地虽恶,然却胜于自寻死路。”刘邦恼怒不语。

萧何见刘邦不语,遂又劝道:“巴、蜀虽为偏僻之地,却是养民招贤之所。主公如能据此地,收用巴、蜀之众,励精图治,则还定三秦、图霸天下为时不远。且经项伯调停,沛公得封汉王,辖领三郡之地,也算是个弥补。”刘邦听萧何如此说,心里稍加宽慰。又见霸王派人来催,知不可再留,叹息一声,唤来曹参,叫去收拾车仗物资、粮草辎重,整顿好各营各寨的人马,只等后天起早,便开拔上路。一面使甯昌往楚营去见霸王,只求放张良回来,一同赶赴汉中。

傍晚时分,甯昌回来,报告:“霸王不肯放张先生回来。推说:‘韩王在颍川就国,须有贤人相辅。张良本是韩国司徒,如何能离左右?自是要随了去阳翟的。’又说,恐淡了情分,答应后日让张先生随项冠替霸王来送上一程,也算有个弥补。”刘邦惊道:“他教项冠一路相送,分明是放心不下我,却使这心计。

这也罢了,如何托词相韩,来断吾臂膀!”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萧何道:“主公莫急,待见着子房先生,可亲自问他,看他有何主张。”刘邦点头道:“也只好如此。”

到了第三天上午,汉王军马齐集完备,一声号令,拔寨起行。

正值草长莺飞的四月天,天气转暖,军士皆穿单衣,轻装上路。

大队人马,缓缓往西而行。中午时分,刚好从咸阳南门外经过。

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出城来观看。一时之间,道路两旁,挤得人山人海。众将簇拥着刘邦勉强前行,见人群中,搀出十来个老者来,迎面拦住车马道:“数月以来,咸阳百姓无不巴望旧王已灭,新王能王关中。奈何今日各位大王却要抛弃我等,远走各地。真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回转,再睹尊颜?”

刘邦探出身来,道:“刘季亦愿与关中百姓共享太平。只是命令难违,无奈而去。你等暂且安生,休起异念,他日相会,亦未可知。”

众老者道:“关中百姓饱受苦难,终盼来仁厚之君。却忽要纷纷离去,怎不教人痛心疾首!”话到嘴边,哽塞咽喉,身后众人皆大哭不止。刘邦连忙劝阻道:“你等切莫如此,暴秦已除,日子总是一日好似一日。”拜了一拜,赶紧催促上路。只听得身后哭声一片,甚是悲戚。

大军正往前走,不多时,便来到城西郊外。只见平野地里,一支人马挡住去路,一面面旌旗上,都绣着个“项”字。樊哙眼尖,指着前面道:“门旗之下书生模样的,不是军师是谁?”刘邦定睛看时,果然是张良,忙下得车来迎上前去。张良见了,急忙翻身下马。两下里见过礼,拉着手便问长问短。张良先说了要去相韩之话,然后指着身后马上那个楚将道:“这位项冠将军,是受霸王之托,和张良一齐前来相送的。”刘邦便要施礼,慌得那将赶紧从马背上翻身下来,拱手作揖道:“小将项冠,不识礼数,刚才甚是冒昧,汉王休怪。”

刘邦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本将军为何要责怪!”让卢绾使军卒从后面抬出黄金五百两、珍珠一斗来,赠予项冠,道:“劳烦这一路相送,陪伴辛苦,些许财物,不成敬意。”项冠忙道:“此番相送去汉中,乃是小将职责,何用汉王破费?”哪里肯收。

刘邦却说:“将军不必多虑。纵然霸王在此,亦不会碍于人情。”项冠便不再推却,叫身后的军士收下了,又道:“小将引军马只顾在后面护送。走快走慢,由汉王决断。”喝叫军马闪出道路,让刘邦大军过去。

刘邦便请张良一同上了车辇,方说道:“军师可否一齐随了去汉中?”张良道:“非是张良不肯,只怪霸王心怀猜忌,恐我再助沛公与他为敌,故设法硬将我两个拆散。如今韩王身边亦需要人手,不容张良不去。良非铁石心肠,日后如能觅得时机,必当重归帐前,以报沛公知遇之恩。”

刘邦叹息一声,道:“军师此番离去,亦属无奈,刘季岂能强求?军师如在身侧,凡事皆可放心。从今往后,便再无依靠,如断臂膀,想来叫人心灰意冷。”张良道:“沛公何故如此?所幸霸王不听韩生之劝,执意定都彭城,却把关中留给沛公。良在此断言,不出一年,必有人出头造反。一旦中原起乱,沛公便可乘机还定三秦,出关东进,与霸王一争高下。”

刘邦道:“怎奈汉中道路极为险恶,又让章邯几个分兵扼守住,纵使有腾云的本事,也出不来。若想重返关中,势比登天。”

张良道:“沛公切莫抱怨,有道是:‘天无绝人之路’,到时自有能人前来相助。沛公且耐住性子,先将所需各事整治完备。我料汉中不过是暂居之地,多则三年,少则一二年,管教沛公昂首出关,染指中原。”

刘邦道:“真如军师所言,刘季便是熬得万千的苦,也不再有什么埋怨。不知能人何时前来?”张良笑道:“天机不可泄露,但等时机成熟,自然出现。”一路之上,又说了许多宽心的话。

刘邦犹自半信半疑,只是内心略感宽慰。

大军过废丘,至郿县。张良见离斜谷不远,便来辞行。见刘邦尚依依不舍,便道:“沛公既到汉中,须当稳定军心,厉兵秣马,等待时机。行事且不可草率,以免招来麻烦。”刘邦执住张良的手道:“军师所言,刘季句句牢记在心。今此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时相会,却叫吾忍受这份煎熬。”说罢,泪流满面。

张良劝慰了几句,又与众人作别。众人跟着垂泪,不忍分别。张良上马,回首望刘邦道:“沛公千万不可忘了张良说过的话,不可急躁。保重,保重!”打马扬鞭,往东而去。刘邦仍旧立在那里,呆呆地,一动不动。

刘邦呆望多时,觉再无希望,正要上车离去,忽见张良拍马疾奔回来。刘邦大喜,忙迎上前去问道:“莫非军师另改主意?”

张良下得马来,道:“适才有些忙乱,却将一桩要紧的事给忘了。

请沛公屏退左右,来听张良告诉。”见众人退避了,张良方说道:“霸王在鸿门宴上放弃了杀沛公的念头,是其一时‘妇人之仁’,但未曾放松警惕。如今沛公虽远走汉中,仍不足释其戒心。”

刘邦道:“如之奈何?”张良道:“此去汉中,一路皆为栈道,绵延不绝,纵贯秦岭。我这里觅得一条计策:此去南郑后可将所经栈道尽行烧绝,一来可防备诸侯前来相攻,二来可让霸王觉沛公无东归之意。待其解除戒备时,再重整人马,图霸中原。

只需如此这般,可让天下人皆以为沛公已无回还之念,亦使霸王消去所存戒心。”刘邦听了,道:“如此岂不断了回路?”张良道:“沛公只管按此计去做,将来之事,自有天来照应。”刘邦素对张良深信不疑,便不再问。张良交代后,便再次作别,道:“谨记,谨记!不可误了!”策马而去。刘邦从之,自引中军前行,直向汉中南郑进发,又令灌婴引军断后,待大军过毕,便将栈道统统纵火焚毁烧掉。

刘邦一行来到南郑西城门外,早有郦商引王吸、召欧、杜得臣、郭蒙等,领了三千人马,在城门外迎候。见刘邦从车上下来,忙一齐下马,跪拜在地。刘邦搀起郦商,仔细端详了,道:“短短数月,如隔三秋,几不能相见。且喜老天降福,赐给王佐良才,教我坐享安逸。”郦商道:“郦商力薄才疏,不足蒙主夸耀。此皆赖众人用力,方有今日光景。”大家聚在一起,好不开心。

过了几日,刘邦便唤来陆贾、甯昌,先去南郑郊外修筑坛台,择定吉日,准备举行仪式。到了那日,三军皆聚集到沔水河畔。

人马延伸九里,分布五方,各置旌旗仪仗,声势浩大。文武百官按着次序,顺位排列。刘邦由陆贾、甯昌扶上坛台,进冠冕,领玺绶,面南而坐,受群臣贺拜,即汉王位,封赐众臣。先是拜萧何为丞相,总理国中大事;封曹参为建成侯,统领武事;又封樊哙为临武侯、周勃为威武侯、夏侯婴为昭平侯、靳歙为建武侯;封郦商为信成君、傅宽为共德君、灌婴为昌文君、卢绾为常侍中。

其余各依功劳加官晋爵,封赐已毕,大赏三军。从此坐镇汉中,觊觎关中。

项羽离开戏下之前,张良送走了刘邦,刚好回至戏下,项羽便问张良道:“大军已经启程,子房为何来迟?”

张良回答说:“在下送沛公至汉中时,忽见栈道起火,途中受阻,因故来迟矣。”

项羽又问:“何人如此大胆,竟敢纵火焚烧栈道?”

张良道:“在下想可能沛公害怕诸侯相攻,故焚烧栈道以断来路。”

项羽似信非信,便派斥候前往侦查,当得知栈道果然是刘邦自行焚毁,便笑对众将道:“刘季焚烧栈道,明为防三秦,实为防我。如今栈道已焚,我不复忧矣!”却不知,此乃身边的张良所用的计谋。

范增却有洞察,劝项羽道:“主公此言差矣,此乃刘季示弱于主公,其中必有诡计;主公不可小觑,须得防范,方为上策!”

项羽却道:“平日,刘季行军打仗多仰仗于张良。今张良却已被我留在身边,如果我不让他去汉中,刘季便如同失却了臂膀,因而也不用我再费力地防范他了。”

这日,夜已深,项羽方才回至后帐,其时虞姬尚未入寝。虞姬见丈夫回来,又见其每日早出晚归,很是辛劳,便上前温和地说:“夫君连日为国事奔波操劳,也应注意劳逸结合,身体才是本钱,自己保护好身体,也免使我在家挂念。我今日在家中无事,便替你收拾几案尺牍,见其中有几篇军策,乃执戟郎韩信昔日所呈。因一时好奇,便展开阅览。细读之下,感觉此人目光远大,见识宏远,且分析形势,入木三分;讲解兵略,鞭辟入里,可谓见识非凡,卓尔不群。”

项王笑道:“夫人所言差矣。那韩信不过是淮阴一游手好闲之徒,相貌平庸,胸无大志,昔日既为乡邻不齿,又曾做过昼伏夜出的盗贼,受人所辱,被人称为‘**庸夫’。楚军攻下彭城时,钟离昧将军荐之军中,先叔知此人乃钟将军故旧,也是碍于钟将军情面,方才勉强收于军中。”

虞姬道:“古人尝云:‘能受得奇耻大辱者,必有过人之处。’我观其所呈军策,篇篇锦绣,皆有远见;字字珠玑,极备卓识。决非寻常之人所能为,实为国士之才,堪为大用!”

项王闻后大笑道:“不然,夫人此言差矣。想先叔在世之日,便常劝我‘纸上读来终觉浅’,韩信从投效军中时至今日,仍为执戟郎官,并无其他战功,故不见提拔使用。我私下也想,以先叔之明,尚且将韩信置之不用,想来先叔不差。我自谓识人、用人不及先叔,如将韩信超拔使用,则将又何以服众?”

虞姬又说:“古人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凡事不可过于拘泥,韩信虽为执戟之士,但其器质出众,又深谋宏虑,且眼下正值用人之际,宜任人唯贤,量才使用,方为上策。”

项王见虞姬执意所请,便道:“那韩信若果有大才,待其立军功以后,我定会将其酌情提拔使用。”虞姬见项王如此说,便知其出生贵族世家,对市井中人多是不屑一顾,只得作罢。

翌日清晨,项王、虞姬起床后正在洗漱,便有卫士前来报称:韩信夜间出走,至今未归,下落不明!虞姬闻之心急,说:“这执戟郎,定是昨夜被我等议得耳朵发烧,因而出走也。”项王见虞姬对他如此在意,便宽慰道:“夫人大可不必如此迷信,且请放宽心,我火速命人打探,将其找回营中便是。”

一连过了数日,奉命打探韩信下落的军士回来,向项王回复道:“我等四处打探韩信下落,均不见其踪影。只好先回来禀报。”那虞姬闻听,暗道:不好!项羽却不以为意。

韩信,确如项羽所言,有过一段“**庸夫”的经历,令街坊邻居印象深刻:昔日的一天,无赖朱二将韩信拦在街面上,成心要戏弄他,便叉开双脚指着韩信的鼻子道:“韩信,你这厮,既长了一副好身材,又读了许多的书,到如今,怎就没见你混出个人样来?偏学什么风雅,佩把剑在街市上招摇。如此做作,是否故意做给别人看?不是我小瞧你,你有本事,当着众人的面,拔剑将我刺死。若是不敢,便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此两样,你随便挑。”韩信见他如此挑衅,脑中一股怒火油然而生,正要拔剑,转念又想:“都说冲动是魔鬼。我若一时冲动,必招来牢狱之灾,毁我一生,如何划得来?今日遇上这个无赖,此乃上天安排,要我承受这场羞辱。罢!罢!大丈夫行事,须不拘小节。我韩信已忍得万般的煎熬,这点磨难又算得什么!”思虑既定,便朝着朱二,上下打量一番。又俯下身体,匍匐在地,慢慢地从他胯裆底下爬了过去。在旁边看热闹的人,全都哄笑起来。却看韩信,爬过五六步远,才慢腾腾将身体站起,拍掉身上尘土,扬长而去。

自受“**之辱”后,韩信幡然醒悟,当日回到家中,便收拾东西,打一包裹,系在背上,辞别了乡邻,仗剑直奔彭城,投军而来。走了三四天路,方寻到大营几经周折,见着项梁。项梁不看好他,便让他在中军帐前充当执戟郎官。

韩信跟随项梁大军先将章邯杀败,解了东阿之围;后因连日阴雨,数十万人马,被困在定陶城外,就在项梁大军懈怠之时,章邯军却得到增援,便于夜间偷袭项梁楚军,将楚军击垮,并斩杀项梁。韩信凭借自身的武艺,躲过一劫,转至项羽麾下,仍任执戟郎官一职,直到秦朝覆灭。其随项羽回到楚都彭城之后,暗思:先随项梁出生入死,后随项羽抗暴亡秦,然自己的官位一直只为执戟之职,虽身负不世之才,投效西楚军中数年,却一直不见大用。心中于是大忿。及打探得刘邦引军径往汉中而去,于是便趁夜逸出营中,欲往投效,以求大用。孰料,刘邦此番引军入汉中,走的乃是东路,即往汉中的一条小路,韩信不得而知,却是沿着咸阳直往西走,走的却是西路,此条道乃是陈仓入汉中的道路。也正是此番机缘巧合,使得韩信洞悉了汉中与陈仓之另一路径,为其日后率军兵出汉中打下了基础。此乃后话,暂且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