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十岁前的童年生活,在楚国的那段时间,肯定是他最难得也最安逸的时光,虽然楚国已经是朝不保夕,但是在叔父项梁的庇护下,应该也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十岁以后,国破家亡,一家人被驱赶得颠沛流离。虽然,秦始皇还没有立刻籍没他们的家产,但项羽已经失去了优渥的生活条件,甚至与叔父一起,没有了基本的活动自由。及至与项梁一起在栎阳犯了“罪”,被关入狱。多亏项梁与栎阳狱掾(相当于现在的典狱长),还有蕲地的典狱长曹咎修书说情,项梁才免于惩罚。但是,项梁那颗“不安分”的复仇之心,令他很快又摊上了杀人之罪,所以就只好带着项羽逃到吴中去避难了。这自然都是后话。
王翦灭楚回到咸阳后,就由其子王贲接替为将,再引军扫**燕国的残余。燕国的残余势力本就不堪一击,此时,又哪能挡得住秦军进攻的步伐。王贲彻底灭燕之后,顺带还将赵国的代地也攻取下来。这时,东方六国只剩下齐国还未灭亡了。
然而,齐国大臣此时已差不多被秦国所收买,而齐王田建向来又不敢得罪秦国,所以每逢邻国向其求救时,总是予以拒绝,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命于秦国,秦国就不会向齐国进攻。待其他五国被秦国并吞后,齐国成了孤国,齐王此时方才着急起来,派兵守卫西面边界,但为时已晚。
王贲率数十万秦军所向披靡,从燕国南部一直横扫到临淄。
只经数战,秦国的虎狼之师就轻易击败了齐军,一直攻入都城临淄,连齐王田建也做了秦军的俘虏。至此,秦王嬴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东征西讨,将东方六国逐个消灭,统一了全国。
这天,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盛大宴会。李斯为左相,王绾为右相。在朝廷上,李斯与王绾、淳于越等,为了“分封”的事情,展开了激辩。
丞相王绾道:“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兄弟、皇子封到那里,以保持国家稳定。”儒生淳于越十分赞同,但左丞相李斯却坚决反对。
左相李斯说道:“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封有不少诸侯国。后来,各诸侯国都互相残杀,以致连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可见分封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眼下天下初得安定,法令也渐趋统一,但仍有不少儒生不肯与时俱进,一味厚古薄今,乱发议论,并时常拿古人的教条来反对国家现行的政策,企图阻挠朝廷新政的顺利实施,并在朝野上下引起了相当混乱。如对这些行为不严加禁止,不但会影响朝廷威信,还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斯还认为:“时代不同了,治理国家也应与前代有所不同,但儒生却依然坚持实行尊古以害今的办法,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天下不但得不到长治久安,还会像东周那样招致混乱。”李斯还主张朝廷应加强皇权,由皇帝直接任命、罢免地方官员,用中央集权来管理国家。
激辩的结果,以李斯为首的新派逐渐占了上风,自然就得到了秦始皇的支持。于是,秦始皇拍板,立即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秦王嬴政自十三岁即位后,经过二十余年征战,先后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消灭,使群雄割据的纷乱局面归于一统。
一天,右相王绾与秦王嬴政商议,他认为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以泰皇最好。所以建议嬴政使用“泰皇”的称号。
但秦王嬴政觉得自己一举消灭关东六国,其业绩前所未有,亘古未见,其德可上比三皇,其功可下同五帝,不能再用“王”的号,该用更为尊贵之号才能相配。斟酌再三,最终选取了“皇”和“帝”二字连为一体,定号为“皇帝”。秦王嬴政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所以就自称为“始皇帝”。秦始皇还规定,嬴氏子孙接替皇位要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代地传下去,直到百世千世万世。秦王嬴政登基称帝时正值三十九岁,他还用战国阴阳家五德终始学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也皆尚黑色,一年则以十月为岁首,从而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长官称为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国家政事无论大小,也都由皇帝决策。接着,秦始皇又派四十万大军,平定了南方,并新置三郡;尔后又令大将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匈奴原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逐渐向南侵犯,占有了黄河河套附近的大片土地。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终于腾出手来,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前去驱赶匈奴,顺利地将河套等地区,收了回来,从而又添置了一郡,下辖四十四县。此时,秦国成为踞有四十余郡的强盛的帝国。
为防备匈奴再次南侵,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北方原燕、赵、秦三国的城墙连起来,西到临洮,东到辽东,长逾万里,史称“万里长城”。
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列国车辆大小不一,车道宽窄也不等。
国家统一后,车辆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车宽而道窄,便寸步难行。于是,秦始皇下令将车轮间距,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间距与道宽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很方便了,称为“车同轨”。当时,列国文字也各不相同,秦始皇又下令全国一律采用比较方便的书写方法,统一使用秦国文字——小篆,即称“书同文”。后来,又统一了度、量、衡制度。此后,李斯又向秦始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焚书,秦始皇对此也极为赞同,支持并命李斯起草《焚书令》。《焚书令》中规定:“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另外,又规定,除医药、种树、农耕等书之外,凡家藏有《诗》《书》及百家言论之书者,皆要办罪;对于引用古代制度批评现行政策者,也要满门抄斩,引出了著名的“焚书”事件。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翌年,可说是焚书的延续,但起因却不相同。秦始皇身为九五之尊,率有天下,为了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并请方士去寻觅仙药,方士侯生、卢生因而极受秦始皇之宠爱。孰料,侯生、卢生两人并不以秦始皇信任为荣,反倒常在背后乱发议论,并指责秦始皇生性残暴、凶残好杀。秦始皇闻讯后十分生气,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众,便令御史派人去抓侯生、卢生,但二人由于提前得到了消息,早已逃之夭夭。
秦始皇见没抓到卢生、侯生二人,大为恼火,命人再次细查,又发现咸阳城还有数百儒生,也同侯生、卢生一样在背后私下议论自己,当下更是恼怒万分,便对臣下说道:“我不曾亏待这些方士,但他们却在背后乱发议论,甚至还背叛我。这些方士在咸阳还有不少,肯定也和侯生、卢生一样,经常散布流言,造谣惑众,此次一定要将他们彻底查处。”于是,秦始皇就派御史把咸阳城内的方士全都抓来拷问。书生们被抓后,岂经得起拷打,初时还大喊冤枉,一个个被打得皮开肉绽时,便个个承认。
御史于是命人逐个对其进行审问,儒生们便屈打成招,东拉西扯地供出了一大批无事生非者。当下,秦始皇下令把这些儒生全都杀掉。监斩官见秦始皇怒气冲天,便将书生们全部驱赶到一个深谷之中,从上面抛掷石块,最后把石谷填满,于是这些书生也都被活活埋于深谷之内,共计有四百六十余人。接着,秦始皇又下命令,将犯禁较轻的儒生流放于边境蛮地。史家后来将此事称为“坑儒”事件。
秦始皇将儒生活埋之后,一直余怒未消,文武大臣见始皇帝刚愎自用,且又正在火头上,故谁也不敢去劝谏。始皇帝的长子扶苏先是为儒生求情,但没得到父亲同意。儒生被活埋后,扶苏觉得父亲此举实在过于残暴,于是壮着胆子劝谏道:“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施暴,恐怕会引起**。”秦始皇见儿子扶苏也反对自己,遂将扶苏大骂一顿,令其离开咸阳,到北方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与蒙恬、王离一起率军戍守边疆。
秦王嬴政创立了“皇帝”尊号,自称为始皇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直接控制下,建立起了自中央至郡县的整套官僚机构。后来,秦始皇又以秦国原有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某些法律条文,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法律。后来,秦始皇又将原六国贵族豪富十二万户迁至关中、巴蜀等地,严加管束,以防其复辟,同时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除了给朝廷军队使用以外,都熔化并铸成十二个二十四万斤重的巨大铜人和一批大钟。在他看来,将天下所有兵器全部收缴,有人再想造反,也就难以得逞了。
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文武大臣仅有参政议事权而已,并无决策的权力;中央则主要设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军事;又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并在全国修建驰道、直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户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原诸国所筑长城基础上又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侵。与此同时,秦始皇又施行残暴统治,大量征发劳役,大建宫室园林和陵墓,坑杀儒生,烧毁书籍,激起了儒生和天下民众的普遍反抗。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 年),秦始皇又带大队人马巡视。一天,巡游队伍行至博浪沙,正在缓缓向前,猛然间“哗”
的一声巨响,一巨大铁锤蓦然飞来,顿时将秦始皇的座驾后面的副车砸得粉碎。此次行刺主谋便是韩国世家子弟张良。
车队停了下来,武士们急忙四处搜查,但刺客早已逃逸。经此一事,秦始皇恼怒万分,立刻下令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搜查,定要将行刺的人捉拿归案。但足足搜查了十余日,仍未能搜到行刺的人。
秦始皇暴政苛刻残忍,天下百姓无不敢怒不敢言,生怕祸及于身,所以就连名闻天下的“商山四皓”也隐居起来,生怕遭到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