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纪,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对峙的时期。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称为南朝;北方则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称为北朝。这便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中国民间诗歌繁荣发展。不过,由于南朝和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南朝民歌婉转,北朝民歌豪放;南朝民歌多反映爱情,北朝民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风俗。

南朝民歌

现存的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中,这是宋代的郭茂倩编撰的一部诗歌总集。南朝民歌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吴歌,二是西曲。吴歌现存326首,以江苏南京为中心;西曲现存142首,分布于湖北江陵、襄阳到河南邓州一带区域。除此之外,现存的南朝民歌还包括18首神弦曲,是百姓祭神的乐歌,同样兴起于南京。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情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南朝民歌诞生于商业城市中,创作者多是市民、生意人、歌女,比较看重享乐。此外,现存的南朝民歌都是朝廷的乐府机构采集、保留下来的,这些机构采集民歌的出发点完全是为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偏重于情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情歌中有描写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有描写女子相思之苦的,有怨恨男子薄情的,有描写离愁别绪的……在艺术特色方面,南朝民歌多是小格局,五言四句,只有极少数篇幅较长。在情感的表达上,南朝民歌显得十分含蓄、温婉,与北方的粗犷豪迈迥然不同。在语言的运用上,南朝民歌清新自然,既有质朴的方言口语,也有对书面语娴熟、巧妙地应用。利用汉语谐音构成双关隐语,是南朝民歌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技巧。如有“丝”和“思”、“藕”和“偶”、“莲”和“怜”等构成的双关语等,这使南朝民歌在表达感情时显得更加含蓄、婉转。

在南朝民歌之中,文学价值最高的当属《西洲曲》。这是一篇描述女子相思之情的抒情长诗,中间穿插着对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和女子内心活动、仪容、服饰的描绘,层层递进,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情感色彩,表达技巧相当娴熟,被后人盛赞为“言情之绝唱”。

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现存大约70首,大多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下来。现存的北朝民歌虽然数量有限,内容却比一味描写男女爱情的南朝民歌丰富得多,其中既有像《敕勒歌》这样描述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和风光景色的,又有描述北方民族崇尚武力和豪迈个性的,既有描述爱情婚姻的,又有像《木兰诗》这样描述战争徭役之苦的。

在艺术特色方面,北朝民歌句式多样,不光有五言诗,还有四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北朝民歌在表达情感时,比不上南朝民歌细腻、婉转,但是其率真、粗犷的表达方式也别有一番风味。在语言的运用上,北方民歌显得朴实无华,毫不矫揉造作,比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寥寥二十余字,用词朴素,似乎只是随口吟唱,却已描绘出了一幅完整、生动的草原风光画卷,成为千古绝唱。

北朝民歌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最早诞生于北朝民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木兰诗》运用了大量排比、对偶、比兴、叠字、夸张、比喻等手法,其中既有朴实无华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虽然可能经过后人的加工,但仍保持了浓郁的民歌特色。另外,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内容时做到了繁简得当。该诗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跨度都非常大,写起来会相当烦琐,但作者经过恰当处理,详写了出征前和出征归来的情景,对行军打仗的过程只写了寥寥三十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字数虽少,却已将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都是《木兰诗》传诵千古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成功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她善良、坚强、果敢、英勇、质朴、高洁,特别是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封建社会,她的形象显得尤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