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部题为《世说新语》的文学作品,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事。这部作品在当时最特别的一点是,它是一部小说。究竟什么是小说?小说的源头又是什么呢?

“小说”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庄子》中,不过是指琐碎的言谈,完全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小说。东汉时期,班固在《汉书》中写道:“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bài)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这里的“小说”才和通常意义上的小说意思相近了。小说其实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

要追溯小说的源头,得从先秦时代说起。上古神话是小说的重要起源,上古神话虽然简略,却已具备了人物和情节这两大小说要素。春秋战国时期,《孟子》《庄子》《韩非子》等散文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寓言故事,其中部分人物个性鲜明,小说的味道已开始展露。而汉代的《史记》《汉书》,西晋的《三国志》等史书,其中描绘的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是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叙事经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笔记盛行,里面记录了很多奇闻逸事,同样是小说的一大起源。

中国的小说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汉书》中曾提及多部小说,可惜都已失传。小说《神异经》的作者标注的是西汉的东方朔,但实际上很可能是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写的。其他标注着汉代作者的小说,如班固的《汉武帝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也都是相同的情况。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十分兴盛,总共出现了大约50部小说,共同的特点是篇幅都比较短,叙事非常简略,人物刻画也不够深入,缺乏细节描写和艺术加工,与真正成熟的小说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过,这段时期的小说依然具有相当大的文学价值。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可分为两种类型: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顾名思义,就是记述神仙鬼怪故事的小说。志怪小说的盛行和古人迷信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古代科技落后,迷信思想盛行,方士大力宣扬仙术,再加上东汉时期出现的道教和从国外传来的佛教,都为志怪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搜神记》。这是东晋史学家干宝编撰的一部小说集,记录了四百多个故事。其中有些故事曲折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统治阶层的残暴,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尤其引人注目。比如《韩凭妻》一篇,描述韩凭的妻子被权贵霸占,韩凭被逼自杀,他的妻子随即也自杀。两人死后,有两棵大树从他们的坟前长出来,彼此纠缠在一起,一对鸳鸯在树上悲鸣。

志人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另外一种小说类型,数量仅次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是记述人物言行和历史人物传闻逸事的小说,可分为三种类型:笑话、野史和逸闻逸事。

笑话的代表作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邯郸淳编撰的《笑林》,其中收录的全部是幽默诙谐的故事。野史的代表作是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这是一部描述西汉野史的小说集,“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就源自这部小说。逸闻逸事作为志人小说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代表作繁多,其中文学价值最高的非《世说新语》莫属。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撰的,其中关于魏晋名士逸闻逸事的记载,为研究魏晋上层社会风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世说新语》拥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几乎所有魏晋名人,从帝王到隐士的逸闻在其中都能找到。《世说新语》在描绘人物时,堪称入木三分,往往只用寥寥数字,就能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虽然还不够成熟,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意义非凡。它在叙事手法、人物刻画和细节描绘方面,都为之后的小说写作积攒了丰富的经验,而它数目繁多的作品,也为之后的小说、戏剧等提供了大批素材,特别是《世说新语》和《搜神记》,俨然成了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