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听到一个8岁的小孩或一个老年人在说话、穿衣以及其他行为举止上像个20多岁的人,是多么奇怪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衰老是一个纯粹的生理过程。但是与生物学一样,与年龄相关的沟通特征能够切实反映出背后的文化因素。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如何“做”不同年龄段的人,包括穿衣、说话以及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就像我们要学习如何在生活中扮演其他人一样。
不断变化的文化假设塑造了年长者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年长的人被认为是明智的、有成就的,甚至拥有神奇的力量。但有时候,他们又被视为“累赘”,不断地被提醒着死亡和衰退的威胁。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下的西方文化非常尊重年轻人,而对老龄化的态度和谈论更多是消极的。总的来说,40岁以上的人在媒体上被描述为失去魅力、无聊透顶和健康程度每况愈下的可能性是年轻人的两倍。而6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女性,在媒体上出现的比例明显减少。然而,研究数据却呈现了一个不同的结果:60多岁的人和20多岁的人一样快乐。
对衰老的不友好会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尽管皱纹和灰白稀疏的头发不一定意味着能力下降,但它们仍然会被这样解释并造成明显的影响。某些人认为自己与老年人的沟通有代沟,无法与他们正常互动。当他们沟通时,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使用简单的语法和幼稚的词汇,增加音量、降低说话速度以及不断地重复,这些其实都是改变过度的例子。即使这些沟通方式出自善意,它们也会产生有害影响。被视为能力低于同龄人的老年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既老又无能。而挑战这种年龄歧视的做法又会让老年人陷入两难境地,直言不讳可能会被贴上脾气暴躁或尖酸刻薄的标签,无意间又会强化老年人脾气坏的刻板印象。
当不同年龄段的成员在一起工作时,沟通会出现挑战。例如,与前几代人相比,“千禧一代”往往不太想在工作中建立私人联系。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基于团队的组织中的代际困难。“千禧一代”也比前几代人更需要肯定的反馈。因为他们对成就有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得到明确的指示来正确完成工作,而不是在工作时被步步紧盯。完成工作任务后,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表扬。对于“婴儿潮”一代[6]的老板来说,这种指导和反馈令人讨厌。依照老板的经验“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也就是说没有人通知你搞砸了便是最好的表扬。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但当这些共文化的成员之间有不同期望时,沟通就可能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