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距离现在不算很远,明朝文人又特别喜爱著书立说,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真是浩如烟海。现只能择其大要介绍如下。
(一)明代基本史籍
1.编年体撰著
(1)《明实录》:3045卷。按照明代通例,历朝实录是在新皇即位以后指定大臣为总裁和监修官,组织翰林院官员撰修前朝实录。实录按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事,所收史事范围见自《太祖实录》起历朝实录前面的《修纂凡例》。材料来源是内外臣工的奏疏和皇帝的谕旨,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成。由于明代的档案绝大部分都已毁灭,《实录》就成了我们赖以了解明代基本史实的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说它最完整,是相对其他史籍而言。建文一朝就没有《实录》,朱允炆在位四年期间的朝廷和地方活动几乎是空白,被明成祖以洪武三十一年至三十五年的年号他自己进行靖难之役的军事活动代替了。《熹宗实录》因为记载了大学士冯铨追随宦官魏忠贤的劣迹,清初冯铨应征出仕,利用职权把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六月共13卷《实录》偷出销毁。崇祯十七年明朝覆灭,崇祯朝自然没有按例修撰的《实录》,现在《明实录》中收的《怀宗实录》是清初明史馆的人依据残缺邸报等资料草率编出的。关于《明实录》的版本,首先要指出它的进呈原本并没有保存下来。明朝惯例,各朝《实录》修成以后要用端楷誊清,反复校对,然后举行进呈仪式,原稿全部焚毁。这样郑重其事修成的国家大典不仅不会发生缺漏,连错字也极少。《实录》的原本属于金匮石室之藏,严禁外传。明朝中期以后,禁令虽未取消,但管理上逐渐松弛,有些在内阁和翰林院任职的官员就利用职务上的方便私自借出组织书手抄写。于是,作为中秘之书的《实录》在少数官宦人家里也有了抄本。目前常见的《明实录》有两种影印本:一种是日伪时期影印的南京国学图书馆藏本;另一种是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依据几个抄本经过选择之后影印的,后面附有《历朝圣谕录》《崇祯长编》《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和校勘记。后者比较完整、准确,便于利用。
《明实录》是研究明朝史事必读的书籍。《明实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限于体例,记载的史实偏重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重大活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反映得比较少,这对于建立能够反映明代各个领域的新明史自然是个不足之处。二是《明实录》虽然名为《实录》,也有不少歪曲事实真相的地方。例如《明太祖实录》初修于建文年间,靖难之役以后,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两次重修《太祖实录》,羼入了一些伪造的史料借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尽管如此,《实录》毕竟是明代最基本的一部史籍,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确凿时间都可以从《实录》中查到。
(2)《国榷》:明末清初谈迁编撰,104卷,卷首4卷,共108卷,有中华书局排印本。这部书是作者以《实录》为主,参考了其他材料编成的,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者从青年时代起就立志修撰一部本朝历史,明亡以后他因对故国的怀念更加发愤著书,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作者不避艰难,想尽办法搜罗材料,终于完成了这部明代编年史巨著。书中纠正了一些《明实录》隐晦失实的地方,保留了建州女真的史实,依据邸报等资料把崇祯一朝史事排列成篇,对于研究明史是有帮助的。只是由于作者家境贫寒,社会地位比较低,在占有材料上受到许多局限,难于达到考证精确的目的。作者观点比较迂腐,立论偏颇多处可见。
(3)《明纪》:陈鹤、陈克家祖孙编撰,60卷,有同治十年刊本。是书为明末陈鹤原著,叙事至崇祯初年,成52卷。后来其孙陈克家续作8卷,方成完书。最后3卷为《福王始末》《唐王始末》《桂王始末》,将南明史事包括在内。
(4)《明通鉴》:清咸丰年间夏燮撰,96卷。这部书是在清代文化专制主义控制有所放松,遗书渐出的条件下,作者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经过研究编写而成。其特点是详略得体,对一些过去史籍记载上的错误进行了考证,可说是研究明史的一部较好的入门书。
此外,尚有印鸾章修订的《明鉴纲目》16卷,1936年国学整理社出版。是书颇为简略,仅可供泛泛了解明代史事轮廓之用。
2.纪传体撰著
(1)《明史》:332卷。版本较多,最常见也是最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清顺治初年开明史馆,到乾隆四年才正式颁行。挂名大学士张廷玉等纂修,实际上是开明史馆后分工撰述,由万斯同总其成,经历了万斯同《明史稿》、王鸿绪《横云山人史稿》和钦定《明史》三个阶段。这部书的优点在于: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对部分史实做了一些考订;文字比较简练;由于撰修时间很长,经过反复审阅,避免了某些史籍常见的错误。缺点是:因反复加工笔削,严重影响了文献的原始性;叙事平淡枯燥,难以引人入胜;忌讳甚多,清朝统治者虽然多次讲要把《明史》修成一代信史,实际上他们真正注意把关的是贯彻自己的意图,不仅对于涉及满族的记载控制得很严,而且对明朝帝王、大臣的劣迹也多所回避。
(2)纪传体的明史著作还有傅维鳞的《明书》(171卷)、查继佐的《罪惟录》(120卷)、李贽的《续藏书》(27卷)等。《明书》中的《纶涣志》收有多件明前期皇帝发布的敕谕原文;《罪惟录》对明末清初史事具有拾遗补阙的作用;《续藏书》则仅以作者的论断独出心裁,可视为思想史资料,就明代史料而言,价值是很低的。
3.其他私家撰修史书
(1)《明史纪事本末》:清初谷应泰著,80卷。顺治年间即已成书,原名《明朝纪事本末》。与《明史》相比,材料的原始性较强,文字简雅。这部书对明代一些重大事件按专题做了系统的叙述,有助于读者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学习明史的一部重要的入门书。不足之处是侧重于政治、军事方面,经济和文化方面占的比例太少。
(2)《弇州史料》100卷、《弇山堂别集》100卷,王世贞著。在明朝人士当中,王世贞的史学具有很高的地位。王氏为嘉靖至万历时人,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从祖父到他自己三辈都任大官,熟悉朝廷掌故。王世贞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纂修一部本朝国史,搜集了大量史料,做了不少史实的考订工作。《弇州史料》和《弇山堂别集》就是他为撰写“国史”而搜集整理的史料和部分史稿。两书有部分重复。《弇山堂别集》是作者生前编辑刊行的,许多重要的稿件由于担心触犯朝廷和权贵而未能编入。《弇州史料》是在王世贞去世以后,由他的朋友编成,收录了他的史学著作的精华部分,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献。《弇州史料》现存两种刊本,一为全本100卷,一为残本34卷。
(3)《名山藏》:何乔远撰,109卷,有明末刻本。这部书实际上是一部自明初至穆宗隆庆六年的纪传体明代史。内容共37记,其中典谟记实际上就是本纪,坤则记是后妃传,开圣记为朱元璋之祖、父及世宗之父兴献王传,继体记为早逝的太子传,天因记为郭子兴、韩林儿传,天驱记为陈友谅等传,其他各记或为列传,或为志书。刊本内缺舆地、典礼、乐舞三纪。是书对万历以前的明代史做了系统的整理,可供研究参考。
(4)《皇明史概》:朱国桢撰,5种109卷,有明末刻本。是书分为《皇明大政记》24卷,《皇明大训记》16卷,《皇明大事记》50卷,《皇明开国臣传》13卷,《皇明逊国臣传》5卷又卷首1卷。作者在自序中说“先后三十余年不觉积已数百卷矣”。崇祯年间刊行的5种不过109卷,其他未刻稿大概就是他的子孙卖给庄氏,酿成清初著名的文字狱庄氏史案。作者在明末身为少师兼建极殿大学士,“备翰苑,参黄扉,窥金匮石室之藏”,又广泛搜集家乘野记,立志于撰修一代国史,即如他自己所说“半世精神,一生事业”,尽在于此。对过去史籍中的一些错误记载,作者以“存疑”的形式进行了辨证。书中对一些朝廷政事的分析也往往有独到之处。
(5)《建文朝野汇编》:屠叔方撰,20卷,有万历年间刻本。靖难之役以后,建文一朝史事零落,不仅《实录》缺略,当时人士也因担心触犯忌讳很少记载。作者为了弥补这段时间近于空白的历史,收集了大量资料勒成一编,仅引用书目就多达138种。书中第1—6卷为《逊国编年》,相当于建文本纪;第7—18卷为《报国列传》,为效忠于建文帝的朝廷和地方官员立传;第19卷为《建文传疑》;第20卷为《建文定论》。这部书是研究建文一朝史事必须阅读的重要著作。
(6)《图书编》:章潢辑,127卷,有明刻本。这部书开始编辑于嘉靖四十一年,到万历五年完稿。“备列天地人之道,汇编为书,缀之以图”,故名《图书编》。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医学、理学、历代制度规章、礼、乐、历法、兵制、马政、刑法、屯田、水利、漕运等。引用书目多达213种,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助于了解明代多方面的情况。
(7)《三才图会》:王圻撰,106卷,有明刻本。是书以天、地、人概括当时各方面的知识,附以绘图,故名《三才图会》,与《图书编》同属类书,但注意重点有所不同。
(8)《皇明世法录》:陈仁锡撰,92卷,有明末刻本。作者非常推崇真德秀《大学衍义》和丘濬《大学衍义补》,“犹恨昭代之典故未详,使人证于古而略于今”,“贸贸于三百年来朝廷官府之务”,因而收集明代有关国计者著成此书,目的在于使任事官员法祖求治,实现富国强兵。书中材料相当丰富,有助于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边防。
(9)《西园闻见录》:张萱著,107卷。作者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当时正开史局,他参加了修史工作,“视草之暇,即觅书佣节略累朝实录,自洪武迄隆庆凡三百卷,私名之曰《西省日钞》”,又“以己意诠次之,凡十之三,卷凡一百,亦名之曰《西省识小录》”。后来这两部书都在火灾中焚毁,但张氏对明代史实已有坚实基础,又利用家中藏书,“复采摭前言、往行,自洪武以迄天启,为《西园闻见录》”(张萱:《西园闻见录·缘起》)。这部书分类编排,收罗史实比较广泛,对于研究天启以前的明代史有较高参考价值。原书刊行于崇祯年间,常见本为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排印本。
4.官修史书及文献汇编
(1)《明经世文编》:明末陈子龙等人编纂,508卷。编者生当内忧外患之时,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选编历朝官僚文集中有关国家大事的奏疏、文章汇集在一起,便于读者了解本朝政事沿革,以为借鉴。《明经世文编》选用了大量文集,其中许多文集已经失传,有的虽然流传下来也非常罕见。因此这部书的史料价值相当高,为研究明代政治、军事、经济、典章制度、民族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不过,在编辑过程中,编者对一些文献做了删改。这部书在1962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精装6大册,书尾附有分类索引,给读者提供了方便。
(2)《大明会典》:有弘治十五年纂修、正德四年刊行的180卷本和万历十五年刊行的重修228卷本。其间尚有嘉靖年间的一个重修本,进呈之后没有刊行,这个本子没有保存下来。《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以及它们的演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续文献通考》:明王圻著,254卷。这部书是继承马端临《文献通考》而作,上接宋宁宗嘉定年间,下至明神宗万历年间。书中对明代社会、经济、典章制度以至著录书目均有详细记载,参考价值比较大。
清朝乾隆年间修成《钦定续文献通考》:252卷。清朝统治者对钦定本大加推崇,而把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贬得很低。实际上,这两部书各有所长,就万历以前明代史料而言,王氏本网罗更为丰富;就体例严谨和完整性而言,钦定本较佳。
(4)《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撰,90卷。是书又名《天下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情况。由于当时一些省志尚不完备,如浙江的第一部通志至嘉靖年间才修成,因此修全国性的地理志缺乏坚实的基础,记载比较简略。
(5)《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撰,原编34册,后有附注。这部书开始编写于崇祯十二年即明朝灭亡前不久,至清康熙年间仍在修补。《天下郡国利病书》着眼于各地山川险易、制度沿革、地方利弊,主要是抄录明代各地方志(也有少数清初方志),按地区分列,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军事史料,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重要的材料书。从书的体裁和连缀的疏略来看,显然是一部尚未作进一步加工的半成品。
(6)《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诸司职掌》《大明令》《大明律》《皇明祖训》,是明太祖亲自撰写或命儒臣编修的文献,对于研究明初的政治、法律和社会诸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研究明代政治、法律、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朱元璋的文集(《高皇帝御制文集》)虽然收罗不全,但对于研究明初史事和朱元璋本人也是一部必读文献。
(7)《纪非录》:朱元璋撰,前有洪武二十年序。但从内容来看,有的事件发生在作序时间以后,估计是在成书以后陆续有所增补。这部书是朱元璋为告诫子孙而列举古代藩王不法事例以及他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侄孙靖江王朱守谦等为非作歹的事实,专门编著成书。这部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明初宗室问题的重要文献。目前只有手抄本传世,比较罕见。
(8)《钦集录》:这部书把明前期主要是洪武年间朝廷关于佛教和道教的谕旨汇编在一起,多数不见于其他史籍,是研究明初宗教政策和宗教情况的重要文献。这部书收在葛寅亮《金陵梵刹志》里面,并不罕见。
(9)《皇明条法事类纂》:原题戴金编次,50卷,后面有增补的附录。书中收录了天顺八年(1464)至弘治九年(1496)有关法律的大量案例,按五刑、名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为8类。由于所收文献未加删削,保存了原件的风貌。为研究明中期法律和社会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原始材料。原钞本藏于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1966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影印出版。
(10)《纪事录》:明抄本4卷8册,编者不详。书中记载了至穆宗隆庆年间为止的朝廷各项典礼的具体程序,为研究明代朝廷各项活动的细节提供了准确的资料。
(11)《后湖志》:南京玄武湖在明代是禁区,湖中岛上建有库房,专门收藏各地每隔十年一造的黄册,《后湖志》就是当时任事官员编撰的有关黄册编造和收藏情况的著作。书中记载了黄册的部分统计数字、黄册册数以及明初以来关于黄册的事迹和事例。由于后湖所藏黄册在明末清初之际全部毁于兵燹,《后湖志》中保存的史料对于研究明代户口、耕地、赋役制度具有更加重要的价值。这部书初修于正德八年(1513),编者为赵官、杨廉,计事迹3卷,事例5卷,附诗文2卷。至嘉靖二十八年万文彩、李万实重修,增加事例2卷,另附“古今文艺别为一卷”,即正文10卷,附录1卷。万历三十九年(1611)陆凤仪再次重修,卷数不变。目前所见本为天启年间增补的万历重修本。
(12)《大明集礼》:53卷(据《明太祖实录》卷五六,《大明集礼》于洪武三年九月修成,原为50卷)。明太祖命儒臣修撰成书,至嘉靖九年(1530)世宗命内阁发秘藏刊布天下,即为目前所见之本。这部书记载了朝廷制定的吉、凶、军、宾、嘉五礼,附以冠服、车辂、仪仗、卤簿、字学、乐,绘制了许多典礼仪式的图形,对于研究明代礼仪有重要价值。
(二)明代一般史籍
1.野史笔记
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当庞大,其中记载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风俗、人情、典章制度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并起到参证作用。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相差很远。有的是作者依据亲身见闻写成的;有的则颇涉猎奇,未必可信;还有的摭拾前人牙慧,敷衍成篇。在利用时最好能同其他文献资料对照,借以取信。由于现存明代笔记野史数量太多,这里只能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略加介绍。
(1)《纪录汇编》:216卷,明沈节甫编,有涵芬楼影印明万历刻本。书中汇集了明初至明中期的野史123种,其中部分是摘抄,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国朝典故》:110卷,明宗室朱当?编,未见刻本。是书汇集了明初至明中期的多种文献,史料价值较高。
(3)《万历野获编》:沈德符撰,34卷,常见本为中华书局排印本。作者出身于官宦之家,交游甚广,又非常注意搜罗朝野史事逸闻。书中对明代典章制度、朝廷政事都有详细记载,在明代笔记当中是史料价值比较高的一种。
(4)《涌幢小品》:朱国桢撰,32卷,有排印本。作者曾任内阁大学士,见闻较真确。本书对明后期史事可资参考之处甚多。
(5)《五杂俎》:谢肇淛撰,16卷,有中华书局排印本。本书的特点为记载明后期社会、经济状况较多,包括了不少珍贵史料。
(6)《万历武功录》:瞿九思撰,14卷,有新中国成立后影印本。这部书记载了万历年间的军事活动,包括了明政府镇压农民起义和对付蒙古、女真族的措施。由于作者为同时代人,书中所收材料比较准确可靠。
(7)《石匮书后集》:张岱著,63卷,常见本为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作者为明末清初人,著有题为《石匮藏书》的纪传体明代通史,因崇祯朝史料缺略,未能完篇。清顺治年间帮助谷应泰撰修《明史纪事本末》,得以利用谷氏收集的崇祯朝大量邸报等资料写成此书,故称“后集”,内容主要是崇祯朝史事,兼及南明,仍按纪传体编写。这部书虽有不少缺漏和错误,但材料的原始性较强,比较全面地记载了明末人物的生平事迹,不失为研究明末历史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8)《怀陵流寇始终录》:吴殳、戴笠编撰,18卷。原名《寇事编年》,作者依据邸报和其他资料按编年体记载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常见本为《玄览堂丛书》影印本。
(9)《绥寇纪略》:吴伟业撰,12卷,补遗3卷。这部书也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体裁类似纪事本末体。作者为清初著名文人,因此他的记载对钦定《明史》的有关部分影响很大。然而,这部书瑕瑜互见,有的地方记载相当准确,如叙述李自成襄阳政权时期设置的地方官员名单颇为完备,而且可以从地方志中得到印证;有的地方则由于文人积习,猎奇过甚,收进了不少荒谬的情节。
(10)《流寇志》:彭孙贻撰,14卷,常见本为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平寇志》。同《怀陵流寇始终录》一样是编年体的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专著,保存了一些他书不载的重要史料。
(11)《南疆逸史》:温睿临著,52卷。清初万斯同负责撰修《明史》,有关南明史事受制于清廷,叙述极为简略,因而嘱托温氏以私家之力另著一书。然在清廷高压统治下,是书修成后始终未能刻版行世,辛亥革命后方据抄本排印,常见本为1959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南疆逸史》是纪传体南明史,比较完整地包括了弘光、隆武、永历、鲁监国四个南明政权的史事。
2.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
(1)《本草纲目》:李时珍撰,52卷,附图2卷,常见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本。作者为发扬我国医药学传统,以近30年的努力,亲自调查核实各种药材和验方,终于在万历六年写成这部集大成的巨著。书中收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绘制图形1110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农政全书》:徐光启撰,60卷,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作者生于明末社会危机激化之时,谋求富国强兵之术,致力于农业科学的研究。他不仅广泛收集文献资料,总结历代农业政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经验,还亲自进行试验,注意吸收各地劳动人民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农业栽培、加工和储藏方法。这部书是研究我国明代农业经济和农业技术的划时代作品。
(3)《天工开物》:宋应星著,18卷。本书详细地记载了我国明代手工业和农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为了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作者绘制了200多幅表现生产过程的插图,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生动反映当时生产技术水平的宝贵财富。
(4)《徐霞客游记》:徐弘祖著,常见本为中华书局1985年不分卷本。作者从年轻时起即眷恋于祖国大好河山,遍游名山大川,足迹所至遍及16省,对各地的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等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用日记体裁写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在我国地理学史上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5)《武备志》:茅元仪撰,240卷。书中系统地记载了历代战略、战术、兵器、战船等方面的情况,并附有阵图、地图,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即收载在本书中。
(6)《东西洋考》:张燮著,12卷,明万历年间成书,常见本为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书中系统地叙述了当时西洋和东洋各国(包括现在的东南亚国家和日本)的情况以及明帝国同这些国家的交往,对于西欧殖民势力侵入东南亚以及明神宗派往福建的矿监税使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灾难也有详细的记载。作者为了撰写这部书,不仅利用了朝廷邸报等文献,还亲自深入民间搜集故老传闻,访问出海贸易商人、海船员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达到“要归传信”的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中后期我国对外关系的一部必备著作。
3.文集
明人文集数量颇大,何况研究明史还需要阅读部分清初人士的文集,范围就更广了。因此,利用文集应当注意有的放矢。文集的内容往往比较驳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应酬文字或寄情山水名胜的诗文;有的则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把治经、读史、作文、书信、诗词全部罗入,看来卷帙浩繁,实际用处不一定很大。明代曾经出任官职的人的文集往往包括了他任职期间的奏疏、公牍、给其他官员的书信,这部分材料实际上是以个人方式保存下来的政府档案,对于研究明代历史具有重大价值。比如杨士奇的《东里先生文集》所载《圣谕录》(单行本改题为《三朝圣谕录》)就记录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皇帝对杨士奇等内阁官员的指示,是研究明前期朝廷政务的重要文献。又如明末杨嗣昌历任宣大总督、兵部尚书、督师大学士,他的文集(《杨文弱先生集》)绝大部分是奏疏、召对记录和同其他官员商讨军务的书信。由于崇祯朝没有《实录》、档案毁灭、野史杂出等因素,史料真伪难辨,利用杨嗣昌的文集可以弥补史实的缺略和考定许多史籍在情节和时间上的讹误,对于研究明末农民战争、明清战事以及崇祯年间的其他军务活动有重大的价值。在没有出仕的一些封建文人的文集中也常有作者依据亲身见闻写成的文章,对于了解某一事件或社会情况有所帮助。例如张履祥的《杨园先生全集》不仅收入了作者所撰《补农书》,其他一些篇章也有助于研究明末社会。
4.地方志
我国有撰修地方志书的传统。宋代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已经修了方志。明代除边远地区外,一般都修了县以上的地方志,现在保存下来的明代方志大约还有1000种。研究明史,不仅需要利用明代方志,入清以后的方志也往往保存了不少明代史料。方志立足于本地,网罗的材料十分丰富,可以说是我国历史的一大宝库。它们的作用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方志记载的本地沿革和山川、乡里,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2)书中的食货志或赋役志详细记载了本地人口、田地、赋税、差徭等各种统计数字,用不同年分编造的方志做比较,可以看出当地经济状况的变化。这一部分里常常附有关于地方利病的说明文字,对研究社会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3)方志中的“风俗”一项不仅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资料,而且往往可以从中找到可贵的社会经济史料。“物产”一项则集中地反映了当地的资源,有时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4)“科举”(或“选举”)、“职官”、“名宦”(或“宦绩”)、“流寓”以及艺文志中的传记等保存的历史人物资料之多,是其他任何史籍无法比拟的。许多不见于其他史籍的人物可以在方志中查到。有的虽见于其他史籍,但某些确凿情况也需要利用方志来考定。
(5)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正史和其他史籍中一般失之过简,记载错误的情况也很多,地方志的编纂者以本地人记本地事,往往可以补充大量为其他史籍不详的细节,并且可以纠正许多错误的说法。
(6)方志虽然着眼于记载本地各方面情况,但往往因为某种原因收入了并不属本地的重要史料,有时在大量查阅方志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万历二十八年赵古元以白莲教的组织形式酝酿发动大规模起义,这件事见于许多史籍,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赵古元以顺天王名义发布的诏谕全文竟保存在江西《高安县志》里面。原来当时任南京御史的朱吾弼是高安县人,当地志书收入了他的奏疏,这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就引用在他的一份奏疏里面。
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热衷于地区研究,着重于探讨我国某一地方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在做这类研究时,地方志自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材料。
5.其他
(1)家谱(族谱、宗谱、家乘等):在现存明清文献资料中,家谱也占了相当数量。家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帮助考定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和亲属关系,更重要的是它们往往包含了本族著名人物的详细情况以及有关的文献资料。因此,利用家谱不仅有助于撰写人物传记,而且常会发现颇有价值的史料。家谱的主要缺陷是贯穿了极为浓厚的封建宗法关系,极力体现光宗耀祖思想,表现为推崇本家族人士的功德并掩盖其为非作歹的活动。有的家谱内容十分简略,几乎成了某一家族的世系表,参考价值自然很有限。
(2)年谱:年谱的谱主一般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前人修撰的年谱对谱主一生的经历做过考证,为后人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方便。年谱的修撰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年谱是谱主自定的,或是他的儿子、亲朋好友编制的,一般比较可靠。有的则是时代相隔较久的人编撰的,作者的功力相差很远,其中既有佳作,出现遗漏和系时等错误的也颇为常见。
(3)档案:明代的档案绝大部分毁灭于明末清初之际,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900多万件档案文献当中明代部分只有几千份。明档中除了少数明前期和中期的档案以外,绝大部分是天启、崇祯两朝的题本、奏本和题行稿。残存的明档虽然数量有限,却包括了不少珍贵史料,如洪武年间的户口单和卖田契约、成化年间颁给功臣的免死铁券、万历年间重修的武职选簿、反映明末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奏疏以及九边图、海防图、天球图、西沙地理图、大明混一图等。[246]清初档案也有不少同明末史事相关。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明档以外,其他一些文物、图书收藏单位也存有少数明档。如辽宁省档案馆保存了明代辽东档案1080卷,是研究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的第一手珍贵材料。[247]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也收藏了部分明档。以上仅是就原始档案而言,实际上收在明代官僚文集中的奏疏、官员间相互往来的文书、有关公务的书信、告示等是以个人形式保存下来的档案,地方志中也收录了本地人士或者同本地有关的部分奏疏等文件,此外在明清人士编的文献汇编里也收录了不少。
(4)碑刻:碑刻文献除了墓志铭、神道碑记录了某些人物的传记资料以外,还有纪念某一事件(如郑和下西洋时立的几块碑文、亦失哈等所建两块永宁寺碑)、解决或防止某些争议而立的碑文,其中往往保存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