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掌握了基本原则,还是无从下手

“只要读了这本书,就能掌握图表制作的基本原则和整体思路。”

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怀抱着如此宏大的目标,结果如何呢?你是否也做到了呢?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会很开心,关键点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就只剩下动手实践了。或许我也可以就这样顺势写下“后记”,然后面带微笑地结束整本书的创作。但是……

真正坐在书桌前时,却没有任何好的想法……

诸如此类,没有具体的参考示例就迟迟难以动手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我偶尔也会经历同样的状况,当然也甚是为难。从零开始做出些什么,有时的确是值得赞扬的创造性做法,但会花费大量时间。

在Chapter 4中,我将汇总、介绍过往我曾见到过的部分图表,以及相关的“失败案例”。

然后,针对这些失败案例,我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以改进,并呈现给大家。当然,我所做的改进不过是众多改善示例中的一种做法而已。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这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

因为,图表的形式是由信息的主题决定的。

即便是相似的示例,只要主题发生变化,那么就需要对图表重新进行加工。

下面我将同时呈现“失败案例”与“改善示例”,希望大家可以在对照两种示例的过程中确认改善点。

漫无目的地随意翻阅49个案例

这里介绍的49个示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4类。

·工序图·流程图 ·对比·一览表

·图表·表格

 ·文字·排版

这种分类也许会限制你的想象力。一心想着“做张图表”的人,满脑子想着的都是图表,很难跳出来。而这种现象,从图表制作方法的基本原则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主动思考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呈现方法,有时也是至关重要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进行上述分类,原因在于这种分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图表制作方法的索引。

在我看来,比起整体参考某一个图表案例,分别参考多个案例的部分技巧会更好,比如,“这里是不是可以进行这样的处理”。希望大家能以这种态度去看待接下来的案例集,如此就可以跳出主题,在制图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灵感和帮助。

所以,大家完全可以漫无目的地随意翻阅接下来的案例集。当然,只要你看过了,应该多少也会对资料的表现手法有一些新的构思,希望大家在发现(Discovery)阶段搜集素材时也能灵活使用案例集中的元素。

重要的是,以这本书所呈现的案例为开端,尽可能多地参考我们身边的信息,按照自己的思路反复进行素材的重组。

01 工序图·流程图 灵活运用方框、排列等方式

×常见的失败案例

简单的信息仅通过文字传达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越是简单的信息越要用图表的形式吸引对方的注意

有时我们会遇到那种内容简单,不到一行文字就能说明的信息。“这种信息谁都能理解,没必要特意做图说明吧……”很多人会有这种想法。

但是,如果是内容简单的信息,那么做成图表的形式既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还能吸引对方注意。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图表。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失败案例”。这是一个简单的公式,但是只有文字,读者很难立刻掌握整体的含义,反倒显得很复杂。

“改善示例”不过是将各要素放在方框内,加上了计算符号。但就是如此简单的加工,也让图表变得清晰易懂了许多,你应该也有同感吧。

以下两点是大家在将简单的信息进行图表化呈现时可以借鉴的关键技巧,请务必铭记于心。

改善点

·将不到一行的简短文字进行图表化呈现

·用方框框住,排列时保留适当的距离

×失败案例

仅凭文字说明,难以理解具体含义

净销售额-销售成本=销售总利润(盈利时)

净销售额-销售成本=销售总损失(亏损时)

销售成本=期初商品库存余额+购入净额-期末商品库存余额

√改善示例

只需用方框围住并排列,就制成了一张图

02 工序图·流程图 避免将复杂的信息汇总在一张图表中

×常见的失败案例

用一张图表完美地呈现整个过程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遇到复杂的信息,建议分解成多张图表呈现

在介绍流程或某个机制时,创作者往往追求尽可能翔实地进行说明,但大多数情况下会适得其反。原因在于,读者喜闻乐见的都是些看起来简单清晰的资料,对那些复杂晦涩的信息大多有些抵触。无论是文章还是图表,都一样。

首先观察下面的“失败案例”。商品和资金的流向全部体现在一张图中。但是,体现的信息越多,整幅图就变得越复杂。

我们可以在这里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些信息真的必须用同一张图来呈现吗?

答案是,视信息的主题而定。倘若并不需要同时传达两个主题,那么完全可以分解成两张图。

“改善示例”就是将“商品”和“资金”这两个主题分开加以说明。虽然图表的个数有所增加,但每一张图都变得清晰简单了许多。

对信息进行分解的优点在于,可以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单个主题上。

希望大家能从主题出发加以判断。

改善点

·将复杂的内容分解成多张图表呈现

·为了保证多张图表看起来有关联性,统一多张图表的设计风格

×失败案例

如果图表中信息元素过多,那么整幅图就会变得复杂难懂

√改善示例

对图表进行分解,内容就会变得简单易懂

03 工序图·流程图 制作图表时优先考虑主题而非氛围

×常见的失败案例

制作业务引导图时更重视有气势的氛围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制作与主题相契合的图表,比起氛围更要重视主题

企业的宣传册上总是印有宏伟的企业简介或是业务介绍图,但有时也会遇到那种看了又看,可就是看不明白的情况,请大家观察下面的“失败案例”。

这个案例所犯的正是企业宣传册“最典型的错误”。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标题上写的文字与图表内容存在偏差。一边强调“客户至上”,一边却用很小的字号将“客户”二字放在整幅图最不起眼的位置。

在强调本企业的优势时,往往会出现以本企业为中心的倾向,但是读者最想直观了解的恰恰是这种优势与自己有什么关联。如果无视对方的诉求,有可能就会被解读成“自吹自擂”。

即便写下来的文字完全相同,仅仅改变要素的配置也会让读者的印象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希望大家在制图的过程中多加注意,在要素的配置、排版上一定要保证让信息直接关联读者。

“改善示例”则实现了紧贴文字含义,将企业最强调且最重视的“客户”放在了圆圈的正中心。

优先考虑主题,而不是氛围,就能让图表活起来。

改善点

·重新审视标题中出现的文字的含义

·在要素的配置、排版上力求信息直接关联读者

×失败案例

文字与图表内容的偏离产生违和感

√改善示例

从主题出发制作图表,给读者的印象就会有所变化

04 工序图·流程图 说明文字与图表是一个组合

×常见的失败案例

用序号将文字与插图关联起来进行说明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说明的文字必须“陪伴”在图的“身边”

在介绍某项作业的步骤、工序时,若能将文字紧贴在插图的旁边,就能减少读者的误解和阅读时的遗漏。

因为直接对照图表和文字就能理解信息。

请大家对比下面的“失败案例”和“改善示例”。

“失败案例”中,插图和文字是分开的。每个步骤的文字和插图是相互分离的,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理解的负担。

反观“改善示例”,始终保持插图和文字上下关联的形式。步骤数越多,“改善示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就越显著。

对比具体的事例,想必任谁都能理解这个道理,然而一旦在工作中真正需要自己动手做图表,介绍操作步骤时,大多数人又会不自觉地将插图和文字分割开来,用序号和符号建立起两者间的联系。你应该也见过类似“失败案例”的图表。

为了让读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理解每个步骤,请大家务必牢记,说明文字要始终“陪伴”在图表的“身边”。

改善点

·改用说明文字和插图上下对应的形式呈现

·删除说明文字前的序号

×失败案例

一旦将图表和说明文字割离开来,就无法很好地与说明文字衔接

√改善示例

将图表和说明文字同步呈现,即可保证读者的视线紧跟说明文字

05 工序图·流程图 尽可能直观地传递信息

×常见的失败案例

乘车路线信息尽可能简练地说明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不采用简短的文字说明,而是借助图表直观传达

乘车路线信息往往会被安排在整个版面最不起眼的角落,大部分做法都是在周边地图的旁边附上简短的文字,以此来说明乘车路线。

请大家观察“失败案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仅仅阅读一遍这些文字说明,完全没有该从哪里往哪里去的具象认识。光凭这个文字是否能抵达正确的目的地呢?或许读者心里会很不踏实吧。

那么再来看看“改善示例”。如果版面空间允许的话,建议大家准备这样可以直观地传达信息的图表,有了这张图,读者就会踏实许多。

另外,乘车信息可灵活运用“step by step”技法,这是传达交通方式和路线的最佳方法。

只要有图表,即便有多种路线,读者也能很方便地选择最佳路线。

乘车路线是否简单易懂,有时甚至会影响来访人数。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尝试使用直观的视觉化形式。

改善点

·由文字说明改为图表

·通过“step by step”技法使各路线更易对比

×失败案例

简洁的文字说明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前往新产品项目展示会的乘车路线

▼从地铁“A站”下车,从5号出口前往公交站9号乘车点乘坐“大学医院”方向(A20系统)的公交车,在“商务厅前站”下车,步行1分钟后到达。

▼从地铁“B站”下车,从连接2号出口的南口站前公交站乘坐“区立博物馆”方向(N50系统)的公交车,在“商务厅前站”下车,步行1分钟后到达。

√改善示例

改用图表,即可直观地理解整体信息

06 工序图·流程图 依据功能,选用恰当的箭头

×常见的失败案例

重视整体形象,统一箭头的形状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箭头有3种功能。依据功能,改变形状区分使用

其实我们有很多使用箭头的机会,其用途也非常广泛,比如自己做笔记,抑或是制作说明材料等,都会用到箭头。但是,箭头的3个功能却鲜少有人了解。一旦将这3个功能混为一谈,就会变成“失败案例”那样。你应该也体会到了一种莫名的违和感吧。

那么,这3个功能具体是什么呢?

即行为、关联、连续性。

我这样说你可能还是不理解,但是如果能合理、恰当地依据这3个功能区别使用箭头,就能变成“改善示例”那样。接下来,让我们依次展开学习箭头的3个功能。

在案例中,实线箭头所表示的是“行为”,即将信件装入信封并投进邮筒等动作。

虚线箭头指代的是“关联”,箭头将名称与项目连接起来,发挥指示信息的功能。

“连续性”的作用在这两张图中都是由大粗箭头表示,代表从某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时间性流动。

在使用箭头时,倘若能以目的为导向有所区别,就会有效梳理信息,使表达意图变得更加明确。

改善点

·梳理图表中各个箭头的功能

·不使用同一形状的箭头,依据功能改变箭头形状

×失败案例

使用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箭头,会弱化图表的传达力

√改善示例

依据功能区分使用箭头,箭头的含义就变得明确清晰

07 工序图·流程图 信息都有易于理解的顺序

×常见的失败案例

介绍步骤时,大胆地使用整个版面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介绍步骤时,尽可能将各步骤排列成一条直线

在介绍步骤时,很多创作者都会用到箭头。但是,使用箭头也并不意味着信息就能很好地传递。

请大家观察“失败案例”。这张图用了6个箭头对步骤进行说明,从右上方开始蛇形排列到达右下方的终点。但是这项说明与这样特别的路线并没有必然联系。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横向书写的资料,那么信息的排列理应是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如果是纵向书写,那么应该是自上而下、从左到右。

一旦打破了这一基本动线,就会让对方产生困惑,甚至感觉到混乱,引发误解。

相关研究也已经表明,不规则的排列会妨碍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即使明确标注了数字,也不代表就可以凌驾于人们“由左至右”的思维习惯之上。所以,在介绍步骤时,还是要遵守普遍性的顺序,尽可能排列成一条直线。

请大家观察“改善示例”,这种将步骤自上而下排列成一条直线的排版,可以大大降低读者看错顺序的风险。

改善点

·改进步骤说明的排版,删除蛇形横跨整个版面的排列

·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将各步骤排列成一条直线

×失败案例

容易混淆的排列方式,会导致信息说明变得复杂烦琐

√改善示例

排列成一条直线,即可简单明快地进行说明

08 工序图·流程图 用箭头和边框突出各步骤的存在感

×常见的失败案例

介绍步骤时,尽可能使用大箭头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调整箭头形状,给各步骤加上粗边框

很多创作者都喜欢用巨大的平面三角形来代替箭头。你应该也见过很多类似于“失败案例”中的箭头吧。

但是,你应该也能感觉到,这种箭头其实并不适合指示方向。

因为这种箭头只有形状显眼突出,最关键的“方向”的存在感却极低。

箭头只有在强调前进方向时,才能帮助对方理解信息。

“改善示例”中使用的是最传统的箭头,比“失败案例”中的箭头要小很多。但是,倘若从“指明方向”这一作用来思考,可以看出传统箭头更能有效发挥这一作用。

“改善示例”还给各步骤都加上了粗线条的边框,如此一来每个步骤就变得更加明确,读者可瞬间掌握这4个步骤。在对步骤进行说明时,如何提升每个步骤的存在感是极为关键的。

希望大家不要遗忘箭头和边框的关键作用。

改善点

·改用传统形式的箭头

·用粗线条的方框围住每个步骤,强化各步骤的存在感

×失败案例

各步骤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改善示例

用粗线条的边框和简明的箭头明确信息架构

09 对比·一览表 以对读者而言很关键的信息为主轴

×常见的失败案例

计划表以时间线为核心

√提高传达力的改善示例

以读者最需要的信息为主轴

创作者们大多认为计划表以时间线为核心会更加清晰易懂。但有时并非如此。请看“失败案例”。

假设你是即将参加2级考试的考生,你认为这张图好理解吗?

只需思考一下现实中你是如何读取信息的,即可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假如你是考生的话,你想了解的并不是“这个月有哪个级别的考试”,而是“2级考试在什么时候进行”吧。也就是说,你读取信息的切入点并不是“时间”,而是“级别”。

读者的思维顺序会成为制图过程中重要的参考意见。

“改善示例”正是以“级别”为主轴的图表。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变化,整张表格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了。

倘若要直观地掌握考试的频次,那么“改善示例”会更加贴切。一整年,各级别考试是如何规划安排的,一目了然。

但是,如果是给考官看的计划表,那么“失败案例”可能反倒会更合适一些,因为在那张表格中,重点信息不在于“级别”,而在于“时间”。

改善点

·将核心由“时间”变为“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