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又名杨继业,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其父杨信在后汉曾任麟州刺史。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
杨业就是后代戏曲小说中的杨老令公,是“杨家将”中的第一人。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一次,他对与自己一同打猎的好友说:“我以后带兵打仗,也会像现在一样,迅猛如鹰犬捕杀野兔。”
杨业青少年时为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部属。刘崇在太原割据,建立北汉政权,提拔杨业为建雄军(今山西代县)节度使,并赐名刘继业,让他长期镇守北方重镇代州,在那里抵御辽兵的侵扰。杨业每战必捷,立下不少战功,当时就被人称作“刘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率大军亲征北汉,兵围太原,杨业把守太原城的东南面,令在此进攻的宋军胆寒。当刘继元出城向宋太宗投降时,杨业仍领人在城南苦战。宋太宗非常欣赏杨业,命刘继元派人去通报降讯,杨业听后,一个人向着北面大哭一场,才解甲投降。宋太宗对杨业厚加赏赐,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仍带兵镇守代州,在河东战场上抗击辽兵。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景宗派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知道不能和辽军硬拼。于是他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领几百精兵抄小路绕到雁门关以北,转到辽军背后发起进攻。辽兵一路向南进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正在得意时,忽然从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里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此次战役,杨业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李重海,被辽军称为“杨无敌”。自此,辽人每每同宋军作战,只要一看到杨业的旗帜,都会望而生畏。杨业在这次战役后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由于杨业威望太高,使他遭到其他宋将的妒忌,有的甚至上书诽谤他,但太宗并不相信这些不实之词,还把举报的书信交与杨业本人,以示对他的信任。杨业对此自然是感激涕零,决心效忠太宗。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宋朝有边将向太宗上奏章,认为此时辽朝政局变动,是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的大好机会。宋太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于雍熙三年(986),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开始都比较顺利。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并将四个州的百姓迁入宋境内。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此时,辽军已经占领了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潘美避过辽军主力,只派兵佯攻,达到吸引辽军主力的目的,然后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但是这个作战计划遭到了监军王侁等人的反对。
王侁说:“我们现在有几万精兵,难道还怕他们不成?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这样让敌人见了也会害怕退让。”但杨业认为这样太过冒险,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会失败。”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怎么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不会是另有打算吧?”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作为北汉降将,他最不愿意被人看作是对宋室有三心二意的人,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现在战机不利,我不愿让兵士们白白丧命。如果你们一定要打,那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支持王侁的主张,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
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我本是后汉降将,早该一死。我这次只是想看准时机,然后痛击敌人,以报答皇上隆恩。现在既然大家都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于敌中。”
杨业与潘美商定在陈家峪(今山西朔州南)会合,他嘱托潘美:“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会引辽兵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或许可以转败为胜,否则将全军覆没。”
潘美答应了杨业的请求,在陈家峪谷口布下了军阵,以备救援。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就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率军英勇杀敌,但辽兵人数实在太多,不断地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杨业拼杀了一阵,带领将士一边打一边后退,从正午至傍晚,终于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已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却发现两边静悄悄的,根本没有宋军的影子。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派王侁率人马埋伏在陈家峪,可是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杨业打退了辽兵。他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将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主帅潘美明知王侁撤军,却没有加以阻止。等潘美和王侁率军离开陈家峪谷口十公里远的时候,听到杨业兵败的消息,但他们非但不前去援救,反而率兵从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无人接应,气得暴跳如雷,但也没有办法,他仰天长叹:“此遭必死矣。”随后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厮杀。兵士们虽然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最后,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眼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小在家,请不要和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知道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眼见杨业浴血奋战的情形,听了这话无不感动落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所有的士兵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只剩下杨业一人,身上也已经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仍旧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将杨业摔了下来,辽兵乘机围堵上去,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绝食了三天三夜,死于被押往燕京的途中。
杨业之死震动了北宋朝野。特别是许多人听了杨业受陷害以及同部下一起英勇不屈、壮烈牺牲的事迹后,更是为他流下热泪。宋太宗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使,以褒奖杨业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杨业的儿子延朗(后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也都得到升迁。为平复民愤,太宗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则被除名编管。
杨业的七个儿子中,杨延昭的成就最大,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继续驰骋在宋朝抗辽的战场上。杨延昭在小时候就深得杨业喜爱,说“这个孩子非常像我”,每次出征,都把他带在自己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雍熙北伐时,杨业攻进应、朔等州,命延昭为其先锋。延昭英勇杀敌,在朔州城下被流箭射穿了胳臂,仍不下战场。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辽国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不断败退。当时杨延昭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九月初,辽军赶到遂城城下,开始进攻,杨延昭请求宋室派兵增援。河北大将傅潜却畏缩不前,不敢与辽接战,由于没有增援,杨延昭被辽军困在了遂城。遂城城小,并没有多少储备,辽军的进攻又非常猛烈。杨延昭虽然指挥部队将他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但辽国萧太后亲临城下,自执桴鼓督战,箭飞如雨,形势已非常危险。延昭仍然从容自若,他率领的守军不满三千人,于是他下令征发城中居民壮丁登上城墙,也像士兵一样披甲执械,日夜护守。这样一直坚持到十月间。此时正是初冬,并不是太冷,正好有一股寒潮袭来,气温骤降。杨延昭命城中军民从井中打水提上城墙,沿城墙往下倒水,一夜之间遂城城墙结满冰凌,变得又坚固又光滑。这样一来,辽军更是攻不下这座城了,只好绕过遂城去进攻别处。这次战役使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将杨延昭守卫的遂城称为“铁遂城”。宋真宗还为此特意召见他,向其询问边策,还称赞他是“治兵护塞有父风”。
咸平四年冬,辽再次发兵侵边,杨延昭与杨嗣一同守卫保州,他在遂城西北的羊山设置伏兵,当辽军攻城时,杨延昭派出少数骑兵从北面袭击辽军,并边战边退,将辽兵引至羊山下,一时间伏兵四起,辽军全军覆没。当地居民为纪念“羊山之伏”的胜利,将羊山改名为杨山。杨延昭也因此役倍受朝廷褒奖,升任莫州团练使。
景德元年(1004),辽圣宗和萧太后又一次举兵南侵,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当时的宰相寇准和杨延昭等都力主抵抗,杨延昭更是上书建议,乘辽兵大举南下之际,后方空虚,可出奇兵取幽、易等州,但此时的宋真宗根本没有挫败辽军的信心,杨延昭的建议被否决了。
澶渊之盟订立后,杨延昭视之为国耻,他拒绝朝廷发布的“勿伤北朝人骑”的命令,不断痛歼辽军游骑,而在辽军北退时,他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的命令,独自率领部下打到辽国边界,攻本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第二年杨延昭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杨延昭守卫边境达20多年,他和父亲杨业一样,能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而不居功,深受士卒爱戴。他的名字也为契丹人所畏惧,被称为“杨六郎”。他死后,边疆军民都望棺而泣,就连敌方的契丹人也举哀致敬。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一名武将,北宋中期在陕西与西夏征战,立下不少战功,后来杨文广还出任过定州守将,为抗辽作出了贡献。
在宋朝,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杨家几代人英勇杀敌的事迹已被广为传诵,后来,人们根据自己心中的愿望,或出于评书本身的娱乐需要,为其添枝加叶,逐渐演变成了著名的杨家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