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著称的赵普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第一文臣。
在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赵普就已经在赵匡胤的父亲身边当差了,那时,赵匡胤还和他兄弟相称。后来,赵普成为赵匡胤的幕僚,在陈桥兵变中出了大力。在宋建国之初,赵普更是皇帝的左右手,以至于太祖的母亲杜太后都对他说:“我的儿子现在还不会做皇帝,一切还需赵书记劳心。”
赵普的祖籍是幽州蓟县(今北京),他的父亲赵迥在后唐末期举家迁到常山(今河北正定),后晋时,赵普一家又迁居洛阳并长期在此定居。由于原籍已属于辽国控制,赵普便经常自称“常山人”。
由于赵普小时候家境还不错,所以就读了些书,但都不求甚解,并没有积累多少学识,眼看着武功练不成,科举之途也没有希望,他就学着父亲投奔军中做了谋士。
赵匡胤早就知道赵普这个人断事明敏,非常有才能,就把他笼络到自己的父亲赵弘殷帐下听差。赵弘殷赴淮南作战,没想到在滁州生了一场大病。赵普在旁朝夕侍奉,甚得赵弘殷欢心。因为两家同姓为赵,赵普顺势与赵匡胤父子攀附为同宗。同一年,赵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挥使,选赵普做了节度推官,赵普正式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周世宗死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并领归德州节度使,赵普也由此升为节度掌书记。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自己的幕僚们在后周的官职都太低,为了稳定局势,只能留用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将赵普升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参与掌握枢密院的军事大权。在平定了李筠叛乱后,赵普又升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成为赵匡胤幕府中第一个升任两府大臣的人。
宋太祖为了避免宋朝成为继后周之后第六个短命的政权,向群臣征询对策,只有赵普的回答让宋太祖最为满意。赵普建议宋太祖,对藩镇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以加强皇权;对名望比较高的石守信等军事将领,要收其兵权,以避免可能的兵变。宋太祖采纳了他的建议,逐步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赵普更加受到太祖的信任。后来,为了能让赵普做上宰相,宋太祖一天之内将范质、王溥、魏仁浦同时罢免。
宋太祖忽略了一点,在任命新宰相时,敕书必须由在任宰相签署才能生效,学识不多的赵普也没有能够及时向太祖提出建议。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皇弟赵光义以同平章事衔签署敕书。
这件事使读书不多的赵普受到很大的刺激。又有一次,宋太祖要改年号,找赵普商议。皇帝改年号必须要找以前没有被用的,当宋太祖定年号为乾德时,赵普在一旁不住地吹捧说改得好。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大臣告诉宋太祖,这个年号曾经被前蜀用过。宋太祖让人一查,果然如此,心里很生气,就用毛笔在赵普的脸上划了几下,没好气地说:“看来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才好。”赵普回去不敢洗脸,第二天上朝时脸上仍带着墨迹,赵匡胤看见后笑了起来,嘱咐他赶紧洗去,以后要多读些书才是。
此后,赵普上完朝,一回到家中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从箱子里取出书来读。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太祖非常信任前朝名将符彦卿,想让他掌管军队,赵普不同意,理由是符彦卿官职、名气都已经很大,再掌管军队就会非常危险。赵普劝了几次,太祖都不听,并避开赵普直接把委任状发了下去,赵普知道后中途将委任状扣留了下来。太祖说:“我非常了解符彦卿,我对他的恩情很深,他肯定不会辜负我的,你为什么要苦苦地难为他呢?”赵普只是轻轻地说:“周世宗也曾经对陛下很好。还是望陛下收回成命。”太祖愣了一下,默默地将委任状收了回来。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推荐了两次,太祖都没有同意。赵普并不气馁,再次上朝的时候,他又递上了推荐此人的奏章。太祖看后大怒,狠狠地将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赵普趴在地上,并不慌张,他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又过了几天,等太祖怒气渐渐平息之后,赵普又带着它上朝交给了太祖。宋太祖不胜其烦,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这个人上任之后果然很称职,后来为太祖出了大力,足以证明赵普的眼光。
还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有功的官员,但宋太祖平时特别讨厌这个人,压着不批准。赵普仍然像之前那次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提升他,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古往今来,惩治恶人要用刑罚,奖励有功的人就应该赏赐官位。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么能够凭自己的喜好行事呢!”宋太祖听了大怒,脸都气白了,拂袖而去。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走进内宫,赵普就站在宫门外不动。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慢慢醒悟,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在劝说皇帝的时候非常贤明,可是处理自己的事情却显得没有那么清醒。他对部下相当严苛,为了争夺权力也暗害了不少人。他对那些可能会对他的地位构成威胁的官员,不仅排挤,甚至进行陷害。他不仅阻挡薛居正、吕馀庆进入宰相的行列,还使参知政事处于宰相助手的地位,使其不能参与决策。宋太祖想起用资历学识都要高于赵普的窦仪出任宰相,赵普为了阻挡窦仪,又推荐薛居正任参知政事,成功地将窦仪排挤出局。
后来宋太祖又想起用冯瓒为宰相,赵普就设计陷害冯瓒,将他送入牢狱。
赵普还在视事阁坐屏的后面设了两个大瓮,如果有人不依从他的意思,就将其投入瓮中,并在下面点火焚烧。赵普的这些行为激起了不少人的怨愤。
宋太祖也知道赵普有些不法行为,可当有人向他告发赵普时,他却生气地说:“大鼎还有两个耳朵呢,你没有吗?难道你不知道赵普是我的社稷之臣?”于是命人把那人拉下去,在院子里转圈以示悔罪。过了一会儿又让那人上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以后不许再说了,今天就放了你,不许对别人讲这些事情。”这是因为当时宋太祖还需要用到赵普,故意不追究他而已。
宋太祖经常事先不通知就直接赶到赵普家中。有一天,太祖登门,看到赵普堂前放了十个大坛子,就问赵普这里装的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这是吴越王钱俶派人送来的海产。”原来,钱俶派人给赵普送了一封信,并顺便给他带了十坛“海产”。赵普还没来得及将它们搬进后室,宋太祖就到了。宋太祖听说是海产,就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肯定不错,你把它打开来,让我也开开眼界吧!”赵普赶忙吩咐仆人打开坛盖,一看之下,在场的人全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竟然是一块块的金子。宋太祖的脸立马沉了下来。赵普吓得赶忙跪在地上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的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决定的。”
后来告发赵普的人就多了起来,宋太祖终于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太宗登基以后,赵普又一次感到升迁的机会来临。因为“金匮之盟”
与赵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宗也就越来越看重赵普的作用。他下旨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职衔,后来又封他为梁国公。
赵普深知太宗的心意,在他又一次担任宰相后,就积极地构陷皇弟赵廷美。赵廷美很快就被罢免了开封尹的职务。赵普又设计诬告赵廷美与次相卢多逊勾结谋反,卢多逊全家被流放崖州,赵廷美的幕僚、小吏有六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斩。接着,赵普又指使开封知府李符,诬告赵廷美整日哀怨不已,廷美被流放到房州(今湖北房县)安置,很快就病死了。
后来,赵普因病被罢相,但朝廷拜其为太师,封魏国公,并继续给以宰相的俸禄。
赵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只读过《论语》呢?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太宗随便问了一句:“有人说你只读了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
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佐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