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辛卯,秦始皇帝三十七年。

这一年,又是一个多事之秋。

南巡的秦始皇,东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过吴(秦会稽郡的治所,今江苏苏州),北上至琅邪、芝罘,折道西还,病死于沙丘。沙丘在什么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北广宗西北。

秦始皇时年四十九岁。

尽管随行的丞相李斯密不发葬,怕的是皇子争位和引起全国范围的民众变乱,但乱子还是最终发生了。

中书车府令,也就是负责掌管皇帝车乘的太监,名叫赵高。他与李斯合谋,伪造了秦始皇的遗诏,逼死了长公子扶苏,以非常手段拥立嬴政不到二十岁的少子胡亥至咸阳即位。按秦朝谥法的规定,就位后的胡亥为二世皇帝。

秦始皇的晚年,各方面社会矛盾加剧。因北征匈奴,建筑长城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已经弄得全国民力疲惫,而胡亥继位后,又进一步加重了对天下民众的役使。

在秦始皇安葬期间,大部分修建阿房宫的民夫被调去修建秦始皇在骊山的陵墓。这项浩大的工程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而且修建陵墓的人全部被坑杀。之后,他又调集民夫继续修建阿房宫,把几十万民众整年累月地驱迫于无休止的劳役之中。

这两件工程都是“当惊世界殊”的超级工程。

先说阿房宫。阿房宫又叫“阿城”,本来是秦国的惠文王所建,宫未建成即撒手而去。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帝“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阿房,“阿”是“近”的意思,“房”即“旁”。阿房就是“近旁”之意。因此宫建在咸阳附近,故名之。后来因为这个宫殿名声极大,就把整个朝宫全叫阿房宫了。

作为朝宫前殿的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宫中可容万人之众,其高度,足可以在宫里竖起五丈高的旗竿。《剑桥中国秦汉史》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崔瑞德作过计算,其面积接近75600平方米。他认为一个大殿有七万五千六百平米,这不太可能,这个数字大得让人难以置信。那么整个宫殿群又有多大呢?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为修建这座亘绵三百里的宫殿群,甚至砍光了整个蜀地的树木。

那么始皇陵呢,这工程又有多大?

记载始皇陵的文献很多,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座陵墓从秦始皇即位之初开始修,直到他病死在南巡道上,仍未完工。

当代专家做过测算,其陵墓,封土的用工量约为1亿5千万个工日;内外城的墙基、夯土墙的用工量为35万个工日,建筑基址土方工程量大约为140万个工日,总计土方工程量为1亿7千多万个工日。如果再加上烧造砖瓦、兵马俑、材料运输,这个天文数字怕是还要翻上一番。

另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就是修筑沟通全国的驰道。这项工程在他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开始了。驰道有南北两大干线,以咸阳为中心,南线直达吴、楚,北线径抵燕、齐。驰道有多宽?统一规定为五十步,如果以现代军人的标准步幅每0。75米计算,其宽度可达37。5米。比古罗马的道路宽了4倍多,罗马的道路,很少有超过8。5米的。甚至比现代的等级公路也要宽得多。要保证能让四辆驷马战车并列的方阵通过。如果是步兵,则可列成十路纵队在驰道上威武地行进。驰道两侧每隔三丈栽一棵松树,在容易造成塌方的路段,打下的桩要用铜汁来浇灌。工程质量要求之高,比现代人修高速公路差不了多少。你到河北井陉看看保留下来的那一段秦皇驰道,不能不叹为观止。那条驰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成为井径口的主要交通干线,青石上碾出的车辙,就是两道一尺多深的石头沟!

这么大的工程量,得需要多少人力?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二十岁就要开始服劳役。实际上服劳役的年龄可能要早得多。当时秦的人口大约为两千万,而长期被征赴各类徭役、兵役的男子就有两三百万人。这么重的负担,人民怎么能够承受。

话题远了点,但这个背景与本文的故事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征调夫役的命令一级一级传达下来,自然到达了泗水亭。

刘邦被受命带领泗水亭征调的五百名民伕日夜兼程,赶赴咸阳。

临行前,吕雉对丈夫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要倍加小心。往咸阳解送人伕,刘邦从打当了亭长,已经多次履行过这样的差事,可这一次不一样:第一,这次解送民伕,时间上要求得特别紧,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到达规定集中地的,对解送责任人要进行严厉处罚。轻则入狱,重则掉脑袋。第二,这五百民伕中,还有几十名从监狱里调出的罪犯,这些人也夹在民伕队中,这是最头痛的事,万一路上出了闪失,可不是好玩的事。而且从沛县到咸阳,几千里路云和月,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辛苦且不说,那风险可随时都会发生。

秦律规定,朝廷征发的徭役,至期没有出发的,领队要罚二甲;误期三至五日的,要被责骂,误期六到十天的,要罚一盾,超过十五天的。要罚一甲。至于役伕发生了逃亡事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这些,刘邦焉能不知?

但王命不可违,他除了硬着头皮上路,而别无选择。

刚走了两天,队伍里就出现了逃亡现象。

山路崎岖,草深林密,押解的人员又少,顾上头,顾不上尾。而且民伕们一个学着一个的样,没几天,队伍里逃亡的差不多有一半人了。

刘邦沮丧透了。这样,等不得走到咸阳,五百民伕就会逃得精光,只剩下他一个人。

这一回,他是彻底栽了。

刘邦心里暗中打定了一个主意。

到了丰西泽,差不多快出县界了。刘邦下令把剩下的路费和出行前吏员们的“送俸钱”全用来买了酒肉,把没逃亡的伕役们召集在一起,与大家痛痛快快地喝起酒来。

大家心里直嘀咕,不知刘邦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刘邦喝到半醉,突然宣布:各位乡党,喝完这酒,大家各奔东西吧!

有人问:亭长,你怎么办?

刘邦说:我还能怎么办,我也只能就此离开了。

当时就有十几个壮士异口同声地表示:“我们要跟亭长一起走!”

刘邦看了一眼,这些人差不多全是从监牢里提调的囚犯。一路上刘邦对他们照应有加。一般押解伕役囚犯,都要把人用绳子串上,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而且,只有在这些囚犯中,才没有发生有人逃亡的事。刘邦心里很感动。

乡亲们与刘邦洒泪而别,刘邦又和留下来的几十个壮士一起喝得大醉。大家踉踉跄跄乘着夜色赶路。

为了不致于让人发现,刘邦派出一人在前探路,一队人拉开距离,跟在后面,小心地在沼泽深处的芦荻丛中拨草前行。

突然,探路的人走回来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条大蛇横在路上,咱们还是快折回去,找其它的路吧”。

刘邦睁开迷离的醉眼,大声喝道:“壮士行路,还怕什么东西!”

他拔出身上带的一把长剑,跃在队伍前面。

这把剑在朦胧的夜色中闪着青色的光。

此剑原是他父亲刘太公所佩。太公年轻时,经常随身佩带一把三尺左右长短的刀。有一次他游沛丰山中,看见有个铁匠在那儿铸剑,就走过去参观。那个铁匠看了太公身上的佩刀,连连夸赞说:这把刀钢口好,如果“杂而冶之”则“必成神器”。太公非常高兴,就让这个铁匠把这把刀重新回炉,添加材料,改铸成一把剑。刘邦从打当了亭长,这把剑就成了他的随身之物,须臾不可离开。刘邦当了皇帝后,传命将这把剑和当年秦王子婴投降时奉献的白玉玺一代代保存下去。重新制作了考究的剑鞘,剑鞘以七彩珠、九华玉作为装饰,装剑的盒子也饰以五彩琉璃,宝剑即使放在鞘里,其熠熠光芒仍会透射到外面。每隔二十年会被取出来重新磨砺一次,所以剑锋一直如霜雪一样晶莹耀目。从剑鞘中拔出,就带着一股凉风,一道幻彩般的光芒。这把在刘邦的革命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宝剑,被汉代的历朝皇帝视之为镇国之宝。

这把剑现在是第一次派上了用场。

刘邦挺剑直逼那条拦路的大白蛇。

剑与蛇,在半明的月光下闪着寒冷的光。

蛇在剑气里直立起半个身子,如一条扭结的旋风,扑向执剑的人。它吐出的长舌吹着“咝咝”的冷气。它的眼睛因愤怒而充血,闪着红色的萤光。它的鳞甲在石头上擦出火花。

刘邦在白色的旋风里闪转腾挪,不让那条蛇缠上他的身子。他挥动剑,又劈又砍,血光四溅,在月色里飞舞着缤纷的血花。那条蛇终被砍成两段。横陈在山路上。而此时,刘邦的酒依然没醒。

他率领大家继续搖摇摆摆地赶路,刚刚经历的一场殊死的人蛇之战,仿佛没有在他心里留下一点影子。横亘在路旁的巨蛇,提在手里滴血的剑,他看也不看一眼。

又走了几里路,醉意更深,刘邦索性倒头躺在路边,打起了鼾声。随行的人也相伴他坐下休息,等后边的人上来。

落在后边的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个老婆婆坐在地上痛哭。众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婆婆说:“我的儿子被人杀了”。

人们问:“你的儿子被什么人杀了呢?”

老婆婆说:“我的儿子本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成一条白蛇,躺在这条路上,却不想让赤帝之子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哭祭他”。

人们认为这个老婆婆在说疯话,想羞辱她一顿,一转身,这个老婆婆不见了。他们追上了前面的队伍,叫醒了酣睡中的刘邦,把这件奇怪的事告诉了他,刘邦这才恍恍惚惚忆起了刚才的事情,真像在一场梦里一般。他扯了一把草,擦拭着剑上凝结的蛇血,脸上露出疲惫的笑意,而心里却得意的不行:看来吕太公说的一点也没错,我的贵相今天算是露出了一点点。

而壮士们对刘邦更加敬畏了。

历史学家怀疑这个故事是后人为了给做了皇帝的刘邦脸上贴金,故意编造出来的。我们也没必要考证它的真伪,只当一个故事听就是。

却说刘邦带领一行壮士,趁夜色走出沛县境,来到芒县和砀县山泽岩石之间。这个地方离沛县不远,方便家乡的朋友和他保持联系,提供生活保障。但这地方的归属权则是砀郡,是个“三不管”的地方,相对比较安全。

亭长刘邦的失踪在沛县确是一个不小的政治事件。

按照刘邦的想法,他率几十名壮士隐在芒砀之事,至少也要半个月才能露出消息。刚上路三两天就出现了役伕大量逃亡之事,被逼无奈,才有此举。而此一举,就让他踏上了改变命运之路。不管怎么说,泗水亭长是做不成了,而且全家都将有性命之虞。沛县县令与泰山老丈的交情再深,也得摸摸长在脖子上的脑袋。事已至此,也只好走一步看一步了。

没有想到,县里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那些半路被刘邦放还的役伕中有人泄露了秘密。

沛令只好派人沿途追捕刘邦。围追了几天,踪迹也不见一个。于是吕雉被抓进了县牢。

当两个“做公的”差役不由分说把一条冰冷的铁索套在她的脖子上,吕雉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闹懵了头。两个孩子又哭又叫,她冷静下来,匆匆做了安顿,让大一点的刘肥把弟弟妹妹带到太公家,自己跟上差役走了。

到了县衙过堂,吕雉这时候才知道丈夫闯下了塌天大祸。让她欣慰的是,丈夫毕竟幸运地躲过了官府的追捕。

吕雉从嫁了刘邦,苦也吃过,累也受过,眼下又担了如此大的风险,但她顾不上自己了,满脑子想的全是刘邦,惦记他不知到了什么地方,那个地方安全不安全,可曾忍饥受饿。又生怕他知道自己被抓进县牢,再返回县城来营救她。要真那样就中了圈套。就这么翻来复去想了好久。

审讯的一个吏员见吕雉生得有几分姿色,又忖度刘邦在劫,便借机调戏吕雉。先是用语言去撩逗,见吕雉扭过身子去不做答理,又动手动脚。这事正好被一个叫任敖的狱吏遇上了。任敖是刘邦的朋友,他也多次到刘邦的家中阳里去过,受过吕雉的热情招待,一见四嫂受辱,怒火中烧,冲上去打了那家伙一顿老拳,把他的鼻子打得出了血。

法吏对亭长夫人图谋不轨,狱吏又动手打伤了法吏,这件事纠缠起来,弄得县令十分头痛。萧何、曾参一些人趁机大力斡旋,县令也怕生出别的事来,只好把吕雉放了。

吕雉出了县狱,就迫不急待地四处打听刘邦的下落。终于,她得到了刘邦一干人隐藏在芒砀山中的消息。她在娘家兄弟吕泽、吕释之和刘邦几个旧友的陪同下,到山里去寻找刘邦。每一次,她都能准确无误地在刘邦藏身的地方把他找到。刘邦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问吕雉“这么大的芒砀山,你怎么能找到我藏身的地方呢?”

吕雉说:“你隐身的地方,天空中常有彩云遮掩笼罩,只要顺着云气的方向去找,就一定能找到”。

刘邦的藏身之处,在芒砀山泽中一个名叫黄桑峪的地方,这里后来改称“皇藏峪”,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丘峪,南北长约二十公里,东西长约五公里,海拔高度三百三十米,就座落在现在徐州西南三十五公里的苏皖两省的交界地带。这地方谷幽林深,山势峭拔,峪内长满了黄桑,《汉书.地理志》载:“汉高祖微时常隐芒砀山间,即此山有皇藏峪,汉高祖刘邦避难处”。现在的皇藏峪瑞云寺西南百余步,峭壁中有一个天然洞穴,洞深数十米,有一块大石头迎洞而立,石壁上刻有“洞天飞来”四个大字,四周群山拥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山洞玲珑天成。传说这个山洞就是刘邦隐身的主要所在,所以就叫“皇藏洞”。

从另一个角度看,刘邦真是个粗中有细的人。首先他选择的这个藏身之处就非常科学。这一带离沛县不远,同家里联系方便。从属地上说,这里归砀郡地面,泗水郡却管不着它。刘邦是在官场上混了多年的人,他最了解官场办事的扯皮推手是怎么一回事。泗水郡不会到砀郡去办案子,砀郡也会以刘邦等人不是本郡之民而搪塞责任。因此这个地方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也正是由于离家近,刘邦的那些朋友熟悉山中的地理,所以才能引导吕雉兄妹顺利地找到刘邦,至于“彩云笼罩”之说,则完全是吕雉为了给刘邦打气才顺口编出来的。吕雉知道处在此一环境中的刘邦,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接济,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撑。

不过这话对刘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从此更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大人物。而沛县的子弟,听到了关于刘邦的种种神话般的传闻,也知道刘邦不是凡人,于是纷纷到山里去投奔他。这也多亏了吕雉,刘邦的种种“神话”的传播,全是她的运作。她首先游说老父,策动自己的两个哥哥吕泽、吕释之去投奔刘邦。吕泽和吕释之全都是孔武有力的汉子,平时就很服气这个有谋略又有胆量的二妹,二妹说什么,他们听什么。眼看着妹夫在芒砀招兵买马,岂能不助一臂之力。他们还发动了老家的族人,到芒砀山去随同刘邦举事。

吕雉又多方奔走,联络刘邦那些旧时朋友,为芒砀山建立了一条地下物资保障线,粮食、菜蔬、兵器源源运进山里。这条地下补给线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吕雉自己设计、实施的,进山的人员、时间、路线都由她亲自选定,确保万无一失。从那个时候起,吕雉就显露了她出众的政治才能。

没过多久,刘邦在大山里拉起了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