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他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其中很多都足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在本篇中,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语言和行动以及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议论中,深深地感受到孔子人格的力量。你想知道在孔子身上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吗?他的学生又是怎么评论他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吧!
子绝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
①意:通“臆”,主观猜想、猜疑。
②必:绝对肯定。
③固:固执。
译文
孔子一点儿也没有四种毛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在上面这些缺点中,“自以为是”最有繁殖力。它是许多缺点的根源,也最难被发现,或者发现了也最难改正。所以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平常遇事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自己与别人想的不同,不要急于下定论,而要把双方的看法放在一个点上客观地考察,以排除个人的情感因素。只有形成这样的习惯,我们才会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颜渊喟①然叹曰:“仰之弥②高,钻③之弥坚。瞻④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⑤。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①喟(kuì):叹息的样子。
②弥:更加,越发。
③钻:深入钻研。
④瞻(zhān):视、看。
⑤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仰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
一个人如果浅尝辄止,是无法体会到真理的高妙之处的。如果人们都能像颜渊那样,以恭敬的心态对待生活,静下心来学习知识,那么也就能切身体验到生活中真理的玄妙高深了。
子欲居九夷①。
或曰:“陋②,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①九夷:指淮夷。
②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住。
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那里就不闭塞落后了。”
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不会只注重外在条件的好坏,只要自己觉得充实,觉得可以实现理想就行。外在条件的好坏,都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若内心坚毅,对目标矢志不渝,充满追求的动力,那么条件再简陋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情。更何况在生活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即有的时候别人条件比你好,自己会很羡慕,如果心态不好的话,羡慕会变成嫉妒,这样就不利于学习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过于关注这些外在条件,再简陋的条件也不应该成为求学的障碍。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①篑(kuì):土筐。
译文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了,可是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停止的。好比填平坑洼的地面,虽然刚刚倒下一筐土,但倒土还在继续下去,那是我自己要坚持向前的。”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无论在学习或品德修养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地从点滴开始积累。
子曰:“后生①可畏,焉②知来者③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①后生:年轻人。
②焉:怎么。
③来者:后辈。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现在的人呢?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仍然没有什么名望,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孔子的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地开拓积累,自然会超过前人。不过,“今胜于昔”的首要条件是要乐于学习,有创新精神;年长者对后生的培养也很重要,不应该禁锢其思想和创造力。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①三军:周朝的一种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以拥有军队三军。现用“三军”作为军队的通称。
②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一个坚毅节烈的人,他的气节是不会因威逼利诱而改变的。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儒家倡导的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①凋:凋零。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一个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理想的君子,要像松柏那样,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人的一生,总是要经历无数次的挫折与考验,经历一次,方能成熟一点;体会一次,方能通达一点;战胜一次,方能自信一点。我们要像松柏一样禁得住严寒,去战胜那些汹涌而至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