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讲的是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一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这些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圣人的日常生活吧!
孔子于乡党,恂恂①,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②言,唯谨尔。
①恂恂(xún):温和恭顺。
②便便(pián):辩,善于辞令。
译文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孔子在乡间和在朝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这并不是说孔子是个两面派,而是孔子不以虚伪的态度来对待本来就不同的场合,正是这种双重标准,才表现出孔子是一个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的君子。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①不宿肉:不使肉过夜。
②祭肉: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国君祭祀分给孔子祭肉,孔子不让肉过夜,这是孔子贪吃吗?孔子其实是依礼而行。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两三天,所以这些肉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礼”中关于日常生活的部分,基本上是生活经验的总结,这样才能植根于人们心中。孔子提倡“礼治”,也是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问①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②。
①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送礼物。
②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孔子时时刻刻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节的规定,这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在个人修养上的行为准则。作为学生,学会友善待人,讲文明、懂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自己平时的言行都不能规范,长大后又怎能与别人融洽相处呢?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①。”
①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如果说朋友在世时,互相之间的交往还多少带有功利目的,那么朋友去世了,能够像孔子那样一如既往,不计功利,并主动为朋友料理后事的,确实是难能可贵。这里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同时启示我们要将“仁”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