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弟子原宪出身贫寒,为人正直,一生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个人道德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原宪向孔子请教有关道德的问题,让我们来听听孔子都说了些什么。
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④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①宪: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
②谷:做官者的俸禄,这里指做官。
③伐:自夸。
④为:通“谓”,就。
译文
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做到仁了吧?”
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可就不知道了。”
作为学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不是单纯地为了能吃饱饭,而更多地是为了对社会、对国家能有所贡献。否则,人生价值就得不到更好地体现。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仅仅克服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等缺点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更好的品德修养,有更远大的胸襟抱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①言:在这里指言语。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语,有好言语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一个有德的人,才真能说出“好话”来,一个“仁者”才是真正具有勇气的。至于那些无德、无仁之辈即便说的话可能很精彩,表现得可能很勇敢,但实际上都是假的,毫无意义。我们只有分清善恶,追求正义之事,才能成为一个仁德之人。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孔子认为生活过得贫苦,但仍然能够保持乐观,需要一定的修养和自持力;生活过得富足但却不骄傲和张扬,只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不难做到。所以,无论是“贫”还是“富”,我们的心态一定要端正。
子路问成人①。
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③,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⑤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孔纥。
③知:通“智”。
④卞庄子:鲁国的勇士。
⑤久要:长久地处于穷困中。要,“约”的借字,贫困。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算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也不一定非要这样。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曾经许下的诺言,这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没有缺点,但那种人是极为少见的。我们不一定非得在智慧、身体等方面超过他人,只要我们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做好自己、充实自己,就已经很好了。
子曰:“君子耻①其言而过其行。”
①耻:以之为耻。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如果我们有这些坏习惯,就应该尽早改正。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①患:担心。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我们不需要费尽心机让别人记住自己,只需加强自己的基本功,好好地充实自己,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能力,使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出一定的成绩,这时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成就一番事业。
子路宿于石门①。
晨门②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③?”
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城门。
②晨门:看守城门的人。
③与:通“欤”。语气助词。
译文
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
(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问道:“从哪儿来?”
子路道:“从孔家来。”
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这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要知道许多人的成功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