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鲁迅等十余位学者应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大学邀请,赴西安做暑期讲学。鲁迅所讲仍为小说史。讲稿经鲁迅整理后,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为题,载1925年西北大学出版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假学校讲演集》中,后编入《中国小说史略》的附录。在北京教育部,鲁迅对西安易俗社编演新剧就很关注。在西安期间,先后四次往易俗社看戏。鲁迅认为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能有这样一个意在提倡社会教育,起移风易俗作用的剧社,实在难能可贵。适逢该社成立十二周年,鲁迅特亲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与同行者联名赠给易俗社,另将讲学酬金五十元捐赠。鲁迅和同行的孙伏园说:“只要够旅费,我们该把陕西人的钱,在陕西用掉。”

很少出外游览的鲁迅能作此行,原因之一是想借此机会到西安、临潼等地游览考察,为他早想创作的关于杨贵妃的戏剧小说作准备,可结果却是旅途的历险和创作**的失落。当时火车只通到河南陕州,乘火车到陕州后,登船取道黄河逆流西行。没想到上船之后即遇大风大雨,彻夜不息。第二天船主惊告:“昨晚险呀!船不能下锚,倒行十余里,如果倒行到鬼门,那就没救了。龙王爷保佑,能安然无事,诸位先生真是大命的。”一百八十里黄河水道走了足足四天,抵潼关后换乘汽车,经过临潼时,游了华清宫故址,入温泉沐浴。到了西安后,讲学之余,游览了碑林、孔庙、大小雁塔、曲江灞桥、昭陵石刻等,逛了古董铺,买了碑帖、土偶、瓷鸠、瓷猿、陶瓶,买了被当地人叫作“卤鸡”的弩机。然而,说起计划中的为写作《杨贵妃》做实地考察的事来,鲁迅原本从文字中得来的和想象中的盛唐气魄,被沿途的满目黄土,被颓败的关隘村落,被残破得比北京更为寂寞荒凉的西安古城彻底打破了。《杨贵妃》之梦的破灭是很沉痛的,十年之后,遗憾仍在心头,他在1934年1月11日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说:“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被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来摹想的好。”

陕西省西安暑期讲学开学式合影。1924年7月20日摄,第二排右起第十一人为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