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周作人揽下了中国小说史的课程,在中国学术史上,就有可能失去由鲁迅开创中国小说史学科的机会。

不过,在鲁迅自己,于北京大学开讲之前,已早有相当的学术积累。从日本回国到北上北京之前,就辑录了唐以前的三十六种小说佚文,集为《古小说钩沉》,并在1912年署周作人名发表的序中透露说:“余少喜披揽古说。”此后辑录的还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这构成鲁迅讲授和撰写《中国小说史略》的主要史料。

鲁迅致胡适信。1923年12月28日,鲁迅致信给胡适,信中接受了胡适的某些意见,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后半部分加强了论断

《中国小说史略》1920年油印本讲义,26.8cm×18.5cm;1922年铅印本讲义,29.5cm×24cm。新潮社初版本(1923年出版上册,1924年出版下册)。鲁迅藏。现存北京鲁迅博物馆

正如鲁迅所说,因为“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也不能称文学家”,自然也没有做学问的人愿意把中国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对它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探讨,所以“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讲授中国小说史,撰写《中国小说史略》,便是一项艰苦的学术拓荒工作了。他必须从繁杂的故书中搜寻可用的资料,他必须对散乱的材料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清理和考证,他必须从杂陈的头绪中理出清晰的脉络,更要对千年的流变做出精到的评说,没有深厚的学养,没有独到的史家眼光,是绝对不敢涉足的。

从20年代初北京大学印发讲义,20年代中出版社正式出版,到30年代数次修订,1935年第10版最后定稿,前后经过了十五年。《中国小说史略》从上古的神话传说、鬼神志怪,到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鲁迅清晰地描述出我国古代小说萌生、成长、成熟的全过程,勾勒出我国小说发展的基本轮廓,为小说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1920年《中国小说史》油印稿

鲁迅的史家眼光,突出地表现在从广泛的历史的社会的条件下考察分析小说的发展,对历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和重要小说作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分析《三国演义》的人物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作为附录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虽说大体上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缩编,但又补充了不少新的观点与例证。如论证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而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再如关于《红楼梦》,《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正因写实,转成新鲜”,《变迁》中则进一步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鲁迅关于中国小说的许多论断,一直为后来的研究者所引用。

1922年《中国小说史大略》讲义

因为研究中国小说史,鲁迅同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胡适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了。他们相互之间有着较多的学术切磋、学术交流。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前后,都曾征求和吸收过胡适的意见,也引用了胡适的研究成果。胡适原想做一部《中国小说史》,也拟过几条办法,未能如愿,看到鲁迅的书出版了,他很高兴地说:“在小说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颇有一点贡献。但最大的成绩自然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陈源诬指鲁迅的小说史有“剽窃”日本学者盐谷温著述之嫌,鲁迅非常气愤,写文章予以回击。胡适也说话了,他在1936年12月致苏雪林的信中为鲁迅鸣不平:“通伯先生(陈源。笔者注)当年误信了一个小人之言,说鲁迅的小说史是抄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使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袭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温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