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58年作者自注:

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首清平乐,同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

莫道君行早?“君行早”的“君”,指我自己,不是复数,要照单数译。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诗赋人生

1934年7月23日,东方还未破晓,一队身穿红军军装的人从会昌文武坝出发,渡过绵水,兴致勃勃地往会昌城西北的岚山岭疾驰而去。这一行人是去登山的。他们中有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还有陪同他的粤赣省委书记刘晓和省军区司令员何长工等人。

毛泽东平生最喜爱大山,也乐于登山。可是,作为中央政府主席的他在此时此刻怎么还有时间到此地登山呢?蒋介石不是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于1933年夏开始策划第五次“围剿”,并于9月调集百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进攻吗?闽赣中央革命根据地不是在他的50万大军的围攻之下、形势十分危急吗?事实确实是这样,这时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中央革命根据地也日益缩小,东线和北线都被敌人以优势兵力冲破了,西线战事也十分紧张。而富有作战经验的毛泽东在军事却毫无发言权,心情十分忧郁。他看到只有南线战事稍为稳定,便以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于1934年4月从瑞金来南线视察和指导工作,同时也兼养病。

毛泽东到会昌后,住在粤赣省委、省军区所在地——会昌文武坝。他不顾身体不适,即与当地党、政、军领导人研究了南线反“围剿”斗争的形势,分析了蒋、陈矛盾,作出了巩固苏区、扩大发展游击区,加强白军工作、消除赤白对立等有关指示,有助南方战局的暂时稳定。毛泽东于6月下旬亲临南线前沿红军22师驻地李官山作军事调查,并同师指挥员一起总结战斗的经验教训,使南线战场出现相对稳定的局势。见南方已无战事,毛泽东心中稍安,遂于1934年7月下旬返回文武坝。

毛泽东在会昌期间,常常天不亮就去爬山。会昌城西北的岚山岭峻秀挺拔,更是他常去的地方。晨曦初露之时,毛泽东一行人已健步登上了会昌山。立于高峰之巅,放眼南望,只见群山起伏,郁郁葱葱连接天际,令人心旷神怡。可是,当一想到只有300万人口和10万红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陷落在即,毛泽东又忧心如焚。在强敌面前,以博古为代表的临时中央却推行错误的左倾政治策略和军事策略,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一寸土地”,实行所谓分兵出击的“进攻路线”。在敌人向中央苏区腹地突进之时,又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处处设防”的错误策略,与敌打阵地战。同时,又不能很好地利用国民党十九路军发动反蒋的“闽变”事件,贻误破敌的有利战机……只有敌南路总司令、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有较深矛盾,对“围剿”持观望、应付态度;为保存实力,对红军打打停停,占领筠门岭后就不再进攻了……登高望远之际,思前虑后之中,一首写景抒怀词《清平乐·会昌》便在毛泽东的口中吟成了。这首词,《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无写作时间,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中增补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夏”。在20世纪50

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六幅手书中,有三幅中的“战士指看南粤”句写作“从者指看南粤”,一幅手书之末写有“一九三四?登会昌山”。

注释

会昌?江西省东南部县份,历史较悠久。它东邻福建,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离当时中共中央、中央苏维埃政府、中央军委所在地瑞金50公里,离筠门岭前线40公里。对中央苏区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本句中的“君”与下句中的“人”都指作者自己。

风景这边独好?喻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方战线的形势。

颠连?起伏不断。

南粤?古代地名,亦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此指广东一带。

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或景象昌盛、欣欣向荣的样子。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在舂陵时,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家乡舂陵(今湖北枣阳)时,望气的方士讲舂陵上空有郁郁葱葱的王者之气。

意会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连连失利,形势危急。奈何当权者良谋不纳,高策弃用,局势难转。春夏来南线会昌一带,心情郁闷。为遣愁情,每日清晨早起,遍踏青山。只言风景这边独好,莫非要把整个身心糅合于郁郁葱葱的群峰中?还是遵循一种世事纷纭何足理、危中守静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