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
冷眼向洋看世界?“冷眼向洋”就是“横眉冷对”。
云横九派浮黄鹤?“黄鹤”不是指黄鹤楼。“九派”指这一带的河流,是长江的支流。明朝李攀龙有一首送朋友的诗《怀明卿》: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待臣颜。”李攀龙是“后七子”之一。明朝也有好诗,但《明诗综》不好,《明诗别裁》好。
浪下三吴起白烟?“白烟”为水。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
诗赋人生
1959年6月28日晚,毛泽东乘火车从长沙至武昌,29日下午在武昌登上轮船,在轮船上召集各协作区主任开了个小会。6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与一行人顺长江东下,直抵江西九江。次日一大早,他驱车上庐山。庐山连日来阴雨绵绵,这时忽然天气放晴,毛泽东一路上兴致极佳。从山脚盘山而上,景色一路葱笼。庐山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山。历代文人墨客慕名来此登高揽景,无不赋诗填词,抒怀寄志。毛泽东从车窗远眺,只见长江如带婉蜒东去,鄱阳湖烟波浩渺,不觉令他想起李白的名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他的诗绪启动了。上山后,毛泽东住在“美庐”。这栋二层的别墅四周松林环绕,十分清幽雅静。清风送爽中,毛泽东的精神为之一振。他顾不上休息,便去浏览庐山风景名胜,并很快被庐山秀丽的风景陶醉了。
7月1日,是建党38周年,也是庐山会议的前一天。当晚,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参加了文艺活动。晚会结束后,他又坐立不安了,一会走走,一会停停,一会坐坐。毛泽东的诗兴又来了。当晚,他便吟诗一首。
本来,这次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日至8月1日),所定议题是总结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左”的错
误。毛对当时国内形势总的评价是: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然而,会议期间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自己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看法,并认为当时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浮夸风普遍地滋长。毛泽东认为彭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于是,会议转而批判彭德怀等人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接着,8月2日至8月16日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其议程之一就是继续揭发批判所谓“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右倾反党集团”。庐山会议以后,全党开展了一场“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的这首诗成之于7月1日,是在庐山会议召开之前。与前首《七律·到韶山》一样,这首诗也显露了毛泽东对当时国内形势较为乐观的看法。这两首诗,毛泽东一上山就将其手书交给周小舟、胡乔木二人看,还附信征求意见。但在庐山会议以后,他将这两首诗送交《诗刊》编辑部发表时,曾在信中这样写道:“近日右倾机会主义猖狂进攻,说人民事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全世界反华反共分子以及我国无产阶级内部、党的内部,过去混进来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投机分子,他们里应外合,一起猖狂进攻。好家伙。简直要把昆仑山脉推下去了。同志,且慢!国内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一小撮机会主义分子,不过捡起几片鸡毛蒜皮,当作旗帜,向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举行攻击,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我这两首诗,也算是答复那些忘八蛋的。”
该诗原有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诗成后,毛泽东曾要胡乔木征求郭沫若的意见。郭沫若在1959年9月9日和10日致胡乔木的信中说:“主席诗《登庐山》第二句‘欲上逶迤’四字,读起来似有踟躇不进之感。拟易为‘坦道蜿蜒’,不识如何。”“主席诗‘热风吹雨洒南天’句,我也仔细反复吟味了多遍,觉得和上句‘冷眼向洋观世界’不大谐协。如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以表示大跃进,似较鲜明,不识如何。古有成语,曰‘挥汗成雨’。”接胡乔木转呈郭沫若的信后,毛泽东对诗句又进行多处修改。不仅修改了“冷眼向洋观世界”等句,还将‘欲上逶迤”改为“跃上葱茏”、将“四百盘”改为“四百旋”,等等。这首诗作者总共留下了四件手迹。据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一书中所言,在1959年庐山会议之初,他从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处抄得的这首诗的最后一联原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该诗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注释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鄱阳湖西畔。一名匡庐。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得名。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的峰汉阳峰为1474余米。由于拔地而起,庐山山势雄伟,多峭壁岩。山上林木葱茏,风景奇秀,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据史书记载,夏禹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早在东汉时期,庐山就已成为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五大丛林。
跃上葱茏四百旋?跃,跳。跃上,一跃而上。许是受大跃进气氛的感染,故用“跃”字。葱茏,树木青翠茂盛。四百旋,用以概指和形容盘山公路的盘旋弯曲。
冷眼向洋看世界?作者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全世界反动派从去年起,咒骂我们狗血喷头。照我看,好得很。六亿五千万伟大人民的伟大事业而不被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大骂而特骂,那就是不可理解的了。他们越骂得凶,我就越高兴。”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作者意象之笔,描绘一派诗情画意:西望长江上游,云铺江天,传说中的神鹤浮之云上;东望下游,滔滔波涛,仿佛流逝在蒙蒙白雾里。九派,作者在1959年12月致钟学坤的信中说:“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黄鹤,见《菩萨蛮·黄鹤楼》中有关注释。三吴,古地名,在今长江三角洲一带。古书对三吴的记载说法不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吴郡(苏州地区)、吴兴、会稽(浙江绍兴一带)为三吴。宋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以苏州、常州、湖州为三吴。作者在1959年12月致钟学坤信中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陶潜(365-427年),一名渊明,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诗人,曾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后弃官归隐。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辞官后归耕之地就在庐山附近。陶潜长于诗文辞赋,隐耕之时,著有大量诗文,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在乡村生活的情景,一些作品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例如,《桃花源记并诗》就是他幻想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乐幸福之社会的名作。据《桃花源记》说,晋孝武帝时,一渔夫捕鱼沿溪而行,忽见一片桃花林。林的尽头是山,有一洞,钻过山洞便是一个新天地,有房舍良田、美池桑竹,里面住着秦时避乱跑进去的人,已世世代代与外界隔绝。桃花源中人相互勉耕,生活安适,习俗古朴,无须向他人纳税进贡。后来桃花源用以比喻理想中的幸福安乐之地,或指与世隔绝、脱离现实社会的幻想境界。
意会
“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好一派壮丽景色。渐渐地,它转换为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热气腾腾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恢弘场面。让那些反华小丑们起劲地攻击和谩骂吧,冷眼对之足矣。社会主义之雨将随薰风吹洒万里江天……随着阵阵薰风,把哲思的冷静催化作诗的朦胧:九派、黄鹤,三吴、白烟,还有那陶公美妙无比的幸福之地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