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诗赋人生
在同时代人当中,毛泽东最为推崇的是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毛泽东比鲁迅小12岁,两人从未谋过面,但毛泽东认为自己的心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步调一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30年起,鲁迅在上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他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倦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后,在延安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即发出《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并向鲁迅夫人许广平发出唁电。1937年10月,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会上,毛泽东特地作了《论鲁迅》的演讲。他指出:“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精神的。”“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演讲时,毛泽东再次高度评价了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不仅非常推崇鲁迅的人格和战斗精神,也非常爱读鲁迅的作品。1938年8月,在延安得到一部由上海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后,毛泽东如获至宝,常常忙里偷闲在那低矮的窑洞里秉烛夜读。后来,毛泽东又带着这套《鲁迅全集》转战南北,一直将它带到北京中南海居所的藏书室。1956年至1958年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带注释的10卷本《鲁迅全集》。毛泽东对这套全集亦同样珍爱且经常阅读,对一些篇目反复读过多次。1959年10月外出时,他指名要带走的图书中就包括《鲁迅全集》。1961年到江西时,毛泽东亦把新版《鲁迅全集》带在身边阅读。对于鲁迅的诗作,毛泽东更是爱不释手,并且还用鲁迅一些诗的原韵写过诗。1961年,值鲁迅80周年诞辰之际,毛泽东写下了这两首七绝,以示纪念。这两首诗作者未留下手迹,根据毛泽东秘书林克提供的抄件,《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将之发表。
注释
鲁迅?(1881-193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参见《七律·改鲁迅诗》注释。
龙华喋血?1931年2月7日深夜,国民党上海反动当局在上海龙华秘密杀害“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白莽、冯铿及其他革命青年23人。喋血,血流遍地。
犹制小诗赋管弦?犹制小诗:鲁迅在众青年烈士壮死后,曾赋《七律·无题》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赋管弦:赋诗配上音乐。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此为作者的夸张手法,以歌颂鲁迅视敌如草芥。事实上鲁迅是“吟罢低眉无写处”,不可能管弦赋诗。
鉴湖越台?鉴湖,旧时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有鉴湖而得名(鉴湖在绍兴城西南两公里处)。清末绍兴革命党人秋谨(公元1875-1907)以鉴湖女侠自号。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建台,为招纳贤士之用。会稽即今之绍兴。诗中的鉴湖越台用指名士之乡绍兴。
剑南歌接秋风吟?剑南歌,指南宋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秋风吟,革命烈士秋瑾将被清廷地方当局杀害时,视死如归,写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陆游和秋瑾都是忧心为国之士。
一例氤氲入诗囊?一例,一样。氲氤(),形容烟或云气浓郁,此比喻陆游、秋瑾的诗篇与鲁迅的诗篇一样,都富于爱国主义热忱。诗囊,装诗稿的袋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称:李贺“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本句喻指鲁迅与陆游、秋瑾等这些爱国诗人诗篇载入了史册。
意会
两首绝诗,寄托着一位伟人对另一位伟人的哀思。两位同时代的伟人,皆铮铮铁骨,满腔热血,一身正气。虽终生未谋面,然而两心通。“铁石坚”、“任翔旋”、“不眠夜”、“赋管弦”,字字句句,让人置身龙华喋血、刀光剑影的黑夜,体验那博大胆识与铁石般的意志。仿佛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在黑暗中长吟:“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悲壮的诗,忧忡为国,是鲜血与意志的凝结,令人肝肠寸断。“名士乡”、“剑南歌”、“秋风吟“、“氤氲入诗囊”,这里的诗,已不惟是投枪,不惟是唤醒爱国热忱的良药,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