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会有自我的感觉,但自我和其他的意识客体并没有区别,也没有特别高贵,你需要淡化对“自我”的重视。

外显的自我有时候还是很不错的。把一个人明确地和其他人区别开来会带来方便。这可以给万花筒式的生活体验带来连续性,让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明确指向一个“我”。它还可以给社交关系增加更多的神韵和责任,“我爱你”显然要比“这里有了一份爱意”有力得多。

人一出生就会有自我的感觉,儿童会在5岁左右形成实质性的自我心理结构;如果不能在这之前形成自我,他们的社交关系就会受到伤害。与自我相关的神经过程紧密地纠缠在大脑里是有原因的。这些神经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渔猎部落的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而这对他们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辨别他人的自我和有技巧地表达自我,在结盟、**和养育子女传递基因方面都非常有用。社会关系的进化促成了自我的进化,反之亦然。自我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因此变成了大脑进化的因素之一。就这样经过数十万代的积累,自我所带来的生存优势就会把它嵌入人类的DNA当中。

我们这里的重点不是为自我辩护,或者为它正名,而是说我们没必要贬低它,也没必要抑制它。别把它当回事就成——它就仅仅是个精神模式而已,和其他的意识客体没什么不同,也不比其他意识客体高贵多少。我们下面会介绍很多方法,在使用的时候不要主动去抑制自我,更没必要把自我看做一个麻烦。你只需要看穿它的本质,让它放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