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次孩子犯了错,你是怎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吗?他接受你的批评了吗?愿意按你说的话改正错误吗?

批评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批评方法,男孩才会成为那个真正“听妈妈的话”的乖男孩。

就像身体受伤会疼一样,男孩犯了错或闯了祸,不等父母批评,他也自然会感到羞愧、内疚和痛苦。父母若是在这个时候条件反射般地用一些严厉、指责的话语批评男孩,比如“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吗?你怎么还……”“你总是这么不听话”“你能不能长点记性”,受挫的男孩会觉得很没面子或烦躁不已,接着他会为找回心里的自我确认,从而故意和父母顶嘴或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

如果父母和男孩之间经常处在严厉批评和顽劣反抗的状态,男孩会真的对犯错不在意,渐渐失去羞愧感和自责感,对父母的批评教育变得无动于衷,这样他就会在父母不断的批评下,变成让父母头疼的“熊孩子”。

那么父母需掌握哪些批评的方法,才能让男孩好好“听话”呢?

一、避免“超限效应”

父母在批评男孩时通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批评的方式方法,不注意把握批评的尺度,不懂得换位思考。父母这种自说自话和无休止的说教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引发“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男孩本来在听到父母的教诲后已经做好改正的准备了,但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评下,索性破罐子破摔,选择“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父母越不让这样干,男孩就非这样干不可。

语言学家拉克夫认为说话有三个原则:说话不要咄咄逼人,要让别人也有说话的机会,要让人觉得友善。父母批评男孩的目的是引导男孩改正错误的行为和态度,但引导不是无休止的说教。父母若想让男孩听进去,就一定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因为没完没了的唠叨只会适得其反。

二、批评要富有诚意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是如何说的。父母批评男孩一定要选对说话的方式,多站在男孩的立场上,在理解、包容和帮助男孩的前提下进行批评教育。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批评要富有诚意。

天天在学校无意中违反了校规,影响了班级的评优成绩,被老师罚写检讨书。妈妈知道后虽然心里对天天也有些责怪,但妈妈理解他这个年纪的男孩,偶尔顽皮一下也是正常的,知道天天内心也一定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天天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准备接受责罚时,妈妈只是开玩笑地说了一句“小糊涂神犯点小糊涂很正常”。接着妈妈帮助他分析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这不仅为天天写检讨书充实了内容,而且发挥了检讨书的自省功能。最后,妈妈还鼓励天天多为班级做贡献,比如主动打扫公共卫生、参加校园运动会,把不小心为班级丢的分挣回来。天天听到妈妈的话两眼放光,脸上的愁容也变成了兴奋的笑容。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妈妈富有诚意的批评,天天从给班级丢分变成要为班级加分,从调皮顽劣到有集体荣誉感,从自责变成自我期待,说明妈妈的教育非常成功。如果天天一回到家里,妈妈就板着脸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批评他或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就算道理说得都对,错误分析得头头是道,也不会获得天天的认同,更不会让天天变成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好学生。记住,父母批评男孩不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富有诚意地开导和帮助他,让男孩心甘情愿地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并鼓励他冲破自身局限,做更好的自己。

三、父母要做“事后诸葛”

《朱子家训》中说:“堂前教子,枕边训妻。”意思是说,教育孩子要当众指出他的过错,让他感到羞耻,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而妻子犯了错,则要给她留颜面,在没有人的时候悄悄地告诉她。但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堂前教子”的做法并不可取。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况:父母当众对男孩大声斥责,甚至连打带骂,有人围观劝说,父母还会解释打骂男孩的“正当理由”,当众揭男孩的短。这种时候,男孩往往面红耳赤、垂头丧气或哭哭啼啼。

其实,无论男孩多么小,都有自尊心和羞耻心。父母当众批评男孩,会让他在众人面前产生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这会严重挫伤男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男孩不小心犯了错,父母不妨做“事后诸葛”,当着众人为男孩留点情面,私下再对男孩耐心教导。这样既维护了男孩的自尊,尊重了男孩的人格,又给男孩留有自我教育和自觉改正的机会。

四、欲擒故纵式的批评

爸爸下班回到家,感觉气氛不太对。他走进客厅,看到豆豆下巴搁在桌面上,正胡乱地涂鸦。妈妈递给爸爸一个眼神,示意他过问儿子的情况。

爸爸一把把豆豆抱在腿上,逗他说:“这么认真地画线条,是想长大后当画家吗?”

豆豆抬眼看着满脸笑容的爸爸,小声说:“我去书房时,把你的蓝色墨水瓶打翻了。”

正当豆豆准备挨骂时,爸爸却说:“墨水瓶打翻了不要紧,再买一瓶就行了,但是我儿子主动认错,爸爸很欣慰呀。”

豆豆惊讶地看了爸爸一眼,接着低下头说:“墨水洒在你书上了。”

“爱看书也是好事情。”爸爸面不改色地说。

“可是书上的墨水甩到你的灰色衬衣上了,我想帮你洗,结果衬衣变成了那样。”豆豆说着,回头指了指泡在盆里的灰色衬衣。

爸爸看见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衬衣变得面目全非,不禁十分错愕。这时妈妈连忙向爸爸摇摇头,又给他使了个眼色。爸爸回过头看豆豆时已没有半点大惊小怪的神情,他欣喜地说:“儿子都学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了,真是太棒了。”

豆豆听到爸爸一连串的夸赞,根本没提自己犯的错误,他觉得无地自容,最后哭着向爸爸主动道歉:“爸爸,对不起,我去找墨水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把墨水灌进泡泡机里吹蓝泡泡;洗衣服也不是为了帮妈妈干活,是闯了祸怕你回来揍我。”

爸爸满意地笑了笑说:“你能主动承认错误,爸爸相信你以后也会主动学习和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的。更何况你能想出吹蓝色泡泡的点子,真是很有想象力呢,爸爸更应该表扬你了。”说完爸爸结结实实地亲了下豆豆的额头。

爸爸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却引导儿子主动承认错误,并给儿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爸爸这种欲擒故纵式的批评,不仅孩子能够接受,还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自觉地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五、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有些父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在批评男孩时,会联想起他之前犯过的类似错误,然后絮絮叨叨地旧事重提,最后变成对男孩人格的否定。

比如妈妈催男孩写作业,男孩不写,妈妈就会说:“催你写作业,催了这么多遍你就是不赶快写,还说不会做,我看你就是懒,就是做事拖拉,早上让你刷牙你不刷,晚上让你睡觉你不睡,让你别打游戏你非要打,我看你就是不学好,长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妈妈唠叨时的联想有点像“蝴蝶效应”,能从男孩写作业慢,一直推断出男孩长大后没有出息。这种不就事论事而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的批评方式,显然只会越批评越糟糕。男孩也许真的会因此堕落,变成妈妈口中那个没出息的男孩。

父母在给男孩纠错时,千万别把男孩批评得一无是处,而应该用平和、有引导性的话语告诉他怎样做会更好。比如,男孩做事拖拉,你可以说“现在做得慢没关系,你这么聪明好学,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又快又好,要不咱们试试”;男孩不收拾房间,你可以说“你的小窝可以变得更漂亮,只需要你稍微收拾一下,你就会享受到你的劳动成果”。家长深谙批评的艺术,才会让男孩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